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刀殺關羽鮮為人知的內情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它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

關羽向來驕橫跋扈。黃忠在定軍山一役中,刀劈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稱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兩人平起平坐。然而當劉備派人去冊封關羽時,關羽破口大罵“大丈夫豈能與老兵為伍”,不是針對黃忠,而是針對劉備。最後還是使者說了一大通好話,關羽才勉強接受了劉備的冊封。還有,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是對關羽不放心。關羽太跋扈,而劉備的兒子劉阿斗又太無能。劉備可能考慮到自己死後劉阿斗控制不住關羽,因此要在生前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劉備借刀殺關羽鮮為人知的內情


三國演義上說劉備聽說關羽戰死的消息後,“大叫一聲,昏厥於地”,完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史料中並沒有關羽死後劉備哭之的記載,相反卻記有: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死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這難道不奇怪嗎?照理說關羽是為國捐軀,英勇犧牲,劉備應該對他追封,給他諡號,但是關羽的諡號壯繆侯,是後主劉禪追封的。而法正死後,劉備當即追封他為翼侯。《三國志》中說,劉備同關羽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但關羽死後,享受的待遇還不如法正。

關羽之死劉備為何嫌疑最大?不難看出,關羽身上集合了好多劉備所不能容忍的缺點。從《關羽傳》看,至少有這樣三條:首先,好與自家同事爭誰第一,有窩裡鬥之嫌。馬超歸降蜀漢,關羽在荊州致書諸葛亮,要與馬超爭一個高下;幸被諸葛亮巧言回函,極力稱讚他“絕倫逸群”,充分滿足其虛榮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場內部爭鬥。其次,不能妥善處理與盟國的關係,逼友為敵。關羽在荊州與曹軍作戰,曹操派人約孫權合攻關羽。孫權未作決斷,先派人為兒子求婚於關羽之女,以試探關羽的態度。關羽“罵辱其使,不許婚”。孫權大怒,遂決定奪取荊州,與劉備翻臉。可以說,蜀、吳交惡,荊州被奪,關羽作為一方主帥,他的態度是一個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因素。再次,不能妥善處理與部下的關係,導致內部生變。這是失荊州的關鍵。吳國大將陸遜總結關羽的性格是“矜其驍氣,陵轢於人”(《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即以勇氣自負、欺凌他人。屯守戰略要地的糜芳和傅士仁平素被關羽瞧不起,關羽出征時兩人因軍資供應有時不足,被關羽威脅說“還當治之(回來後再治罪)”,心中常常恐懼不安,最後接受了孫權的誘降。孫權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取了關羽的根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