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書店閱讀更溫暖

數字時代書店閱讀更溫暖

講述人:中國新華書店協會理事長、新華書店總店黨委書記 茅院生

數字時代,傳統意義的讀書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手機和互聯網成為讀者接觸媒介的主體,2019年,有71.6%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76.1%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讀者藉助手機、電腦、電子閱讀器等硬件的海量存儲和在線閱讀實現了“一屏萬卷”。

數字時代,新老介質閱讀相互借鑑和融合成為新時代全民閱讀的顯著特點。過去的閱讀是單向的,今天的閱讀與創作可實現紙質、聲音、視頻多載體呈現,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可在線互動。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越來越走向實時,讀者可參與創作,作者可根據讀者的偏好決定內容的走向,每個人都可以生產內容。書與書、人與人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建立起了連接,並以超出我們想象的形態進行裂變。

此外,“在線直播帶貨”等互聯網發行方式正在顛覆傳統書店的面對面的營銷模式。“一抖千冊”“一播萬人”已經成為互聯網閱讀推廣常態,這是傳統新書籤售等營銷形式無法比擬的。

面對這些變化,傳統書店的營銷模式該何去何從?為了獲取有思想、有價值的文化產品,讀者不僅需要線上快捷、優質的服務,還需要線下場景式、沉浸式的體驗感。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家長平均帶孩子逛書店2.92次,其中三成多的家長會在1-3個月內帶孩子逛一次書店。可以說讀者對於書店、圖書館等線下閱讀空間的真正需求從來都沒有變過。

新華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讀者的精神家園,是全民閱讀中心、文化產品展示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學習教育中心。新時代的新華書店提供的不僅是圖書,更多的是以圖書為中心的文化服務,是場景當下所感受到的氛圍、情感、文化,是一種非實體的體驗,是一種文化交流與傳播,是互聯網無法提供的情感上的認同與期待。

閱讀既是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個連接起不同產業的文化生態。新華書店各式沙龍、講座、論壇又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公共的文化交流平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文字背後的思想和力量。

在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圍繞著讀者形成了一個理解並服務讀者的價值體系,作者、出版社、書店、電商平臺、圖書館、讀者和更多新的參與者打破了單向的競爭,構建了一個共生的和諧生態系統,讓閱讀更有廣度。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勝、王斯敏、杜羽、蔣新軍 實習記者 景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