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之死│600

晉國朝廷之中,也有明白人,例如中書令陳準。

陳準眼見讓周處位於司馬肜和夏侯駿這二位主將之下,這明顯是要坑死周處的節奏啊,於是,實在看不下去的陳準忍不住向朝廷進言。

陳準也是豪門之後,是當初制定九品中正制的曹魏名臣陳群的從孫,潁川陳氏族人。

陳準的上書直截了當:梁王司馬肜和夏侯駿,一個是皇親,一個是外戚,二人進不求名譽,退不怕犯罪,也就是說,這二位指揮這場戰爭,贏了不在乎那點獎賞,敗了也不在乎懲罰,而且這二位都不是將帥之才。所以讓這二位指揮這場戰爭,非常危險。周處將軍本來是吳國人,忠誠正直,勇敢果斷,為了國事,得罪了很多人。戰場上,周處將軍必然受到來自自己這一方面的暗算。到時候,如果梁王讓周處將軍為先鋒,派他執行必死的任務,周處將軍去了,必死,不去,則違反軍令,還是死,這樣一來,周處將軍必然死於非命,朝廷大軍也將受到嚴重的損失。對於目前的情況來說,最佳的人選,應該就是讓周處將軍為主將,再派積弩將軍孟觀,率領一萬精銳士卒為先鋒,必然能輕鬆剿滅叛軍。

這個陳準確實膽大,直言梁王司馬肜必將公報私仇,暗害周處,也算是看透了司馬肜的嘴臉了。

那陳準為什麼特意推薦孟觀做周處的先鋒呢?孟觀領軍作戰能力那麼高?

按照史書記載分析,孟觀確實有大將之才,至少不是無能之輩,但孟觀此前,根本沒什麼出彩的表現,或者說根本沒有能獨自率領一支大軍與敵人戰場廝殺的機會和那麼高的職務。陳準推薦孟觀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孟觀是賈南風的親信,因而孟觀領軍出征,沒人敢暗中搗亂或者推諉搪塞。

陳準確實是人才,他在這裡,一眼就看出了,叛軍並不強大,消滅起來也不難,真正的困難來自於內部,來自於內部的勾心鬥角、暗下黑手,來自於內部的假公濟私、互相陷害。

可悲的是,事後看來,陳準的預料非常精準,可惜,卻根本沒人在意。

對於陳準的上書,“朝廷不從”。

你再有預見性,朝廷不聽你的,你也只能徒呼奈何。

那這個時間不是張華等人輔政嗎?這些人不是一心為國的嗎?怎麼還會允許司馬肜等人胡作非為呢?

張華輔政是不錯,可是單憑張華幾個人的能力,能勉強維持住朝政大局已經殫精竭慮了,又怎麼可能完全抑制得住司馬皇族這些諸侯王呢?這些人裡,又有哪一個是善茬?明知道這些人肆意妄為,踐踏國法,張華又能如何?

張華不過一個裱糊匠,勉強補補晉朝四面漏風的朝堂而已。

估計在張華等人的心中,也是充滿無奈和悲涼吧。對於張華來說,且修補著吧,能修補多少算多少吧。

不這樣,又能如何?

叛軍皇帝齊萬年聽說這些消息,大喜過望,連連感慨:“周處擔任過新平太守,我對他有所瞭解,此人能文能武。如果是周處將軍為主帥領軍前來,我們就完了。現在他受司馬肜、夏侯駿這兩個窩囊廢節制,我說不定還有機會捉住他周處啊。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

能讓敵人高興成這樣,可見司馬肜、夏侯駿得有多無能。

真替周處感到悲哀啊。

等晉朝這邊調派的人馬全部到位後,已經到了297年春。

當時齊萬年率領七萬部眾,駐守在梁山。

果不出陳準所料,司馬肜上來,就開始陷害周處。他和夏侯駿以主帥的身份,命令周處率領五千士卒,前往攻打梁山齊萬年所部的七萬人馬。

周處明白司馬肜這是公報私仇。周處並不怕死,但是他不願士卒跟著自己受連累,不願因為自己戰敗而使國家受到恥辱,於是和司馬肜、夏侯駿解釋,希望能多派給自己一些士卒,至少得保證後面有正常的接應部隊。

然而,司馬肜、夏侯駿根本不理睬周處的建議,只是一個勁催促周處儘快出兵,否則,軍法從事。

當然,為了掩人耳目,司馬肜、夏侯駿也安排了振威將軍盧播、雍州刺史解系另外兩路兵馬,與周處一起向齊萬年發動進攻。

到了開戰這一天,沒等周處軍士卒吃早飯,司馬肜、夏侯駿派來負責督促周處的使者已經一疊聲的催促,不許耽擱時間,馬上出戰了。

雙方兵馬擺開陣勢,從早晨一直殺到晚上。周處身先士卒,衝殺在前。在周處的指揮和帶領下,晉軍人數雖遠遠少於叛軍,戰場上卻佔據了優勢,斬殺敵軍一萬多人。不過這時候,周處身邊的士卒也到了極限,一個個筋疲力盡,而且箭支全部射光了,連弓弦都拉斷了。

可是安排好的接應人馬,振威將軍盧播、雍州刺史解系等兩支軍隊,卻根本不來接應。

眼見形勢越發危急,周處手下將士紛紛勸周處趕快撤退,能走一個算一個啊。

周處撫摸著長劍,嘆息著說道:“我不能走。今天就是我為國盡忠身死的日子。”

周處當然明白,即使自己能殺出重圍,司馬肜等人也不會放過自己,還不如和手下將士們一起,為國捐軀,死在戰場上。

最終,周處力戰而死。

張華等人得知消息,明知道是司馬肜、夏侯駿故意陷害周處,可也只能派人斥責他們幾句,根本沒權利治他們的罪。

可惜了知錯改錯、文武全才的周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