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 《鳳台曲》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

唐代李白在詩作中,反覆詠歎的的鳳凰故事,是記述在劉向《列仙傳》裡的發生在春秋時代與鳳凰有關的浪漫故事:秦穆公時有一男子名叫蕭史,善於吹簫,他的簫聲能引來孔雀、白鶴在庭中隨曲起舞。秦穆公有個愛女,名叫弄玉,也愛吹簫,對蕭史心生愛慕。秦穆公便將女兒嫁給了蕭史。婚後夫妻二人恩愛異常,蕭史常教弄玉吹奏鳳鳴聲,數年之後,弄玉吹出的鳳鳴聲可以以假亂真,引得真的鳳凰時常飛來駐足。秦穆公得知也很高興,就為他們夫妻二人修建了一座“鳳台”居住。直到幾年後一天,蕭史和弄玉雙雙乘著鳳凰飛天而去,只留下秦穆公失去了愛女獨自悵然。

這則夫唱婦隨、吹簫引鳳,繼而雙雙昇仙的故事,無疑是人世間男女愛情最完美的意象。也是最早的“有鳳來儀”。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在我們的印象裡,鳳是和龍齊名的神話動物,並且具有強烈的女性化象徵意味;龍是帝,鳳是後;龍是男子,鳳是女子。但其實在鳳鳥形象產生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它並非是特指女性的,而是一種超越於性別之上的圖騰神鳥。那鳳凰是怎麼從遠古神鳥變成女性的代名詞的呢?

遠古圖騰中的“神鳥”

我們都知道,鳳並不是自然界裡真實存在的禽鳥。最初的鳳紋是先民們刻畫在骨器、陶器上的雞類和鳥類紋樣,這些被稱為“玄鳥”的形象就是鳳的雛形,產上於遠古先民對鳥類的崇拜。最初的鳥圖騰崇拜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種鳥。而是在不同的族群中有對不同種類的鳥的信仰。可是鳥類並非猛獸,有什麼受到先民們崇拜的能力和特質呢?

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在炎帝時候,有丹雀銜著九穗禾而飛,炎帝拾起了掉落在地上的穀穗,把它種到地裡,人吃了長出的穀穗可以老而不死。這則傳說大概來源於先民們在尋找穩定的食物來源時,觀察到一種紅色雀鳥銜著的穀粒很適合種植和食用,於是發現了稻米這種重要的穀物,而

雀鳥因為幫助人們發現了稻米的功績,也被尊為神鳥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又有漢代緯書《春秋說題辭》記載:“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社會,陽光是先民們生活、勞作必須的條件,因為觀察到雞鳴與日出總是伴隨在一起,於是日出而鳴的公雞,也被視為具有神性的鳥。後來雞還被繼續神化,在南朝任昉所著《述異記》的記載中,除了鄉野間的普通家雞外,還另有一種“天雞”,居住在天地東南方桃都山的神木陶都樹上,每日太陽昇起,當陽光照到這陶都樹的時候,天雞就會率先鳴叫,然後天下所有的雞都開始隨著它一起為日出啼鳴。

在遠古時代,先民們以為太陽之所以能夠在天空中升降運行,是因為有神鳥“金烏”把太陽揹負在背上,也就是“日載於烏”的宇宙觀。《山海經》中記載是個太陽是帝俊與羲和的十個兒子,住在東方的扶桑樹上,每天早晨輪流由金烏揹負著從東方升起,經過由東向西的飛翔,到晚上落在西方的若木神樹上。這就是先民對日夜更替、太陽東昇西落現象的觀察和解釋。後來商代人觀察到了

太陽黑子,以為那就是飛到太陽上去的黑色神鳥,於是又有了“日中有烏”的說法。總之,在這一類神話傳說裡,神鳥與光芒萬丈、受世人敬仰的太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從“玄鳥生商”到“鳳鳴岐山”

鳳鳥的影響力參與到國家活動中,是從商代開始的。《詩經·商頌·玄鳥》記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完整的記載了這個故事:黃帝的曾孫名叫帝嚳(ku),帝嚳的次妃簡狄在玄鳥降世的春分日,隨帝嚳到郊外舉行祭祀活動,有玄鳥銜來的五色鳥蛋掉落在地上,被簡狄拾到,不小心吞了下去,於是意外受孕生下了商契。商契長大後,由於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任命為司徒,並封在商地,商族開始形成和發展,商契也被尊為商族的始祖。又十四代之後,商部族經歷了種種磨難,發展壯大,商契的後代商湯打敗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滅夏建立了商朝。由於商族人相信他們是由玄鳥墜卵而生,所以就將玄鳥奉為圖騰。

