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刀鋒》:從一個青年的精神探索透視出20世紀美國社會的心靈困境

主人公拉里不斷探索和追問人生的意義,是美國經濟陷入蕭條下人們精神普遍迷茫的縮影

《刀鋒》背景設於一九一九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是現代史最動盪的年代。這段歷史期間,歐洲許多國家都有戰事發生,斯大林、希特勒等強權崛起,大英帝國衰退,西方社會問題嚴重。書中人物遊走於巴黎、倫敦與其他歐洲大城,雖不見戰火餘燼,實已悄然捲入另一撥歷史鉅變。相較於歐洲不安的局勢,兩次大戰期間,美國逐漸壯大,成為繁榮國家。不過,一九二九年華爾街股市崩盤,造成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引發嚴重的政經與社會問題。當歐洲動亂之際,追求功利的美國夢也逐漸顯露醜惡的一面。一九四九年阿瑟·米勒發表《推銷員之死》,推銷員的長子堅持做自己、不做美國夢,實與同時期的《刀鋒》有異曲同工之妙。

《刀鋒》:從一個青年的精神探索透視出20世紀美國社會的心靈困境

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

《刀鋒》這本書中所刻畫的眾生相,顯然都是亂世的產物。它是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國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公認的20世紀“用英語寫作的,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刀鋒》《人性的枷鎖》《尋歡作樂》等。

毛姆於1874年1月25日生於巴黎,從小在法國生活,8歲喪母,10歲喪父,後被倫敦的叔叔收養,進入坎特伯雷國王學院。1892年,毛姆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後於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五年,這一期間,他對社會底層生活有過直接瞭解,這對以後的寫作影響極深。1944年,長篇小說《刀鋒》出版,引起強烈反響。1946年,毛姆回法國定居。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裡維埃拉去世。

“刀鋒”一詞出自印度教聖典《迦託·奧義書》: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若救贖之路必經刀山,找到答案的代價為何?這就是故事主角拉里心中的疑惑。若真有人在刀山上找到答案,那該如何看待山下的俗世呢?這就是毛姆撰寫本書的因由。

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是一面鏡子,照出20世紀美國社會不同階層的精神面貌,拉里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故事的主人公拉里出身卑微,雙親早逝,從小被一位醫生收養,得以躋身上流社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拉里服役於空軍,有次出任務遭遇空戰,軍中最要好的朋友時年22歲的帕西犧牲自己救了他,自此,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我想確定究竟有沒有上帝,想弄清楚為什麼有邪惡存在,也想知道我的靈魂是不是不死。”

《刀鋒》:從一個青年的精神探索透視出20世紀美國社會的心靈困境

毛姆與他心愛的傑拉德·哈克斯頓(Gerald Haxton)

拉里退伍後,遇到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伊莎貝爾美麗動人,是芝加哥豪門千金,追求崇尚名利的美國夢,對婚姻與事業早有安排,而拉里則完全變了一個人,不上大學,不結婚,也不願就業,打算到巴黎“閒晃”。拉里的行為令伊莎貝爾及其家人的不滿和反對,在經過一長談話時,拉里對伊莎貝爾說出了內心的疑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隻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佈?” 伊莎貝爾是無法理解拉里的精神世界,又無法認同拉里沒有安全感的“閒晃”生活,提出瞭解除婚約,不久後,伊莎貝爾嫁給了身世顯赫的富二代格雷,生了兩個女兒,格雷無比珍愛伊莎貝爾,他的性格平靜,務實,但這樣的幸福也經歷了1929年紐約股票崩盤的影響,格雷破產了

,夫妻二人依靠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度過難關。

艾略特是美國主流社會得典型代表,他的身上並存了人性的複雜,他是一個好心,誠實,多情的人,在經濟危機時慷慨幫助外甥女伊莎貝爾一家,但他同時又勢力,熱衷社交,浮誇的人,他有傲人的家庭背景、世襲的社會地位,良好的學歷,聰明的頭腦,擅於經營,懂得攀附社會關係,在各種應酬中不動聲色地抓住一切機會,使得自己名利雙收,鞏固了社會地位,撈取了可觀的財富,他晚年經歷了一件痛苦的事情,曾經有位受他提攜過的的年青人保羅巴頓和貴妃人愛德娜的豪華家宴中邀請了一切社會名流,卻沒有邀請他,他曾經勢力的對待過其他人,終又因為被更勢力的人辜負,而備受傷害,最後含恨而終,他“成功”人生到最後彷彿走向了“虛無|,那些他曾經熱衷的社交生活,在臺面上熱鬧、喧譁、排場如夢幻泡影,在人的內心留下了空虛、無聊、飄渺的幻影。

