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韩信:世人皆知项羽不识韩信之才,却不知韩信有1致命缺点

自从韩信从项羽那找到工作就想好好表现一下,但是项羽根本谁的话都不听,于是当刘邦进入蜀地后他就跳槽了,只不过刘邦看他差不多跟自己一样像个无赖就没怎么待见他。

项羽和韩信:世人皆知项羽不识韩信之才,却不知韩信有1致命缺点

但是萧何跟他谈了几次话以后就很赏识他。在刘邦他们去往南郑的路上,有几十个将领逃亡了,韩信见萧何等人已经向刘邦多次推荐而刘邦总是不肯重用自己,于是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立刻亲自去追他。这时有人禀报刘邦说:“丞相萧何跑了。”刘邦勃然大怒,痛心得如同失去了双手一般。

项羽和韩信:世人皆知项羽不识韩信之才,却不知韩信有1致命缺点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刘邦,刘邦是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怎么跟那几十个将领一样也跑了?”萧何说:“我不是逃跑,是去追韩信了。”刘邦接着骂:“几十个将领你都不追,反而去追那个土包子,骗谁呢,怕是自己没跑掉又回来了吧?”萧何说:“大王如果想龟缩在汉中那就无所谓用不用韩信,但如果想东进争天下就非用他不可。而且大王素来傲慢无礼,此次拜韩信为大将还是要斋戒沐浴,把仪式搞隆重一点。”刘邦同意了。

项羽和韩信:世人皆知项羽不识韩信之才,却不知韩信有1致命缺点

封拜大将的仪式结束后,韩信被请入上座。刘邦说:“萧丞相多次提起您的大才,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韩信先是逊谢,随即问刘邦:“大王如今出兵东向争夺天下,您的对手不是项羽吗?”刘邦说:“是的。”韩信又说:“大王您自己估计您的勇猛、仁德,以及您军队的强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沉默了半天说:“比不上他。”

韩信起身向刘邦拜了两拜称赞他的自知之明。这里就是韩信性格中的大问题,他明显僭越了,怎么可以夸赞领导有“自知之明”呢?说到底就是心中没有恭敬,所谓“有诸于内,行诸于外”,从一些小错是可以看清病根的,有此病根则“小事小错,大事大错”,包括后来他和刘邦谈论将帅之道越发膨胀,都是这个病根导致的。

韩信接着说:“我也觉得您比不上他(这句完全没必要)。我曾经在他手下做事,对他的为人处世很熟悉,现在就详细说说。项羽大吼一声,可以把上千人吓得瘫在地上,可是他只用自己的身边人,只有匹夫之勇。虽然其待人恭敬有礼、仁爱慈祥,说起话来很和气,有人生病,他能含着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可是等到人家立了功该封官颁赏了,他却能把印拿在手里摩掌,把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发出去,他那所谓的仁爱不过是妇人之仁。虽然做了霸主,所有诸侯都对他俯首称臣,可是他不建都在关中,而建都在彭城,这又违背了当初义帝宣布的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封王任人唯亲,因此各路诸侯都心怀不满。大家看他把义帝赶到了江南,也都学着样赶走自己的国君自己占山为王。军队所到之处荆棘遍地、寸草不生,百姓怨声载道,目前也只不过是被他暂时的强大所控制罢了。现在他虽然名义上还是霸主,但已经民心尽失,现在您只要能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项羽和韩信:世人皆知项羽不识韩信之才,却不知韩信有1致命缺点

只要是勇敢善战的人,您就大胆信任使用;只要打下了城邑,您就把它封给您的有功之臣,那还有什么人不对您忠心归附?项羽封立在关中的三个诸侯王当初都是秦朝的将领,他们统率关中的子弟好几年,为他们而战死的和逃亡的不计其数,后来他们又欺骗这些士兵投降了项羽,结果走到新安时,项羽竟把这二十多万降兵全都活埋了,就留下了章邯、可马欣、董翳这三个人,现在秦地的父老们对这三个人简直恨入骨髓,如今项羽仗着他的武力硬是把这三人封了王。而大王您当初进入武关以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酷法,给秦地百姓们定的法律只有三条,秦地的百姓没有不乐意让您在秦地称王的。按照诸侯们的事先约定,大王您也应该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们也都知道。后来您被项羽剥夺权利,排挤到汉中,秦地的百姓们都对此愤慨不平。现在如果您举兵东下,三秦地区只要发上一个通告,不用打仗就可以回到您手中。”

刘邦听了大喜,于是就按照韩信的谋划八月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项羽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封王真是让人咋舌的举动,章邯确实能打,精力、战力都可以。所谓“不打不相识”、“英雄惜英雄”,项羽治军争天下靠的是这套江湖套路,从韩信对他的分析明显看出此人“妇人之仁”就是可以“共患难”,“吝啬分封、任人唯亲”就是不能“共富贵”。

项羽和韩信:世人皆知项羽不识韩信之才,却不知韩信有1致命缺点

实际上“共患难”反而是容易的。因为物质匮乏,故而“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反过来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既然不能“共富贵”败亡只是迟早的事。只不过韩信看不明白自己要得越多就越挤压别人的所获,这也是一种不能“共富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