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亲密关系吗?

原创: 南拳爸爸 2019-04-15

我们真的需要亲密关系吗?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只有道义与责任,没有亲密与爱。这是我从武志红公众号文章看到的话,总结的比我自己的话更有文采。我的原话是,很多亲子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已。

这句话刚一入眼,给人很俗,很丧,很冷的感受。它却是一句未经修饰,不会矫作的大实话,切中“亲密关系”的利害之根本。

为什么是金钱关系成为主要模式?因为生存。从表象看,动物世界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单向的,即父母用自己的能力让孩子有更大的存活概率。是否存在繁衍是为了让父母本身存活概率更高,不得而知。因为智力关系,人类将这种关系演变得更为极致。在明确知道这层关系能“提高生存几率,延伸生命长度”时,通过聚居和协作,逐渐进化为长期关系,并形成相应文化不断巩固。

这原本是一种自然的正向选择结果,至少是生命自然发展,能量自由流动的合理状态。直到人类生存威胁的风险持续降低,这个关系的根本下沉到“道义与责任”之下,封装了一层厚厚的文化迷雾。

现在,“根本”不再被谈及甚至早已被忘却,代之而来的是“爱与孝”,或是另一种更为动人的表达,即我们常说的亲密关系。尤其在中国,以“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美德”和“应当母慈子孝”等字眼压迫双方,用无太多现实意义的道义与责任,给双方造成太多太多无以言表的、又难责其咎的沉重社会舆论压力。

脱离了根本,亲密关系就是一种违背自然选择的、人类独有的欲望,是一个不自然的、别扭的存在,是一个脱实就虚的、难以达成的妄念。用一生来追求亲密关系,试图探索亲密关系的真谛,注定是艰难的。

我们需要亲密关系吗?或许可能是需要的吧。我觉得,至少这层关系带来的美好感觉,是响应自然生命的生存欲望法则的。但在追求过程中,不能把它当作目标,更不能将它视为必不可少。与金钱同理,应当将亲密关系视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工具”,才不至于陷入无法达成而痛苦的泥沼,搞得自己满身腥臭。

要获得亲密关系,意味着要给予对方自由,退而求其次做到认可对方,再退之要做到尊重对方,最低限度是要“正常地”将自己真实情绪敞开给对方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