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前言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制度並不太受我們的關注,那就是"太上皇制度"。如果從秦朝算起,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不下二十位。他們有的是被迫禪讓,有的是自願退位。他們也曾父慈子孝,但在面對皇權的爭奪時,原本溫柔的親情卻瞬間驟變,成為了最鋒利的屠刀。

第一個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冠以"太上皇"稱號的其實是一個死去的人。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將自己比作千古第一帝,為自己冠上"始皇"的稱號。那麼,他的家人自然也要跟著他共享這份殊榮。所以,秦始皇就為自己的老爹秦莊襄王追封了一個"太上皇"的稱號。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其實這種為死去的人追加的封號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即便叫他玉皇大帝也都僅僅只是一個虛無稱號而已。也正因為如此,這第一個太上皇從表面上看起來,還透露著那麼一絲絲溫情。

真正意義上的"活太上皇"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

楚漢之爭時,項羽捉了劉邦的老爹和媳婦兒,以此威脅劉邦投降,否則就拿他老爹煮湯。結果這個地痞無賴出身的劉邦,居然絲毫不顧及老父親的安危,還說要分上一杯羹,儼然一副"塑料父子"的面孔。也不知當時的劉太公心裡作何感想。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身份已經是萬人之上了。每天大臣們對他俯首稱臣,回過頭來自己卻還要日日去給老爹行禮,心裡很是不痛快。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如果劉邦不是皇帝,劉太公恐怕是要操起柺杖打死這個不孝之子。但是劉邦現在是皇帝,劉太公不敢呀,只能拖著老身子骨在劉邦面前演了一齣戲。

這天,劉邦又不情願的跑來給劉太公請安,沒等劉邦進門,劉太公就立馬跑出門,作出一副臣子迎接皇帝時惶恐的姿態。因為來的太突然,劉邦有點惶恐,趕緊扶起老頭子問這是咋回事。劉太公說:你是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對我行禮,可是要壞了國家大法的。

劉邦聽了這話心裡一陣歡喜,得了面子,就將劉太公稱為"太上皇"。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人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眼裡就容不得任何對權威的挑戰了。即便是自己的父親,也不能逾越。所以"太上皇"這個稱號,不過是天子的父親的意思而已。但歷史上卻有許多荒唐的帝王,突發奇想的放棄帝位,卻不肯放權,導演了一出出的悲劇。

親情與權力交織下的太上皇們

  • 父愛氾濫,卻親手造就了自己的死亡

歷史上有一個被餓死的太上皇——趙武靈王。他曾是趙國的蓋世英雄,卻一步一步造就自己的死亡。而他作死的步驟大概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廢太子

趙武靈王非常寵愛一個叫吳娃的妃子。寵到愛屋及烏廢了太子趙章,轉立吳娃所生的小兒子趙何為太子。事已至此,太子章也不敢說什麼,只能乖乖的給弟弟騰位子。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第二步:退位不退權

不知道趙武靈王怎麼想的,有天突然決定退位做太上皇,美其名曰"主父"。大臣們一個個苦苦相勸這位正值壯年的國君,楞是勸不住。退位就退位吧,好好做你的太上皇,但他軍政大權又不交出來。還好這個趙何當時才10歲,對皇權還沒有太多的概念。如果他能做一個真正的太上皇,不再過問朝堂,也許接下里的事也就能避免。

第三步:給了大兒子希望

有一天,趙武靈王又是心血來潮,就想看看大臣和宗室家族對趙何是否尊服。於是讓趙何獨自面對大臣處理朝政,他就躲在一邊偷看。當他看到自己的大兒子,謙卑的在比自己小很多的弟弟面前鞠躬行禮,突然覺得自己很對不起這個大兒子。他原本什麼錯都沒有犯,自己卻莫名其妙的廢了他。想著想著就內疚的哭了,哭的很傷心。

這無疑是給趙章釋放了一個訊息,自己很可能還有翻身的機會。

第四步:分權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趙武靈王又想出了一個作死的主意。他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兄弟兩人共同管理。這也是他直接把自己作死的一步。當時聽到他這個想法的大臣估計是要氣得吐血了,急忙勸阻。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大臣不同意,趙武靈王就拉著兩個兒子出去遊玩,想通過這種方式說出自己的想法。興許是趙章猜到了什麼,覺得自己的好日子要來了。一時間惡向膽邊生,他就和田不禮一起謀劃除掉趙何。

遺憾的是,他的計劃失敗了,被追殺之下。滿身是血的躲進了趙武靈王的行宮。當時趕來保駕的趙成和李悅到處都沒有找到趙章。他們猜到一定是躲在趙武靈王的行宮,就強闖進去殺了趙章。趙武靈王抱著兒子的屍體哭得那叫一個肝腸寸斷。

他這一哭,殺人的兩人就怕了,要是回去了豈不是要秋後算賬?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趙武靈王直接關在了行宮裡。

幾天後,宮裡的糧食就吃完了,趙武靈王只能去掏鳥蛋充飢。餓得不行的時候也哀求這兩人放了他,還發誓以後一定交出所有大權,不再追究這件事。趙成和李悅兩人又怎麼敢信,可憐的一代梟雄就這樣被餓死了。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他的小兒子趙何難道會不知道嗎?他當然知道,但他卻並沒有伸出手去救自己的父親。

這位父愛氾濫的父親,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錯,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如果他決定退隱時索性不再保留政權,又或者不曾想過將交給兒子的權利再一分為二,那麼這些慘劇都不會發生。

