如何處理眼下的“不適”,決定了未來是否“舒適”

文丨三寶媽

如何處理眼下的“不適”,決定了未來是否“舒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減肥的經歷?


在以瘦為美為一種普遍價值觀的現代社會,大部分女性都應該有這種經歷和體驗吧。我幾乎每個季度,尤其春夏之交的時期,必然有一次規模浩大的減肥運動。


但是結果呢,如大家所猜測,無一不都是以失敗告終。


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減肥的原理如此簡單(管住嘴,邁開腿),絕大多數的女性都無法收穫到理想目標。


我知道失敗的原因是老生常談的“沒毅力”,“自律性差”,那又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對一件事的“毅力”和“自律性”呢?


我太想知道了。


因為只要對減肥失敗這一主題下隱藏的深層次原因搞清楚,減肥成功不就是唾手可得的事了嗎?


我很幸運,看到了這本書,《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


雖然這本書的主題並不是講健身美體,而是聽起來比較不這麼有趣的大腦結構和人類本能,但是“無法控制自己的進食慾望”竟然是其中被反覆提及和深刻討論的案例之一。


當然,其中的案例包括但不僅限於控制食慾,抑鬱症,自殺傾向,神經衰弱,失眠症,焦慮,煙癮,酒精依賴等等社會普遍存在卻難以根除的問題。


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誘因:

人類容易出錯的生存本能。


如何處理眼下的“不適”,決定了未來是否“舒適”


相愛相殺的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


人類的大腦有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其中兩個是大腦邊緣系統(情感腦)大腦皮質(思維腦)。但是這兩個系統並不是那麼協調,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比對方更重要,而試圖控制對方,於是我們的大腦產生了很多內在問題。


比如減肥的時候,看到誘人的食物,你是不是內心裡住著兩個小人?


一個小人理智的說:不能吃,你在減肥,吃了就前功盡棄。另一個卻可憐兮兮的說:我太餓了,就讓我吃一點吧。沒關係的,明天再減肥。


這時候,大部分人,如筆者自己,或早或晚會很遺憾的宣告大腦皮質落敗於大腦邊緣系統。即,情感小人大獲獲勝。


一旦理性的大腦皮質聽從了非理性的邊緣系統的擺佈,我們的生存本能系統(進食本能)就會被激活,從而催生出一些不健康的行為方式(暴飲暴食)。


這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世界無法強大到控制生存本能,而只能聽從於它,利用一些能夠即時滿足的手段暫時解決這種不適感。


同樣的例子還有用酒精麻醉自己以逃避失戀的痛苦。失戀是“安全感”這一生存本能被激活而引起生命感覺不適的情況。


飢餓和失戀引發了我們感覺的不適,使我們的生存本能變得敏感。而其間催生的暴飲暴食和酗酒的不良習慣又加重了這種敏感度,而我們的行為就越來越背離內心深處真正的自我。


如何處理眼下的“不適”,決定了未來是否“舒適”


舒適悖論:在這個越來越“舒適”的世界我們卻越來越“不適”


我們生活的時代比父輩,祖輩優越不知道多少倍這是無需贅言的事實。科技的進步,信息的便利,生活的優越,使得我們這代人體驗了前所未有的精彩世界。


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明明是一個無比美好的時代,為什麼失眠,酗酒,自殺,神經質,過敏,犯罪,卻比從前的時代激增?本該幸福無比的我們為何頻頻遭受著各種問題的困擾?


即使是躲過了這些困擾,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很明顯的一點變化是:我們對不適的忍耐度大大降低了。


你有沒有在開車遇到塞車或者插隊的時候“路怒症”附身?


有沒有在飢腸轆轆的時候難以忍受,想立刻馬上進食?


有沒有在孩子僅僅是犯了一個小錯誤的時候河東獅吼?


不能否認,我們對不適的反應越來越敏感了。即使讓我們舒適的外部因素越來越多,但我們卻越來越不能容易接受使我們感到不適的因素。

食物如此充足,我們卻越來越難以忍受不能馬上吃到食物,這是不是一種矛盾?這種矛盾,究竟是如何引發的?


