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们"都是怎么割韭菜的?

摘要: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A股,港股和其他海外股市财务作假的案例。希望大家一定要建立风险意识,投资股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散风险。

1、康美药业(600518)财务造假案

2019年5月17日,证监会通报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

2019年5月21日,“ST康美”。

疑点一:账上流动资金“充足”,仍大规模举债?

疑点二: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远低于净利润

净现比指净利润现金含量,即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就是说企业实现一元净利润实际流入多少现金。

长期来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应该大于1,而康美药业在2015年-2017年间净现比仅有0.39。

疑点三:应收款被关联方占用,且用途未按规定披露。

1)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康美药业在未经过决策审批或授权程序的情况下,累计向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非经营性资金116.19亿元用于购买股票、替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偿还融资本息、垫付解质押款或支付收购溢价款等用途。

2)在2018年年报披露的其他应收款中,对普宁康都药业有限公司所占的56.29亿其他应收款,计提60.63%的坏账准备;对普宁市康淳药业有限公司所占的32.5亿其他应收款计提35.01%的坏账准备。

疑点四:存货之谜

疑点五:营运指标弱化,却收购并购不断

财务造假:

①虚增营业收入

通过仿造、变造增值税发票等方式大量虚增营业收入。经调查,康美医药在三年间虚增收入206亿元,虚增利润20.72亿元。

②虚增货币资金

康美药业通过财务不记账、虚假记账,伪造、变造大额定期存单或银行对账单,配合营业收入造假伪造销售回款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

③虚增固定资产

在2018年年报中,康美药业将六处不满足会计确认和计量条件的工程项目纳入表内,以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

④未在相关年度报告中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康美药业在未经过决策审批或授权程序的情况下,累计向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非经营性资金116.19亿元用于购买股票、替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偿还融资本息、垫付解质押款或支付收购溢价款等用途。

2、洪良国际公司(港股)财务造假案例

洪良国际,1993年创立于福建福清。公司主要生产综合化纤类针织布料,为李宁、迪卡侬、Kappa、美津浓等运动品牌供应商。2009年12月24日,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成功。

2010年3月30日,由于招股说明书涉嫌存在重大的虚假或误导性资料、严重夸大财务状况,上市仅三个月余的洪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ontex International Holdings Co.,00946.HK,以下简称“洪良国际”)在公布上市后的首份财务报告前夕,被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以下简称“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

截至2012年6月,洪良国际IPO造假事件的性质得以认定。财务造假“秘诀”:虚假或误导性资料、严重夸大财务状况。

1)布料偏高的毛利率。洪良国际的主营业务布料生产属于传统的低毛利加工企业,毛利普遍偏低,最多的10%左右,但2006~2008年报告的毛利率分别为23%、25%和28%,远高于同业水平。

2)收购品牌膨胀的销售额。2008年5月,洪良国际以1.4亿元人民币收购麦根服饰(MXN),作为上市的最重要卖点。公开资料显示,麦根服饰的目标消费群为18~35岁之间,且其品牌定位的市场格局趋于稳定,空间并不大。

但至2009年6月底止的13个月内,麦根服饰贡献超过4.68亿元收入,毛利达1.55亿元,已高出收购价;每店每月平均销售高达6.2万元,较安踏等知名品牌高出一倍。

3)相悖的业绩报告。香港证监会调查发现,洪良国际的营业额、税前盈利和现金数据均失实。

营业额虚报超过20亿元人民币,盈利夸大近6亿元人民币,招股章程内载有多项不实及严重夸大陈述,使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同行,并以“粉饰”后的报表完成上市。

社会影响:

2012年6月20日,因招股书资料造假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超过两年的洪良国际宣布,与香港证监会达成协议,同意按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时每股报价2.06港元,回购公司股份,涉及7700名小股东,最多赔偿10.3亿港元。

香港证监会破天荒地直接采取民事手段勒令上市公司赔偿,不仅为香港罕见,在全球范围内也少有先例。

从勒令停牌、冻结资产,到要求返还募资所得,这也是迄今为止香港证监会针对新上市公司造假事件所采取的最为严厉的举措。

3、东芝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东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亦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旗下。

2015年4月,日本东芝公司被日媒爆出夸大业绩财务报表造假。

随后,东京高检前检察长及律师,会计师组成第三方调查小组,查阅了东芝2008年至2014年间的财务报表,发现公司通过虚报企业利润、延迟记载营业损失等手法,大量掩盖企业损失,虚报营业利润2000亿日元(约合16亿美元)。

自2009年3月到2014年12月间,东芝公司各业务部门共计虚增税前收益1518亿日元。

其中,ETC等交通自动收费设施部门增收477亿日元,电视及电脑部门增收680亿日元,半导体方面部门增收360亿日元。

公司存在基于经营管理高层的干预而实施的虚假会计行为;业务部门领导承受着必须完成既定业绩目标的巨大压力;虚假会计行为在多个业务部门同时进行,属于有组织性行为;西田厚聪、佐佐木则夫与田中久雄三代社长以“挑战”为名,要求电脑等多个业务部门提高收益。

2015年07月21日,东芝公司社长田中久雄已辞职,为公司财务造假负责。

在田中久雄前担任过社长、现任副董事长佐佐木则夫也引咎辞职。此外,前社长、现任董事顾问西田厚聪同时辞职。

连续7年造假、涉及多业务部门(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半导体业务及个人电脑业务等)、3任社长参与其中,这是继2011年奥林巴斯隐瞒17亿美元损失以来,日本企业界最大的一桩财务造假丑闻。

2016年3月15日,处于经营重组期的东芝公司发布消息称,又发现7起财务造假问题,税前利润总计虚报了5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

随后公司发布2015上半财年(2015年4月-9月)报表等时下修了虚报的利润。

2016年10月13日,日本东芝公司表示有一批投资者针对虚报利润一事起诉该公司,并提出167亿日元的赔偿要求。

这是日本迄今以来因会计丑闻引发的最大规模单宗索赔案。

同时,东芝造假账给日本股东及投资人带来损失,为此至少需要向东京证券交易所支付9000万日元的“上市契约违约金”。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可以帮助你尽早看清大公司的猫腻和机会

新浪理财大学邀请投行大师兄程郡,开设了一门《5小时看懂公司财报》课程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直击各个会计科目的重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助你直接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在这门课中,你能详细了解公司造假手段,识破虚假披露,从而选对值得投资的公司,获得更高收益!

戳此免费试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