隨著玄鳥的形象和能力被不斷神化,一種在視覺上集合了多種動物特徵的神鳥形象出現了,它就是集大成的“鳳”。《爾雅註疏》中解釋鳳的形象為“雞頭、蛇頸、燕頷(han)、龍紋、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山海經》則稱鳳的形狀似雞,羽毛五彩,身上各部位還有花紋,頭上花紋象徵德,翅膀上的象徵義,背上的象徵禮,胸部的象徵仁,腹部的象徵信。還說鳳鳥飲食自然,自歌自舞,如果現世人間,則意味著天下大寧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繼商而立的周朝,也認為鳳鳥與其民族的發源有關。周族的發源地是岐山,又名西岐,是今天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傳聞周文王居於岐山時,有鳳鳥飛到岐山棲息鳴叫,向天下宣揚文王的德政。因為“鳳鳴岐山”是預示著周將興盛、取商而代之的吉兆,為了宣揚天命,體現新王朝的威名,商末周初的青銅器紋飾中,湧現出大量的鳳鳥紋。

西周昭王、穆王時期鳳紋大量流行,除了裝飾在青銅器上之外,還常被使用在玉器上。這些周代的玉鳳紋大多有鳥的身體、顯著的高冠和誇張的羽翼,與一般鳥紋有明顯的區別,不僅辨識度高,而且具有一般鳥紋所沒有的特殊美感,說明鳳鳥的視覺形象在當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鳳鳴於帝王家

在試圖感應天地,溝通神靈的原始宗教儀式中,鳳充當了連接人和神靈的使者。殷墟卜辭是記錄商代自然崇拜與巫術的資料,其中就稱鳳為“帝史”,代表“天心”,主要負責向被崇拜的神靈傳達人間的祈禱,起到溝通天地的作用。

如果說商代是在圖騰崇拜意義上尊崇鳳鳥,周代就已經用鳳鳥來闡釋君權“受命於天”的理念了用天與鳳、鳳與君之間的神秘聯繫,證明君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再這樣一種語境裡,人君受命於天,如果犯下失德的過錯,鳳鳥就會將帝王的過錯上報於天,上天就會降下災異以示威懾和懲罰;如果施行德政,上天也會以鳳鳥為代表降下祥瑞,以示褒賞。

於是後世歷朝統治者就爭相收集、編造“鳳凰現”的祥瑞,以證明自己的賢德。史書中有不少這類的記載,如秦國李斯《諫逐客書》說天下寶物都彙集到了秦國,這是天下將歸於秦的徵兆,並列舉出秦王獲得的寶物有崑山玉、夜明珠、太阿劍、翠鳳旗等,其中被稱為寶物的“翠鳳之旗”,就是由翠羽裝飾的鳳形旗幟,其珍貴之處大概就是取鳳鳥象徵天命所歸的意思。

《漢書·王莽傳》記載:“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宋書·符瑞中》記載:“唯鳳凰為能究萬物,通天祉,象百狀,達王道,率五音,成九德,備文武,正下國。”南朝《昭明文選》之沈約《鐘山詩應西陽王教》中道:“翠鳳翔淮海,衿帶繞神坰”,都是以鳳寓意天下之治。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在先秦,作為四靈之一的鳳和作為四象之一的朱雀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到了東漢,《春秋孔演圖》稱“鳳為火精”在天為朱雀。鳳和朱雀在很多時候被合二為一了。與朱雀融合後的鳳紋,在體態上吸收了朱雀的健碩站立的形態特徵,飄逸飛翔的姿態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粗壯的下肢肌肉、短小厚實的羽翼,整體形態更像孔武有力的“有翼神獸”而非飛天禽鳥。這種形態的鳳紋從東漢一直延續到隋唐五代。

鳳的女性化轉變

鳳是羽族之長,它與百鳥的關係,就像帝王與百姓的關係,所以鳳紋被用作男性王權的象徵,例如皇帝出行的儀仗中就專門有一支“鳳旗隊”。《漢書·揚雄傳》記載:“命群臣齊發服,整靈輿,乃撫翠鳥之駕,六先景之乘。”這“翠鳥之駕”就是以翠鳥為天子車駕做的鳳形裝飾。

同時,作為四靈之一的神鳥,古代具有超群才德的人才會被比作鳳,而得到這樣美譽的人,主要也還是男性。東晉時的道家典籍《抱朴子》描述了五行、五德、五色和鳳鳥的關係,說木行為仁,色青,鳳頭是青色的,象徵著“戴仁”;金行為義,色白,鳳頸是白色的,象徵“纓義”;火行為禮,色赤,鳳背是赤色的,象徵“負禮”;水行為智,色黑,鳳胸是黑色的,象徵“向智”;土行為信,色黃,鳳足是黃色的,象徵“蹈信”。鳳鳥身上的五色分別對應著“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一個人能夠被比作鳳鳥,自然是對其極高的評價。“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這是

《莊子逸篇》中的記載,老子稱讚孔子具有如鳳鳥般的美德,能招攬智賢之人在自己的左右。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老子和孔子

屈原在《九章·懷沙》中以鳳自喻:“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感嘆自己是有德之人,卻像關在籠子裡的鳳凰般不能施展抱負。

