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虎啸龙吟》好,可我却认为它低估了夏侯玄,邓艾和司马师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只是我在发表感想,很喜欢这部剧的朋友大可不必说“你行你上啊!”,不会拍并不代表不能评;其实我还挺喜欢这部剧的,详细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历史中这些人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所以题目中我所谓的“精髓”不过是凭借三国史料构建于我脑海中的形象罢了,千人千面。今日写出来,并不义正言辞,谈资而已。进入正题,这第一个人是邓艾。其实剧里已经给了邓艾很大篇幅,尤其是第一部《军师联盟》。说他出身卑微,有口吃,但是心系百姓,又有韬略。可是直到结局让我在回忆一下邓艾,好像除了老实,正值,稳重也没有更多的印象了。但是在正史里,邓艾的贡献奠定了魏国后期在三国局势中最强的实力。《三国志》记载,邓艾向司马懿提出了屯田计策,共有两条:1.在淮南屯兵种田,采取轮休制度,常有四万人可以即种田兼顾守卫。这天计策是为了缓解许都的粮食压力,同时把每回出征专用于押送粮食的兵力解放出来(大概在总兵力的二分之一)。公元241年,司马懿开始用屯兵屯田,没过几年,淮南的粮食产量超过北方,以后出征再没有供应不足的情况。2.逐渐水利,淮南土地本来就富饶,可是水利不足,不可以充分利用,修了水渠之后提高产量,漕运也发展了。粮食问题在三国有多重要这不用我多说了吧,反面教材看看蜀国就好。《军师联盟》里邓艾献计这段刻画挺多,但是重点放在了司马懿知人善用上,对邓艾的才能稍微有些疏忽,是一个美中不足。

都说《虎啸龙吟》好,可我却认为它低估了夏侯玄,邓艾和司马师

这第二人,是夏侯玄。古籍中他是什么形象?魏国名士。什么叫名士:出身高,智力高,德行高。《三国志》这么描述的:夏侯玄从小就有才华,很有名,很骄傲,和王后弟弟有一辆车都面露不屑。为此曹叡很不待见他。因为出身好,年轻又有才,傲气十足。又有记载,夏侯玄二十岁就是黄门侍郎了,天子近卫。这气势应该很逼人!《世说新语》说,他有一次依着柱子看书,雷把柱子劈了,宾客四散而逃,夏侯玄自岿然不动。这传说多半是假的,但是就形象而言,起码有股泰然自若天不怕地不怕吧。史书还说,他得到司马懿的赏识被提拔,因为讨论军事的时候头头是道,于是证明了夏侯玄有军事头脑,不仅骄傲,还很聪明。反观《虎啸龙吟》,可能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他是忠臣身上,毕竟要与后期司马昭司马师丧心病狂形成对比。于是乎,一想起夏侯玄我们想起了:好大哥,忠臣,舍生取义。这都没错,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都说《虎啸龙吟》好,可我却认为它低估了夏侯玄,邓艾和司马师

第三个就是司马师,我觉得这是没有争议的。剧里有许多明显的改编,比如《晋书》里是司马师杀了夏侯徽,这里成了司马昭。虽然《晋书》写于唐朝,许多记载有传说的可能,但是《虎啸龙吟》是真的有明显改编司马师的。历史中的司马师筹谋不输于司马懿,狠辣超过司马昭。这里只举一个例子,高平陵事变从头到尾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师知道,二人互相筹谋,司马昭全然不知。等到起事的时候才告诉司马昭配合,可是他已经不能安枕,都说是吓得,我认为是激动很多。反观司马师,沉稳如常日。高平陵事变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占领司马门,这里其实在第一部《军师联盟》埋下了个小的伏笔:曹植被曹丕算计,醉酒驾车闯进司马门,被曹操惩罚。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知道司马门有多重要,门内就是中央国家机关。事变的时候,占领司马门交给司马师完成,司马懿则是去占领武器库,同样重要。所以能得出一个结论,高平陵事变大概是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共同策划,共同执行的,谁是主谋都不好说。电视剧故意给观众留了个好人,想起司马师,我们回想起果断,重感情,爱妻子,敬兄弟,稳,除此之外,还是稳!

都说《虎啸龙吟》好,可我却认为它低估了夏侯玄,邓艾和司马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