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學》:牛津大學教授都覺得無解的哲學問題,答案在哪裡?

《道德哲學》:牛津大學教授都覺得無解的哲學問題,答案在哪裡?

英國哲學家喬納森·沃爾夫著、李鵬程翻譯的《道德哲學》,是牛津大學哲學通識課的教材。教材的特殊性在於,它不像其他種類的書籍,著作者一般有了自己確鑿無疑的觀點後再立論、論證,最後請讀者認同他或她的觀點。哪怕是小說,我們總以為那是故事類的文本,哪有觀點可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是小說的重要元素,可見,小說作者還未曾訴諸文字,他或她的觀點已經在他或她選擇環境、事件和人物的過程中表露了出來。

教材就不一樣了。教材通常圍繞著一個主題陳列從古至今學者們的觀點,《道德哲學》也不例外,直到啃完語詞精幹、描述緊緻得令讀者不敢喘氣的整本書,我們都沒法找到"道德"的哲學定義。

因為沒法給"道德"以哲學定義,作者只好開宗明義:"它是一門實用性的學問,運用得好,道德哲學能幫助你建立起自己的人生道德觀"——喬納森·沃爾夫在為牛津大學哲學系的學子開設這門通識課時,是否也這麼描述這門課的嗎?亦即"道德哲學能幫助你建立起自己的人生道德觀"?

如是,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一定蜂擁而至。能有一件趁手的工具幫助自己樹立人生觀,豈不美好?

有需求就有人肯為之奮鬥終生,雖然為道德下一個哲學定義,需要繞過文化相對主義的陷阱,避開對懷疑主義、主觀主義、利己主義的詬病,還要將自由意志、道德責任、宗教和自然法等等因素考慮進去,還是有不少哲學家前赴後繼地在書房裡殫精竭慮、在公眾間進行試驗地試圖找出道德的哲學定義。

作為教材的《道德哲學》,其實就是將這些墾荒者、耕種者們雖不完美卻對我們接近道德哲學的定義有著巨大指導價值的人類思想的成果,用盡量樸實的語言一一呈現在書裡。

"我們基本上是按照時間倒敘來討論這些哲學大家的(道德哲學)"的,為什麼?在喬納森·沃爾夫看來,距離我們越近的哲學家,他們的理論最能為我們所接受。喬納森·沃爾夫所言極是。只是,我們因此也就看不出亞里士多德以後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哲學家孜孜以求地行走在道德哲學這條充滿迷思的思考小徑上了,因此也看不出人類思想是怎麼一小步一小步向前進的,所以,

《道德哲學》的閱讀建議是,先通讀一遍,然後,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到康德,到邊沁、到穆勒,將喬納森·沃爾夫認定的從古至今探討道德哲學的四位重要人物的觀點再整理一遍——依然得不到道德的哲學定義,可是,道德哲學描述的"三大思想傳統"就能特別清晰地排列在我們的筆記本里,人類思想是怎麼進步的,也就彰顯無疑了。


《道德哲學》:牛津大學教授都覺得無解的哲學問題,答案在哪裡?

亞里士多德雕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關於道德哲學的思考成果如下:

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學被稱為德性倫理學,有時也叫德性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概念十分寬泛,他對個人有多麼享受自己的生活,以及擁有財富、美貌和智慧這些外部因素,有著異乎尋常的關注。他的道德理論讓道德充滿了過多的樂趣。

"他的道德理論讓道德充滿了過多的樂趣",來自本書作者喬納森·沃爾夫對亞里士多德道德哲學的評價,已經洞開了這一理論的缺陷大門,當然,喬納森·沃爾夫不是第一位覺悟者。亞里士多德的生活年代是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的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哲學家也沒少思考道德哲學問題,只是,替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學打上最漂亮補丁的,要等到18世紀中期,那時候,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哲學思想已經非常豐茂。

那麼,康德又是怎麼定義道德哲學的呢?


《道德哲學》:牛津大學教授都覺得無解的哲學問題,答案在哪裡?

德國哲學家康德

"道德實際上並不是有關如何讓我們快樂的學說,而是有關我們如何配得上享受幸福的理論",康德對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給出了銳利的一擊:樂趣多就是道德的生活,怎麼可能!那些惡貫滿盈的人或許在作惡時就倍覺樂趣,他們的生活怎麼配得上"道德"一詞?問題是,重砌一堵牆要比拉到它要容易得多,康德能在"我們"與"享受幸福"之間畫上精妙絕倫的等號嗎?也就是說,康德的道德哲學又是什麼樣的呢?

"你行動時所遵守的準則,應該是你意欲其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顯然,康德在否定亞里士多德充滿了過多樂趣的道德哲學後,想要找到具有普遍的自然法則的道德哲學定義。那就來看看他的道德律是否具有普遍的自然法則吧:"(a)因為它是道德的,所以具有規範性,也就是說為行為設立標準;(b)因為它是法則所以具有普遍性",具體而微,就是康德認為,道德是我們每一個理性生物制定的法律體系,但它也約束著我們每個人。我們通過自己的理性來制定法則,但是它們又必須具有普遍性——要約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每個人。康德就是康德,再具體而微也顯得玄而又玄,所以,喬納森·沃爾夫關於康德道德哲學的總結陳詞是:康德是在尋找於所有時代、所有地點和所有理性生物的"道德最高原則"。

既然一時找不到放之四海皆準的道德哲學定理,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便從他的哲學思想出發,給出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哲學原理:(1)他相信道德需要每個人都被平等對待;(2)世界上唯一重要的東西便是有感知力的生物感受到的快樂和痛苦;(3)道德以及善治的基礎必須是堅定的原則。將邊沁的一二三化作平實的關於道德哲學的定義,

就是,功利主義道德哲學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善理論",告訴我們幸福(或者快樂、避免痛苦)是唯一的至善;二是"對理論",告訴我們正確的行為總是那種能將善(也就是幸福)最大化的行為。


《道德哲學》:牛津大學教授都覺得無解的哲學問題,答案在哪裡?

英國哲學家邊沁

論哲學流派,

穆勒(叫穆勒的名人太多,限定一下: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是跟邊沁一家的,也屬功利主義哲學那一支,他後來在邊沁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道德哲學,也屬功利主義哲學,所以,喬納森·沃爾夫就將他倆的觀點放在一起點評了:功利原則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嚴格的框架,完全不同於邊沁之前的某些哲學家,也就是道德感思想家採用的方式。功利主義應該是一種由法律或規則組成的道德規範,是一種將功利最大化的道德規範——將功利最大化的道德規範,這一道德哲學的缺陷何在,不需要喬納森·沃爾夫多說什麼,我們也能瞭然於心的吧。

喬納森·沃爾夫在帶領《道德哲學》這門課的學生考察了宗教和自然法道德、倫理利己主義和社會契約理論後又詳細探討了道德哲學中的四位重要人物的研究成果,給了我們一個開放性結語,亦即他總結出來的道德哲學定義:道德哲學通常被描述主要包括"三大思想傳統"功利主義、康德道義論和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我們或許需要從不同理論中各取一部分,來創立一種普遍性的立場。


《道德哲學》:牛津大學教授都覺得無解的哲學問題,答案在哪裡?

哲學家穆勒

喬納森·沃爾夫關於道德哲學的普遍性立場是什麼呢?他真的從"三大思想傳統"中各摘取了一部分拼合在了書的結尾處。是喬納森·沃爾夫沒有找到言簡意賅的表述?還是,這就是牛津大學的授課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那麼,我們就將道德哲學的定義當做牛津大學著名教授都沒有找到的答案,等待道德哲學中的第五位重要人物,橫空出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