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安史之亂"睢陽、南陽保衛戰,剖析:唐將"張巡"發揮的作用?

眾人皆知,大唐王朝自安史戰亂之後,國力頗受影響,國防力量日漸衰退。時而,唐朝諸地藩鎮軍閥割據一方,冀魯虎視眈眈,彼此相望。唐朝腹地的諸鎮地方豪強也持強攏權,甚是飛揚跋扈。

這些藩鎮與節度使的專橫跋扈嚴重地威脅著唐王朝的統治,使這個曾盛極一時的政權不時處於搖搖欲墜之中。

通過

但是,唐王朝此後畢竟又苟延殘喘了140餘年,其間還出現過如憲宗、文宗的所謂"中興"時期。

其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區在安史之亂中免遭叛軍的蹂躪,戰亂過後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而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結果,除了郭子儀、李光弻、僕固懷恩等中興名將的盡力鬥爭及江南人民付出的辛勤努力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張巡、許遠等人雍丘、睢陽保衛戰和魯靈南陽保衛戰的勝利,其中尤以張巡抵抗安祿山叛軍的事蹟最為突出。

通過

張巡(公元709年—758年),字巡,鄧州(河南鄧縣)人。史籍記載他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其兄張曉任監察御史之職,德高望重,但張巡不依靠其兄加官進爵,反而憑自已的才幹先為太子舍人,後又去做清河縣令,任職期內整治有秩。

後來、張巡調任真源(河南鹿邑)為縣令,任職期間為政比較嚴謹、清廉,使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安寧和休養生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自范陽(北京西南)起兵叛唐,唐玄完驚慌失措,倉惶逃往四川避難。

唐朝民眾紛紛奮起反抗叛軍的燒殺搶掠,一些愛國的將領和官員也起來領導了反擊叛亂的鬥爭。

此時,真源令張巡也"說誰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為拒賊之勢",但譙郡太守楊萬石為保存實力投降了敵人,並脅迫張巡迎接叛軍,遭到張巡嚴詞拒絕。

通過

張巡從此擔負起了抗擊叛軍的重任,從公元756年2月28日(天寶十五年)真源起兵平叛,一直到公元757年11月24日(至德二年)睢陽(河南商丘)城破,他率眾抵抗安史叛軍長達22個月之久,"前後大小四百餘戰"。

張巡先是堅守雍丘(河南杞縣),後因城小,難以久持,便主動退守睢陽。睢陽此時屬歸德府,自春秋戰國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所以,在當時的形勢下,如果失掉睢陽這個地處要衝的軍事重鎮,整個江淮一帶就會陷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但是,想要固守睢陽卻是非常困難的,主要是糧草來源斷絕,竟至"城中食盡,易子而食"。即使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堅貞不屈,不但進行了英勇的抵抗,而且在戰鬥中發揮了高度智慧,張巡更是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擂鼓助威,鼓舞全軍的士氣。

後來,城破被俘後,張巡面不改色,慷慨陳詞,告誡部下要死得英武,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為國捐軀的高尚品質。

通過

由於安祿山發動叛亂是在有相當準備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唐政府各地的抵抗武裝則大都是在倉促間組建起來的,因此戰爭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

有著相當軍事才能的張巡則根據當時的形勢,團結將士,臨敵應變,以少擊眾,出奇無窮,積極有效地打擊和消滅叛軍的有生力量地區性地扭轉了不利的戰局。

在實際戰爭中,他為了使睢陽能多堅守一段時間,像一顆釘子釘在敵人要害,採取了一些較為切實可行的戰略防禦措。

首先,儘可能利用人民的力量來抵抗叛軍。張巡懂得,光靠他少得可憐的幾千人是無法抗拒十幾萬叛軍的,所以他藉助人民的力量起兵討賊。

通過

其次,用多變的戰術打擊敵人。在敵軍包圍下,城中唐軍矢盡,張巡派人"縛草人千餘,被以黑衣,夜組城下",誘敵射箭,得矢數十萬。

緊接著張巡"復人"叛軍以為還是草人,不再理會,被唐軍出其不意地突襲劫營。張巡後來還使用過詐降計,取得了戰馬等物資。

第三,嚴肅軍紀,瓦解敵軍。張巡又為此制定了非常嚴明的軍紀,其部將雷萬春奉命在城牆上與叛軍將領對話,面部中六矢而不動,敵軍以為他是木頭人,待知道實情後不得不歎服。

張巡運用攻心戰術,採用不同的辦法對待俘虜,起到了瓦解敵軍的作用。

張巡等人同安史叛軍進行的血戰使人驚心動魄,在這場戰鬥的整個過程中,張巡始終與手下將士及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同仇敵愾。

通過

許遠當時任太守之職,比張巡地位高,但他自以為軍事才能不及張巡,在大敵壓境時甘願接受張巡的指揮,後來一同大義凜然而死。

張巡的部將南霽雲,因為去臨淮求援兵未果,竟然砍一指以示信。除此以外,張巡部下有名可查的將領還有:雷萬春、石承平、李辭、朱珪、朱若虛、楊振威、耿慶禮、馬日升、張惟清、廉坦、張重、孫景趨、趙連城王森、喬紹俊、張恭默、祝忠、李嘉隱、翟良輔、孫廷皎、馮顏等,這些人都能臨危不懼、捨生取義,"其後皆死巡難"。

通過

而全城的士兵百姓明知敵我力量懸殊,寧肯玉碎也不屈服,一直至城破"莫有叛者"。

睢陽雖然最終失陷了,但以張巡為首的廣大軍民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那種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精神,卻受到後人的一致稱頌,也深深地激勵著歷代的仁人志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