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出版於1944年的《刀鋒》是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寫於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雖然背景主要在一戰後的歐洲,但卻是一本很容易讀下去的小說,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毛姆通過幾個人物傳遞出的價值觀和生存之道,時至今日依然讓人覺得有溫度。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正如書扉頁寫道的:“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於我而言,對這本書就像一道犀利的刀片,它可以瞬間劃破黑夜,將思想與物質世界的邊界照得雪亮。然而一個更合理的關聯應該是每個人在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困惑與艱難,這些困惑與艱難跨越文化與時空,是每代人都無法避免的折磨。

我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過大家這樣評價作者:“毛姆是“20世紀最會講故事的人之一”,除此之外我也看到有評論稱他為“二流裡的一流作家”,其實這兩者我都有有些贊同,因為他的故事雖然有趣卻也“廢話連篇”,他自己都說他在小說的最後有長篇的說教和神秘主義的廢話。

其實毛姆的作品都是有連貫性的,他的每一本書都真正稱得上“嚴肅文學”,不是注重講一個情節生動、結構緊密的故事給讀者,而是借一個故事來傳遞人類或者說文藝青年普遍探索的卻不得答案的關於生命的哲學問題:

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得救之道是什麼?人應該怎麼樣活著?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比如在《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裡,毛姆就是在探索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他描述了一個必須畫畫的人。告訴我們人為了生命中唯一的光芒既生命中的唯一的熱愛而活著,並且要準備好為點亮這個熱愛,犧牲生命中的其他東西。

還有在《人生的枷鎖》中,他探索的問題是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他描述了菲利普從幼年到中年,幾乎30年的漫長的年月,經歷的無數的變故:信仰宗教又拋棄宗教,陷入愛河又失敗、經歷尋歡作樂、貧窮苦難、看盡世間的苦難和不幸,經歷幻想和破滅,虛無和掙扎,清醒和奮鬥。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最後終於悟出的一個答案:人生毫無意義。不管你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這一點。他說,正是發現了生活毫無意義,只有摒棄人生的幻想,才可以隨心所欲無所畏懼,才擺脫了人生的枷鎖,可以真正自由的活、才能成為無所追求、無所迷戀的自由人、才能安心且平靜的走入瑣碎的生活。這絕不是理想主義,而是比現實主義更深刻的東西。這就是後來加繆所說的直視生活的荒誕並反抗。

而在《刀鋒》裡,毛姆探索的是人的得救之道,在這本書裡,他描述了一群各不相同的人,一個勵精圖治混進上流社交界,終其一生在飯局和趴體上打拼的古董商人艾略特;兩個美國姑娘,一個精心打造品質生活之路的人生贏家伊莎貝爾;另一個被厄運擊倒就此墮落死於非命的蘇菲,一個從給畫家當模特和情婦最後走上女畫家之路的法國底層婦女蘇珊,最後是那個身體力行探究生命意義,得道後大隱隱於市的男一號拉里。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毛姆並沒有說,這些不同的人生選擇哪個才是真正的得救之道。他甚至沒有對任何人的人生做過多的主觀評價,完全留給讀者思考。就如本書一開頭的來自《伽妥·奧義書》的引言:

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或許書中的每個人都沒有得救,包括拉里。因為他們還在生活,前方的路還在繼續,只不過是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嫻熟。

我忘了在哪裡看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說他已經找到真理,絕對不要相信這個人;而如果有一個人正在追求真理,那麼你可以尾隨他。

雖然在這本書裡我並沒有找到所謂的真理是什麼,但是卻讓我看到了代表著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的較量。對應書本外的生活,拉里、伊莎貝爾這二人,正是對應了我們人生中的決定了個人價值觀的兩個因素,分別是理想主義下的自我認同和現實主義後的社會期待,我們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地受著這兩個方面所影響和制約著,從而展現出無數個精彩紛呈的自我。所以,到底要選擇怎樣的人生,如何去實現這樣的人生,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框架,而這一框架在這本書裡展漏無疑。

