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資治通鑑學習品讀1 為什麼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時間因素1: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

1. 在司馬光著書之前紀傳體史書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編年體有《春秋》,如果從黃帝開始則史料重複,這與統一史學資料的初衷不符;

2.上古史料難以論證與搜尋,造成梳理困難,史事難以服眾;

3.時間精力不允許。編撰歷史書籍是需要十分嚴謹的,需要對每個歷史事件進行細緻的考證和恰當的表述,不同於平常寫文章,這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一點作者司馬光很清楚。在編制《資治通鑑》時司馬光已經四十七八歲,時間是司馬光必須要考慮的。從結果來看:資治通鑑從1066年開始奉命編著到1084年成書,1086年逝世來看,沒有從黃帝開始是對的。

資治通鑑沒有從黃帝開始並不代表司馬光不想寫遠古歷史,從資治通鑑的姊妹篇《稽古錄》來看,司馬光還是很想編著從遠古到作者年代的史籍的。

時間因素2:資治通鑑為什麼從《春秋》後續寫?

1.體例選擇,史記等一類史籍屬於紀傳體,資治通鑑和春秋都是編年體。不同體例的史籍之間相對難以銜接,因此司馬光選擇與《春秋》相銜接;

2.連續性選擇。史料重疊或者斷層都是不合適的,所以司馬光最好的選擇只能從《春秋》後續寫。

政治因素:資治通鑑為什麼開篇從三家分晉開始。

1.續於《春秋》,儒學繼承,尋求共鳴和支持;

2.三家分晉之前雖然也有朝代更迭,但是沒有哪位君王是承認自封諸侯的地位的,因此三家分晉是禮制被破壞的開始,極具政治影響力。

3.借事抒情喻理,反對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伊始便遭到司馬光的極力反對,但是當時的皇帝並未採納司馬光的意見,其原因除當時形勢所需外,王安石的政見論據更勝一籌。處於下風的司馬光需要藉助於資治通鑑來顛覆當時皇帝的變法觀念,樹立正統禮制、忠君思想。三家分晉極具代表性,一句“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便引出了大篇幅司馬光有理有據有節的思想和政見,這些論據和總結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極具攻心效力的,起到了開篇抓心的效果,使當時的皇帝很快轉變態度,由司馬光主持徹底廢除了變法新政,資治通鑑也成為了名揚天下的帝王教科書。

國學資治通鑑學習品讀1 為什麼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學習者陳金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