拉里一直未婚,倒不是因為對伊莎貝爾心存愛戀,恰恰相反,伊莎貝爾心裡卻一直給拉里留有位置,但她很好的處理了理想與現實的有關係,與格雷生兒育女,過富足穩定的生活,互相扶助,所以,也並未由此產生過多的痛苦。拉里與格雷夫妻一直是好朋友,這期間也有過多次的交集,並無越界的糾葛。

拉里自從解除婚約後,產生過一次想結婚的念頭,那是他年青時遇到的蘇菲(伊莎貝爾的同學)他欣賞她“小小的身軀裡藏著那麼美好的靈魂”,多年後在風月場所再次遇到蘇菲,才瞭解到她由於一次車禍深愛的丈夫和兒子當場身亡而幻滅了生活的希望,性情大變——墮落、酗酒、鬼混、吸毒,拉里決定要與蘇菲結婚,他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救贖蘇菲,當蘇菲答應求婚,準備振作起立,重新生活時,又被嫉妒好勝的伊莎貝爾設下圈套陷害,蘇菲經受不住誘惑,又開始酗酒,並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絕望,覺得自己無可救藥,徹底放縱,她在結婚前夕不辭而別,他們終究錯過,幾年後,蘇菲離奇死亡,全身赤裸的被撈上岸,脖子上還有被刀割的痕跡,警察在她的房間裡找到唯一的遺物,是拉里的照片。蘇菲曾經有過幸福的生活,有相愛的丈夫和孩子,但是在命運的打擊下一蹶不振,放棄自己,走向墮落,她的人生悲劇在於無法在挫折中走出來,被痛苦壓得無法翻身,最終通過酒精等麻醉自己,這也是20世紀美國經濟蕭條生活中另一類脆弱人的選擇,精神先死,無法救贖。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對生命意義的質疑,走處心靈困境,沒有唯一答案,自己答案只有自己去找

這其間,拉里到歐洲遊歷,一路自我充實,讀書、思考、寫書,也從事體力勞動,最後卻對西方宗教哲理感到徹底失望。後來,他遠赴印度,在一位象神大師的靜修院中,讀書、散步、打坐、冥想,收穫了“平靜“,之後,他回到歐洲工作,把絕大多數的財產捐掉,只留少量基本生活費,打算回到美國過“平淡處世,凡事隨和,慈悲為懷,戒除私心,節制性慾”為原則的生活。拉里是精神世界的探索者,是不現實的行動者,毛姆對“拉里”這個人物充滿了偏愛,他在小說中寫道:“歲月沒有在拉里身上留下痕跡,不管從哪個方面說,歸來的拉里仍是個青年。”

《刀鋒》:從一個青年的精神探索透視出20世紀美國社會的心靈困境

毛姆的小說《刀鋒》

小說的最後有一段話,是形容拉里回去後見到的美國人海:“被那麼多的矛盾利益困擾著,那樣迷失在世界的混亂裡,那樣渴望好的,那樣外表上篤定,內心裡彷徨,那樣慈善,那樣殘忍,那樣誠實,又那樣狡猾,那樣卑鄙,又那樣慷慨,而這就是美國人民。”毛姆寫了一群美國人,和他們的內心世界,談了理想主義,美國的前途,他用自己的視角來洞察,在建構一個嚮往的世界,也在告批判一個正在坍塌的舊世界,為當時的社會和人們和思考新的精神出路,或許也是他個人的精神出路。

書的結尾,毛姆寫道:“故事至些結束。拉里從此無消無息。拉里已如他所願,淹沒於喧囂激盪的人海,其中有從多矛盾與利益的糾葛,有人迷失於失序的世界,有人堅信善良、有人外表篤定,有人內心彷徨,有人慈悲為懷,有人不知變通,有人輕信他人,有人防衛人重,有人惡劣,也有人慷慨,心此種種構成了美國眾生相。拉里的故事到此為止,固然不盡完美,我也莫可奈何。”

書中人物命運迥異,各得其所:伊莎貝爾憑著鉅額財產,活躍於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輕鬆賺錢的穩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蘇姍·魯維耶的生活無虞;蘇菲求得一死;艾略特聰明一世,最後含恨而終;拉里獲得精神上的解脫,求得幸福之道。

拉里的故事不禁讓我想到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中說到: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這些任務(也就是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對生命的意義作一般的定義。對生命的意義的質疑,沒有唯一答案。

因此,每個人生命意義的答案只有自己去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