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抗疫陷兩難期:“三應”與“雙復”的艱難平衡

【歐洲時報】在歐洲各國普遍實行禁足措施幾周後,總觀各國的“數字”,出現不同程度的“緩解”或“向好”。在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先發國家出現“拐點”跡象之後,近來,德國、法國等國,新增病例、重症患者數量、不治數量等重要指標,也呈現逐日下降的趨勢。復工與復學,這個抗疫“向前走”的重中之重,無可迴避地壓在各國政府的頭上。日前,德國、瑞典、挪威、奧地利等國,率先“解禁”,意大利政府也預期在5月4日實現解封,法國則給出5月11日邁向“雙復”的“希望”。

同時,各國都開足馬力,彙集各種資源,加強硬件備存,在“應檢盡檢”、“應隔離則隔離”、”應戴口罩“這“三應”上尋求突破。誠然,經過付出高昂學費與慘痛代價,歐洲各國(包括最初鼓吹”群體免疫“的英國)抗疫方略,基本在"三應“做的好壞將決定成敗這一基本點上,形成共識。

但上述兩個好的跡象,猶如驚濤駭浪中暫時平靜的航行,向好數字脆弱,疫情波動憂心。據22日最新消息,各國抗疫“行情”,均有負面數字。法國雖病死人數續降,但新增確診人數卻上升,專家解讀為“病毒依然活躍”;意大利則死亡、新增確診雙升,西班牙死亡人數回升...作為抗擊新冠疫情表現最佳的歐洲國家德國, 專家也稱:“過去幾周,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形勢依然很嚴峻。我們還看不到疫情的盡頭,感染人數隨時都有可能再度出現遞增勢頭。”凡此種種,說明各國對“第二波疫情”的擔心,不無道理。

而歐洲經濟數字,則描繪另一幅可怕圖景:再不復工,在這片富饒土地上,經濟崩潰,病死人的同時餓死人,並非無稽之談。聯合國多家機構21 日表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到2020 年底,處於糧食危機的人口數量可能增加近一倍,總數超過2.5 億。二十國集團(G20)同日召開緊急農業部長視頻會議,聲明致力於維護全球糧食供應鏈。

22日,法國因疫情"部分失業“者數量超過了一千萬這一心理大關,法國勞工部長稱這是從未遇到過的情況。為防止企業裁員,國家必須為這些失業者約八成工資買單,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禍不單行,同日,媒體曝出各種生活必需食品價格飛漲的消息。西班牙、意大利相關經濟數字也是一片”黑暗“。這種情況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再持續數月,沒有人敢想象其惡果造成的大面積民不聊生的景象。

儘管如前所述,目前歐洲,朝野、專家都對"三應”的重要性有了共識,但在具體實施的策略上,尚長短互見,莫衷一是。但無論是抗疫成功經驗還是失敗教訓,都已經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三應”做的越早,越徹底,越果斷,則越快見效。法國政府正在更多檢測、隔離輕症上發力,但似乎加大測試力度還不夠大,範圍還不夠廣,執行還不夠迅速,對輕症隔離所需酒店及其它場所的徵用,還很有限。反而是地方政府根據各自情況,先行一步。而現階段,巴黎大部分酒店是閒置的,應該更多發揮其“團結抗疫”的作用。

眾所周知,隨著歐洲抗疫階段進入“下半場”,“健康人戴口罩無用論”,已土崩瓦解。法國衛生部長21日稱,即便自制的“大眾口罩”也有八成防病毒的效應。德國十六州已有十州出臺"公共場所強制戴口罩“政令。看來,即使在百般“不習慣”的歐洲,要想取得抗疫成功,必戴口罩,已經成了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兒。22日,法國最權威的醫學機構“醫學科學院”( l'Académie de médecine )喊話政府“立即”宣佈“強制戴口罩”,而不是“三週後”,也不僅僅是在“公交”場合而是所有公共場所戴口罩(指馬克龍總統最後一次全國電視講話定下的5.11解封日期起,要求公眾乘坐公交時必須戴口罩的講話),因為“所有的公共空間都有風險“。醫學科學院的聲明強調,“只是普通的忠告不夠,每個人必須意識到自己是病毒的潛在攜帶者,儘管自己認為健康良好。注意不要感染別人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公民’公德的行為,在公共空間必須遵守”。“儘管明顯必須採取這項措施,一些原則上的反對意見拖延了這項措施的實行,也助長病毒在群體中繼續傳播”。

這項建議強調,此舉將使很多人免於感染、挽救很多生命。而“等待5月11日才讓全民戴口罩是給予病毒三週養精蓄銳的時間”。在法國抗疫語境下,這是我們目前聽到的、權威機構對口罩作用的“最高評價”。無論如何,這不僅在科學精神上撥亂反正,也體現了抗疫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與對政策執行力的要求,值得政府借鑑。

在經濟與社會的至暗時刻,要迎來曙光,“雙復”工是必由之路。但在疫情防控的至難時刻,曙光卻僅存於”三應“之間。三應做的好壞,決定了復工復學是否可持續免並進入良性循環。但等“三應”完全到位再“雙復”,已經成歐洲社會難以承受之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兩者同時並進,已經無可避免。箇中平衡的拿捏,至為重要,考研各國政府執政智慧,也考驗民眾的大局意識。旅歐華僑華人仍將保持高度警惕,防疫情回潮。他們將在這一戰役中與住在國民眾同舟共濟,在捐贈“硬件”與文化影響上,都貢獻自己一份獨特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