今天我重新解讀這本書背後所賦予的理想與現實主義,以及這二者的選擇

01.著眼於現實主義的代表—伊莎貝爾

“理解伊莎貝爾,就是理解生活,理解人間。”

作為代表現實參照的伊莎貝爾扮演的是一個趨近於大眾價值的完美化身,作為拉里青梅竹馬的她,幾乎是完整的經歷了拉里的全場蛻變,並在其中擔當了一份不輕不重的角色,但是,她卻是最不理解拉里的,正如我們如果未經開化,也不會理解一個正常的人怎麼會放棄安逸有保障的現實生活而決心投入一切去追尋無根無存的精神世界。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儘管她有努力地站在拉里的角度去思考,去擔心經管他的生活與秩序,正如她和拉里年輕時候一般,成為他的依靠並在這種被依賴的關係中尋求自我滿足——儘管她擁有者殷實的家境,幸福美滿的家庭,傲人的外表舉止,這個看似完美的、物質的伊莎貝爾依然有著更多的慾望。

當她發現她正在失去拉里的時候,她的佔有慾使她光鮮外表下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她不僅用計謀中傷拉里和索菲以至二人分別,更間接導致了索菲的進一步墮落和她旋即的悲慘命運。她是如此的想要把拉里握回手心,如同一種過激的、偏執的母愛,與愛不同的是,這種感情比任何一種愛都要來得執拗、自私。其實,從她生活的各個角度都可以看到伊莎貝爾是現實主義的“追隨者”。

首先,她是一個城府很深的女人,常年累月的在社交場和小說中維護了自己光鮮賢惠的形象,為了自我的慾望和追求可以犧牲一切的伊莎貝爾,其實打心底是一個冷漠的人,她的心中沒有家庭,沒有丈夫格雷和自己的兩個女兒,甚至也沒有“

她唯一的愛人”拉里,在她的心中只有她自己,為了她想要的生活保障、為了滿足她自己無止境的慾望而越陷越深。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最終她也如願以償的在一個活躍而有文化的社會里取得鞏固地位,並有一筆財富做靠山,因為現實而又物質的她,根本不會在意一場沒有愛的婚姻,在她聽到拉里最終選擇了她意向不同的道路的時候,有這麼一段描寫“

她張口結舌地聽我講,臉上顯出驚駭的神情,有時候打斷我的話,喊‘他瘋了,瘋了’。我說完之後,她垂著頭,兩行眼淚沿臉頰上流下來。‘現在我真正失去他了。’”“她轉過身去,臉抵著沙發椅背哭起來。悲傷破壞她的美麗容顏,她也毫不在意。”

其次,她還是一個慾求不滿、擁有著強大控制慾的女人,即便是被人知道她中傷索菲的不堪行徑,她依舊要求對方“覺得我人不錯”,這樣的一個美麗的擁有著銅牆鐵壁內心的女人,心中永遠有著一個空洞,她傾其一生去尋找合適的抑或足夠的物質去填補它,但孰知心中的欲壑是無法藉由物質的形態去滿足的,她縱然享有了一切物質,也無法逃避靈魂被這樣的空洞拖噬的一生。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最後,她還是一個勉強的女人,她是那種能自度的女人,對自身道路和天性的瞭解從一開始就比萊雷深刻,因此她沒有他的猶豫、懷疑和苦痛的羈絆,更徹底、更堅決、也更易於滿足。 她從不勉強自己。按照一定規則被培養成人的她,本能地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不能嫁給一個“遊手好閒”的人。與萊雷攤牌時,聽完他天馬行空般的論述和允諾後,她清醒地指出他的一廂情願:“你不明白你實在要我做一件我不適應、不感興趣,也不想感興趣的事情嗎?”