如何處理眼下的“不適”,決定了未來是否“舒適”


心理外化:外部因素帶來的即時滿足的強烈需求


上一段我們提到,這個世界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影響我們的外部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利了。


快餐和電飯鍋,微波爐的發明,讓我們不必忍飢挨餓。這給了我們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降低了我們的忍耐能力。


以前的我們可以在勞碌一天後,經歷生活,做飯的繁瑣過程才能滿足食慾,現在卻只要打開手機或者錢包就能迅速得到美味的餐點了。


過去的我們,只要能夠解決飢餓感就可以心滿意足,而現在我們的要求變成了“快速”解決飢餓感。這種要求“即時滿足”的慾望不僅僅是在飲食領域,也逐漸滲透進情感領域,安全感領域,導致我們整體感知幸福能力的弱化。


從前經歷秋收冬藏過年才能吃頓餃子能回味三個月,如今幾個人能忍受下單後一小時還吃不上餃子?


想要改善這種“及時滿足”的慾望,找回丟失的幸福感,根本解決辦法在於,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延遲滿足能力的獲得,關鍵在於學會管理自己瞬時的“不適”,培養雙重感知能力。


如何處理眼下的“不適”,決定了未來是否“舒適”


現代生存指南:培養雙重感知能力和不適管理能力,創造內心的平和


當你感覺不適(飢餓,痛苦,不安全等)的時候,試著採用本書提供的15個策略保持沉著冷靜,培養雙重感知能力。所謂的雙重感知能力,指的是“不適”與“不適之外的其他良好感覺”共存的能力。


也許你會說,我失戀痛苦的時候只能感知到“痛苦”,如何感受到“除痛苦之外的其他良好感覺”?


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可以在日常循序漸進的訓練這一能力。我們可以先選擇一個不那麼強烈的不適感開始練習,比如飢餓感。


當你出現飢餓感的時候,試著使它與另一種積極情緒匹配,如感恩情懷。多次練習後,當你餓的時候,生存本能會逐漸從“必須進食”中抽離,體驗到感恩情懷帶來的輕鬆和愉悅感。


這種訓練實質上以理智腦和感覺腦的平衡為目標,增強你可以“讓不適與安全”共存的信心。其實這個甜點不吃並不會餓死對不對?這種經歷會一次又一次給你的生存本能洗腦:不進食也不會太難受或者有危險。你的情感腦就會慢慢接受這一回路:飢餓的時候,也可以很輕鬆舒適。


等到你逐漸適應了這種程度不適感的管理,可以逐漸學著練習程度更高的不適感。比如,面對演講緊張,比賽的時候喘不過氣,害怕考試等不適。


所有的這些不適,其實都是一種焦慮。焦慮對我們來說,並不全是負面影響。學會處理這些焦慮,反而是提高能力的機遇。


如何處理眼下的“不適”,決定了未來是否“舒適”


結束語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年輕的時候,大學畢業後進入了面臨倒閉的京瓷。短短几年同僚們都陸續辭職了,無法辭職的他選擇了背水一戰,全身投入工作。這才造就了把3家企業經營進五百強的卓越企業家。


如果他沉溺於人生的不順和苦悶,借酒澆愁抑或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大概率也會淪落為得過且過的小職員吧。


當不適來臨的時候,普通人的選擇是退縮,拖延,逃避或者暫時藉助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來保護自己。而一個擁有成功潛質的人,能夠與“不適”共舞的人,反而會被激發戰鬥慾望。


他們鼓勵自己努力去解決問題,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你不害怕不適或者衝突,能夠有效管理二者,你就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破自己。


因此,他們歡迎和擁抱一切挑戰和不適。可以說,如何面對“不適”和“挑戰”,是普通人和成功者的檢測劑。


所以,你願意接受挑戰,學著管理自己的生存本能,做成功者嗎?


本文作者:三寶媽(鏡姐夢想領讀會,高效閱讀訓練營學員)


三個小棉襖的媽媽,畢業後全職10年,2020年從零出發。


立志一年讀200本書,寫200篇2000字以上書評,做孩子們引以為傲的媽媽。


最喜歡的一句話:你永遠也賺不到,超出你認真範圍以外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