不論是誰擁有了這份權利,或者想得到這份權利,都不會安分守己。他的父愛在權力的面前是這樣的不合時宜。原本偉大的父愛竟成了兄弟相殘的罪魁禍首,一步步錯誤的決定原本都是自掘墳墓。

  • 出爾反爾的老父親,被逼退位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歷史上唯一被逼退位的開國皇帝。在皇權的轉移過程中,他一直扮演著一個令人作嘔的角色。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李淵用三個錯誤將自己推到了失權退位的境地。

第一個錯誤:允許兩個兒子都開府設衙。

李淵允許東宮和秦王府開府設衙,導致兩人大量的招賢納士、結黨營私,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集團。他以為這樣李建成和李世民就能互相制衡,他就可以置身事外的坐山觀虎鬥。

第二個錯誤:在太子人選上反覆無常。

李建成的親信楊文造反,李淵派李世民平亂,並承諾他如果凱旋而歸就立他為太子。然而當李世民大勝回朝時,他卻沒有兌現承諾。這讓李世民心裡非常難受。

這還不是他第一次對李世民說,想立他為太子。政變發生的三個月前,他也曾對李世民說:你太原起事、削平群雄,我本想立你為太子,但你堅決推辭。又因為你哥哥是老大,當了世子又當太子,時間久了我這個老父親不忍心剝奪他的權利。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這原本是李淵知道李世民的野心後的緩兵安撫之計,但在李世民聽來就是老父親很想立自己為太子,只是礙於倫理超綱不得已。所以,李世民想幹掉李建成的心思是在李淵一點一點的助長下,逐漸膨脹到無可挽回。

第三個錯誤:企圖用親情感化李世民

李淵能統治天下老百姓,卻無法駕馭自己的兒子。如果在事情還沒有發展到無力挽回的地步時,他能狠心的選擇一個兒子清除掉,而不是想用"血濃於水"的親情去感化兒子;如果他懂得在權力誘惑面前,人性的溫柔是最愚蠢的,只需要想盡辦法來保護龍椅的穩固;那麼,玄武門政變很可能不會發生。

當玄武門政變時,外面殺聲四起,李淵卻在皇宮的人工湖內和宰相們一起遊湖賞玩。他平靜的等待著一切結束,等著兒子們過來對質。但他怎麼也想不到,他等到的是李世民的心腹尉遲敬德來告訴他,太子和齊王造反,已經都被秦王殺了。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後,大哭著跪在李淵面前,父子之間戲劇性的演著一場,彼此都心知肚明的虛假戲碼。就這樣,李世民做了東宮之主。一個月後,李淵退位成了太上皇。

當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通通送進地獄的時候,李淵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卻無能為力。是他親手造就了這種暴力的皇權交接。他不但沒有保住自己的皇位,連自己的孫子孫女都保護不了。但他很開心自己還能活著,在貞觀之治的盛世下,開心的做著太上皇。

難以罷手的權力誘惑

權力使人瘋狂,帝國時代的皇權就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美麗女人。它不但給予了你一切物質,也給了你精神上的慰藉。這種誘惑力就像鴉片一樣,讓人慾罷不能。

乾隆對權力的掌控是對這種誘惑力最好的寫照。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乾隆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在登基之初就想以後做太上皇的人。他曾說:如果自己能像康熙一樣在位六十年,那時他已經八十五歲了。到時他就傳位給皇子,自己歸政退閒,安安心心的做個太上皇。

然而,當他嚐到了君臨天下的甜頭之後,他的想法就變了。為了給自己找理由,他在乾隆二十五年對大臣們說,只要自己的生母崇慶皇太后健在,他就不傳位。然而,就在乾隆四十二年,崇慶皇太后去世了,乾隆卻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此時的大臣們和乾隆都明白,傳位的藉口消失了。而乾隆自己七十多歲的身板也不再硬朗,更是一天比一天差,甚至連射箭都已經拉不動弓。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在接下來的歲月中,乾隆一直在權力與日漸衰弱的身體之間不斷掙扎。終於,病痛佔領了上風。不管曾經他有多少壯志雄心,在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之下,即便是一些日常的工作都成為了力不從心的負擔。

嘉慶元年的第一天,在太和殿舉行的傳位大典上,乾隆抱著玉璽不肯撒手。他初繼皇位時暢想的頤養天年與此時的境況形成了尷尬的鮮明對比。

從這一刻開始,嘉慶就註定做不了一個合格的皇帝。乾隆不甘心放下權力,即便已經傳位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然把控著朝堂,每日親自處理朝政。可見,讓一個習慣了站在巔峰的人放下權力有多難。這世上能有幾個人能經受住這樣的考驗?在乾隆的身上,體現的是如此的玲離盡致。

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兒子和爹的權力博弈,溫柔背後的血腥

結語

其實"太上皇"這種制度在專制的封建王朝是極不合理的。縱觀歷史上的多位太上皇,無論是何種方式的退位,大部分背後都蘊藏著風起雲湧的權力鬥爭。沒有誰能心甘情願的放下權力,做一個合格的太上皇。

太上皇這種制度,本是作為一個兒子對父親所表達的尊敬。然而,皇權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它的存在不僅未能體現出皇權下的父慈子孝,反而徒增了許多為爭奪皇權展開的皇家悲劇。但試問,究竟是制度的不合時宜,還是人性對權力太過貪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