同樣,她也不勉強別人。在與萊雷分道揚鑣前,她一度想色誘萊雷,用“生孩子”來逼迫他就範,但終也意識到這麼做“像是從小孩子手裡騙糖吃”而決定“不能幹這樣骯髒的勾當”。你可以說她是良心發現,但我更樂意將這理解為是一種天性。

不得不說,她對現實的理解可謂是淋漓精緻,就像她一再告訴萊雷的那樣:“我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女孩子,我今年二十歲,再過十年我就老了,我要趁我年輕的時候好好玩一玩”。這樣及時行樂的思想確實讓我不由的敬佩。除此之外,她也毫不掩飾自己對物質生活的熱愛,聲明“如果我不走在水泥鋪的人行道上,如果不是沿街都有玻璃櫥窗,裡邊展覽著帽子、皮衣、寶石手鐲以及鑲金的化妝品,我就永遠不會真正感到幸福”。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伊是人間的花,只能在人間開放。她不關心天人化生,萬物滋長的要道,祈求的是有血有肉的凡人的幸福,而不是什麼不朽。”從這個意義上說,她的現實主義思想帶給了她花一樣的未來。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她的現實主義思想而去否認她的品德,因為除了她的美貌、城府與這背後她艱難維繫它們所需要的種種努力之外,她也有很多美好的品德。比如當格雷面對災難性的金融風暴破產後終於垮塌,曾經能提供給伊莎貝爾的榮華富貴與精神保障也隨著煙消雲散,而在這樣的時候,伊莎貝爾表現了非凡的溫柔強大,不離不棄地留在近殘的格雷身邊細心照料,這樣的精神和忠誠也著實令人欽佩。

最了不起的是,她深知:人們所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是另一些人。在與萊雷分別十年又重逢之際,面對“我”提出的“你很愛萊雷嗎?”的詢問,她斬釘截鐵的答道:“廢話,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愛過第二個人。”但在論及當年未嫁萊雷是否後悔時,她同樣堅決的回答:“不後悔。那時要是嫁給他的話,那就是發瘋了。”她說自己不會捨棄格雷的理由是多年來與之苦樂與共,共沐風雨並因格雷完全依靠自己而產生了一種責任感,當然也不無羞赧的指出“他在床上表現得非常好”。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對待生活的伊莎貝爾選擇的是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那是一種更加貼近人性的真實,她對聲色犬馬的推崇和追逐更是我們中大多數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真實寫照。“情慾是毀滅性的,如果它不毀掉人,它就死掉。到了那時候,一個人才會廢然若失,發現自己虛擲了一聲的大部分時間,忍受因妒忌引起的劇烈痛苦,蒙辱含垢,忍氣吞聲,把自己的全部柔情蜜意,自己靈魂的全部財富,都浪費在對方身上。而對方不過是隻破鞋,一個蠢貨,是自己製造許多夢想的一個藉口,連一塊橡皮糖都抵不上。

“你真囉嗦。你認為我犧牲自己,就是為了讓一個瘋狂的淫蕩女人把拉里抓在手裡嗎?”

“你怎樣犧牲自己的?”

“我放棄拉里的唯一理由,是我不想影響他的前途。”

“去你的,伊莎貝爾,你放棄拉里是為了方形鑽石和貂皮大衣。”

“與真正的生活相對的,是沒有上帝的生活”。這樣真實且從容的伊莎貝爾實在讓人敬佩。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在當時那個20世紀初的歐美,對他們來說,現實就是物質至上的享樂生活,這也是《刀鋒》中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而毛姆恰恰捕捉到了當時西方世界瀰漫的這種氣息,把這種生活刻劃得細緻入微,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淋漓盡致。所以伊莎貝爾出現在這樣的環境裡,就是一個普通人在面對現實生活時的正確選擇。

02.完美理想主義的化身——拉里

和伊莎貝爾完全相反的是代表著理想派的拉里,作為引領全文的第一順位主角,他幾乎被毛姆事無鉅細地刻畫成了一位近乎完美、特立獨行敢於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的人,對於他的描寫,毛姆也不吝溢美之詞,極盡褒美之能言,無論是描寫他的音容相貌或是行為舉止都有大段甚至重複的刻畫,我想,這主要來源於毛姆內心對理想生活的一種強烈渴望吧。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活著這個問題是陪伴終生的,其實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活著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只不過是一大堆細胞在運作撐起一個碩大的“