漢末三國時龐統也以才名得到“鳳雛”的稱號,《三國志》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到了唐代,以鳳比喻文人士大夫的情況更是多見,無論是在朝為官的大員,還是歸隱田園的逸士,無論是文采出眾,還是德行操守過人,又或風姿儀容甚美,都可被喻為鳳。唐代詩人張籍曾作詩《古釵嘆》感慨懷才不遇:“古釵墮井無顏色,百尺泥中今復得。鳳凰完轉有古儀,欲為首飾不稱時。女伴傳看不知主,羅袖拂軾生光輝。蘭膏已盡股半折,雕文刻樣無年月。雖離井底入匣中,不用還與墜時同。”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古風釵

張籍是位官職卑微、仕途失意的詩人,曾擔任太常寺的正九品小官“太祝”十年之久,在此期間寫下了這首詩。詩人以墜入井中的鳳凰古釵自喻,雖然精美、高貴,缺不合時宜。即便被從井底取出,也還是逃不過收入囊匣不得重用的命運。詩中古釵、鳳凰的意象雖然說的還是女子首飾,表達的卻是男性士子懷才不遇的不甘與無可奈何,詩文讀起來絲毫不覺得女性化。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鳥最終演變成女性的代名詞

鳳鳥從比如男性到對應女性,經歷了逐步的、漫長的變化過程。鳳的性別指向的轉變,大概源於鳳的另一個意象:象徵幸福完美的愛情和婚姻。傳說中鳳鳥分雌雄,雄的叫“鳳”,雌的叫“凰”,《左傳》就記載一個“鳳凰于飛”的故事:魯莊公二十二年,陳國大夫懿氏打算把女兒嫁給敬仲,在為婚事占卜的時候卜到了吉卦,卦辭說“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預示著兩人的婚姻將和睦美滿。

在漢代,相傳司馬相如對卓文君一見鍾情,彈奏鳳凰琴,唱起“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表達愛慕之情,引得卓文君與其私奔,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終成眷侶的故事。於是,這一曲《鳳求凰》也成為了男女愛情的象徵:“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共翱翔!凰兮凰兮從我棲,得託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風鳥性別意識轉變過程中,有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就是著名的唐代女皇武則天。唐高宗時,皇帝身患風疾不能理政,武則天身為皇后,成為帝國的實際決策者。上元二年,高宗想公開讓武則天攝政,因為有大臣反對而作罷。上元三年十一月,陳州上報“鳳凰見於宛丘”武則天抓住機會,對這次祥瑞大肆宣揚,改元為儀鳳,已經顯露出以鳳自比的端倪。唐高宗死後,武則天以皇太后身份攝政,很快把中書省改名為鳳閣,門下省改名為鸞臺。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武則天出行圖:頭戴鳳冠,腰上是紅地金鳳蔽膝,身後隨從舉著雙鳳紋裝飾的圓扇,身前隨從舉著鳳尾樣儀仗扇

《資治通鑑》記載,載初元年九月,就在群臣上表請武則天進皇帝位,而武則天推辭不許的聲浪中,初三日“群臣進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臺梧桐之上,久之,飛東南取”。到了初七日,武則天就同意了中宗李顯和群臣的奏請,改唐為周,上尊號為聖神皇帝。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利用了鳳在信仰中的神性,並強化了鳳與女性的象徵關係,為自己稱帝尋求合理性,製造輿論。又因為武則天的成功,自唐以後,鳳就更多地代表著后妃等女性,鞏固了鳳作為女性高貴身份象徵的意義。

宋代規定皇帝的后妃以鳳冠作為禮服冠。皇帝的車輿中除了龍紋裝飾,還有部分鳳紋裝飾,但后妃的車輿就只能用鳳紋裝飾。這時候鳳已經大範圍的象徵女性了。到了明朝,官方規定皇帝要乘坐龍車,后妃要乘坐鳳輦,至此龍和鳳分別男女。

再看蕭史與弄玉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如此引人入勝,不僅被世代傳頌,後人還為這個故事增添更多的細節。在劉向講述的故事裡,蕭史和弄玉最終“皆隨鳳凰飛去”,而後來這個情節經過流傳和再創作,

至清代張玉谷《古詩賞析》中變成了:蕭史和弄玉成婚後,一天夜裡兩人在月下吹簫,突然有一隻紫色的鳳凰和一條赤色的龍飛到鳳樓左右,蕭史告訴弄玉他本是謫仙,停留在人世間已經有一百一十多年,如今時限已到,重歸仙班,被封為華山之主,這龍鳳就是;來迎接他和弄玉一起離去的。於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自鳳樓飛翔而去。


武則天的神助攻:鳳凰從圖騰天神變成了專屬女性的神鳥

從簡單交代“皆隨鳳凰飛去”,到飛來一龍一鳳,男乘龍女配鳳的情節潤色來看,龍和鳳已經被賦予了性別意識,鳳變成專屬女性的神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