機器”——由嫩而老,由盛而衰。絕大多數人,給自己找的存在理由不外乎社會地位、物質生活、感情等等,找到之後就會心滿意足。

但是總有少數人,腦子裡的溝壑比別人深一些,或者經歷比較特殊,會發現自己不滿足於獲得世俗的成功和幸福,他們會問:我活著到底是為什麼?我究竟為什麼存在?然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動他們去找答案。這些少數人中的少數人,有可能找到答案。而拉里就是這些少數人中的少數人。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其實,拉里尋求精神世界的途徑也很曲折,他先是讀書,從芝加哥讀到巴黎,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於是他開始出走,去德國礦山挖煤,救助法國的畫室情人,終於遠赴印度追尋神秘的東方宗教。

我讀拉里的人生經歷時並不關心這個人物的原型是,也無意考證拉里最後在崇山峻嶺中的精神涅磐究竟和佛教有多少關係,我甚至毫不介意毛姆對拉里這個人物的過分偏愛,把這段漫漫修行之路寫得太輕鬆而脫離實際。更多時候,拉里讓我想到的是餘華在《我膽小如鼠》裡塑造的一個相似的精神世界的追索者——楊高。

拉里和楊高都是精神世界的自覺的流浪者,他們要主動尋找的是一種有代表性的,人類精神世界的目標家園,是一種被動下的自我放逐,而精神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個溺水的人必須掙扎,是一種身不由己的天才的偉大詛咒。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我們再來說一下拉里這個人,首先他是個對知識有著特殊熱愛的人,一心尋求著簡樸快樂的求知,而對別的東西不在乎,譬如錢財、名聲和優質的生活。他拒絕大學教育,而又樂於呆在學校這樣的環境中,他所想要的是對於人生的思考,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而非系統的教育。他樂於旅行,在旅途中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給了他成長和思索,總之,他像是個不更事的文藝青年,徜徉在知識的世界裡。

但是他又有很多不一樣,讓人迷惑不解。因為害怕失去行動的自由而拒絕從事任何長期的工作或事業,只在沒錢的時候做做這個那個,再到後來,他又放棄所有的財產,當我迷惑不解的時候,他說“相反,經濟上不仰求別人,將使我計劃的那種生活成為沒有意義。”

這是一種怎樣的接近於佛陀的哲學才可以視一切皆為身外之物,多拉里來說,身體本身甚至都成為了精神的束縛,需要達到靈魂的自由必須拋棄這些束縛,只是在這個過程中精神需要寄居於身體,以至最後達到化境,遠離身體。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他告訴我們,他不打算在這軀殼裡呆多久了,不然就是等我有一朝大徹大悟,那就是終於衝破愚昧的藩籬並且深信不疑自己與絕對合而為一了。”我覺得毛姆是在描寫一個先知的修行:普普通通惹人喜愛的青年,目睹好友的死亡產生恐懼,開始對人生充滿疑惑,進而思考,而後遊歷世界尋找答案,這是行動,最後一朝頓悟,回到塵世中的自我安心地繼續生活,這就是迴歸。

除此之外,愛情對於他,更為奇特。我不知道他對伊莎貝爾的是愛,還是介於愛與喜歡之間的情感。他自己認為他是愛伊莎貝爾的,因為他說:“你假如愛我,就不應當使我這樣不快樂。我的確愛你。不幸的是,一個人想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卻免不了要使別人不快樂。

他對蘇珊和索菲展現的愛,都包含著一種近乎犧牲的憐憫,包容和寬懷,只是以常人難以理解的形式表現出來罷了。而且對於索菲,他給予了更多——這大概是出於童年的親近,心裡上的親近。但明確的這都不是男女之間的愛,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愛。

我想對伊莎貝爾已經是他所能達到的全部。如他自己所說的“你難道認為他真正愛上了她?不是。愛和這種情感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由此可見,他對其他任何女人不曾有過別的情感,有的只是憐憫、寬懷、包容、接納和鼓勵,而發自心底的愛只是為世間某一個特殊的人所準備,那個人就是伊莎貝爾。

“從歷史上來看,幾乎所有追求終極真理的人,最後都會歸結到理性和精神的滿足。物質和肉體的滿足太容易得到和實現,因此無法持久,富足的人並不一定幸福快樂,這已經眾所周知。當然,一直處於貧困的人除非獲得飽暖,否則無法理解上面這句話。但是當人得到了滿意的物質條件,會發現就算他繼續擁有更多的物質,也無法使幸福感相應增加,幸福感反而會降低也說不定。 因此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不在這裡。”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所以,當伊莎貝爾與拉里談話時,拉里這樣說:“克服肉體慾望的最好辦法往往就是讓它得到滿足。

正因為如此,拉里總是顯得與眾不同,“

我覺得拉里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是唯一能夠完全無所為而為的人。這就使他的行動顯得古怪。有些人不相信上帝,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完全是為了上帝之愛,這種人我們是不習慣的。”這是蘇珊在談論拉里時所說的。因為他尋求的是一種哲學,也可能是一種宗教,一種可以使他身心都獲得安寧的人生準則。

加上他在尋找生命的意義的時候又目睹了死亡的醜惡,於是當他通過十年的閱讀和遊歷,對善惡生死又有了進一步的看法,他又可以從容的接受善惡是存在於萬物之間的,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說:“如果中午的薔薇失去它在清晨時的嬌美,它在清晨時的嬌美仍然是真實的。”他在頓悟時感覺到與“絕對”合而為一的巨大幸福,使他終於平靜下來,找到了生活的真諦,那就是熱烈地真誠地積極地活著,“不急躁,對人隨和,慈悲為懷,丟掉一個我字,不近女色”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我想,此刻的拉里就像是出現在美國芝加哥這個物質主義的城市裡的一個遨遊太空之際由於飛行器出了故障而被迫降落地球的外星人。與眾不同卻又如此耀眼,最終一個人歸於內心的淨土,平靜卻也優雅。

03.較量後的反思

“因為人不論男男女女,都不僅僅是他們自身;他們也是自己出生的鄉土,學步的農場或城市公寓,兒時玩的遊戲,私下聽來的山海經,吃的飯食,上的學校,關心的運動,吟哦的詩章,和信仰的上帝。這一切東西把他們造成現在這樣,而這些東西都不是道聽途說就可以瞭解的,你非得和那些人生活過。要了解這些,你就得是這些。”

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始終是無法共通的,所以,彼此價值觀和追求的不同註定了兩個人最終是難以在一起的,即使彼此知道自己是愛著對方的。拉里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的自由,他想要去學習、去流浪,而伊莎貝爾想要的卻是現實的安穩和物質的滿足。

在常規的社會里,拉里是一個異類,不去工作並且拒絕別人提供的好工作一個人去沒人認識的巴黎“

晃膀子”。隨著小說的進行,我們知道拉里其實是在追求他內心的一種渴求,崇高的抽象的追求在現實的物質世界確實是會被看作異類的。如《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人公一樣,毛姆的小說總是把主人公對一種超脫世俗的追求推向極致,讓人物的性格達到一種極端的鮮明。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我羨慕拉里可以為對精神的追求而不顧一切,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智慧,但對於我來說,或許尋求精神和現實的折中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出路。我一定要在這個紛繁的物質世界佔去一席之地,給自己做愛的人提供最好的物質保障,同時我更看重在精神上的追求和滿足,也許需要時不時地將自己從紛繁的世俗中間抽離出來重新去認識和找回自己。

因為,再高深的哲學和徹悟,最後都落到生活,我們無法像拉里那樣“無事一身輕”,肩上沒有扛著行囊,可以從容的選擇和決定自己的人生。遁入人群后的拉里留下的是我們這些表示景慕但斷無可能步其後塵的人。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正是因為我們都想越過心中的那把刀刃,這大概就是毛姆想要傳達出的生命的意義吧。

在這場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鬥爭裡,沒有人輸,同樣也沒有冠軍,伊莎貝爾有了自己的生活,拉里也歸於人海。唯一留下的就是看完小說的我們如何要去面對所謂的人生和世界。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我記得拉里在面對關於世界上為什麼有惡存在的問題時,他這麼說:“當絕對在這個世界上表現為善時,惡也自然而然連帶著出現。沒有地殼災變的那種無法想象的恐懼,你就決不會見到喜馬拉雅山的壯麗景色,中國燒瓷的匠人能夠把花瓶燒得象蛋殼一樣薄,燒得造型那樣優美,點綴上美麗的花飾,迷人的色彩,塗上粲然的光澤,但是,由於它的本質是瓷,他就沒法改變它的脆弱性。如果失手落在地上,它就會變成許多碎片。同樣道理,我們在這世界上所珍視的一切美好的,有價值的事物,只能和醜惡的東西共同存在。既然得出某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結論,一個人就只能盡力而為。

我認同小說快要結尾時拉里在談話中所強調的一句話“我認為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或許有些不自量,但這確實是我一直以來,最為篤定的堅持。我想每個人在咬緊牙關試圖越過自己那把刀的刀鋒時,目的總各不相同,作為第一人稱的主人公拉里對每個人的努力都投去讚揚的目光,只是有的目光在讚揚中有些調笑,有的夾雜著洞悉,有的就是仰望。

我們不是拉里,無法像他那樣周遊世界去尋找真理。因為現實和理想是一對永遠無法真正調和的矛盾,我們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剋制和閃避其實原本已經是一種化解這對矛盾的有力方法了。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大眾隔絕開來,刻意地擺出一幅遺世獨立的姿態,然後又反誣這個社會虧欠了我們,世界不符合我們的夢想。在看似世俗、平庸的生活中同樣可以追求充滿詩意和酷味的精神生活。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現實裡有很多有很多人,因為自己不崇高,便不相信別人可以崇高。一遇到有比自己境界高的人就迫不及待地進行諷刺和解構。我雖然不是一個真正崇高的人,但我永遠信服那些自始至終心無雜念地追逐著信仰的人們。因為人生態度的選擇時每個人留在世間最後的倔強。

在一個絕大多數人都以物質財富佔有的多少來衡量你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價值的社會里,像拉里那樣做一個追求理想主義生活、大隱隱於市且不為名利,真正貫徹起來確實很難。所以如果做不到的話,請不要自鳴得意地進行嘲笑。

其實人生的飄渺與苦澀,皆因看見而理解,因理解故而慈悲。在透徹和絕望之後,在生活苟且而零碎的細節裡,也許我們千瘡百孔的人生也終將能被精神可能性的光輝照耀。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我也不認為人終其一生求索便能獲得真理,因為人生於真理是條漸進線,可無限靠近但終不可得。理想的存在是為方向,不為獲得。在這個意義上,理想永遠無法世俗,永遠與名利和成功無關,永遠將是悲劇性的求索。

正因為如此,我感謝毛姆能夠讓我透徹人生前進的方向。其實時至今日都沒有一本書可以徹底解決根本性的普世問題,因為小說家的職責就是用他們的作品,不斷地提醒著你這個人生和世界的荒謬和虛無都不會因為現實生活的瑣碎而消失。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我知道,對很多人來說,《刀鋒》都曾是枕邊書,因為他們大多都是在比較年輕,世界觀正模糊的時候讀到這本書的。感謝毛姆為拉里做出的最後的選擇,讓他在完成了精神的旅途之後展開雙臂擁抱一種最平凡的人生。他要開出租或當汽車修理工為生,因為他喜歡車;他寫作,卻不為出版,只為記錄,記錄精神的旅途與困惑。他不向任何人交代,不懼怕勞動和物質艱辛,他也不怕孤獨,因為他要建築自己的心靈王國。


被稱為“人生指南”的《刀鋒》背後隱藏的是現實和理想主義的較量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在人生這條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且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