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的第一功臣,死於他曾經的下屬馮玉祥之手

徐樹錚是個頗具大將之風的人。在他最後兵敗時,敵軍蜂擁攻入北京城,到處抓捕他。如此危急關頭,他仍然鎮靜自若地走進一家珠寶店,把欠店主的錢還清後,才從容坐車離京。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赤壁懷古》寫出了周瑜的儒將之風。

在北洋時期也有這樣一位“儒將”,他13歲便考中了前清的秀才,25歲就被送往日本就讀於有“日本陸軍軍官搖籃”之稱的日本士官學校,27歲時他已經是一軍的總參謀長,34歲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已經是北洋政府的陸軍次長了,36歲他又就任了國務院秘書長,成為段祺瑞執政時期的一員干將。

論起來,周瑜不過是江東一隅的統軍大將,而他年紀輕輕卻已經成了至少是名義上的全國陸軍統帥。因為他的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當時北洋政府的同僚們送給他一個“小扇子將軍”的稱號。他就是徐樹錚,一個被歷史有意無意湮沒的將軍。


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的第一功臣,死於他曾經的下屬馮玉祥之手

●徐樹錚

徐樹錚,字又錚,號鐵珊,自號則林,江蘇省蕭縣(現安徽省蕭縣)醴泉村人,生於1880年11月11日,死於1925年12月30日,年僅45歲。

各方對他的評價也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乃是周公瑾一流,才堪顧曲,氣度狹隘”,也有人說他嗜殺成性,常常對與段祺瑞持不同政見的人進行排擠、流放甚至不經審判就予以槍斃,陸建章就是裡面最著名的例子,也是這個陸建章之子陸承武最後要了他的性命。還有人把他和班固、傅介子相比,說他“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說這句話的人是孫中山先生。先生口中的“奇功”,是指徐樹錚出兵外蒙一事,他使外蒙古重回了中華民國的治下。


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的第一功臣,死於他曾經的下屬馮玉祥之手


“十月革命”爆發後,原來支持外蒙古獨立的沙俄政府自顧不暇。而當時的中國,雖然積貧積弱,內戰不休,但在面對國家大義時,不同派系之間還是很團結的,徐樹錚和孫中山便是裡面的傑出代表。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不刺激列強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奪回這片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徐樹錚將軍毛遂自薦,編練中國參戰軍,駐紮在西北。他認為,收復外蒙古只要掌握好時機就應該不是問題。因此,名義上他出兵是準備投入對德作戰,實際上是隨時準備出兵收復庫侖(今烏蘭巴托)。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國內一片混亂,原本由俄國支持的外蒙古獨立勢力也頓失重心,徐樹錚趁機出兵庫侖。在這期間,他往返於北京和庫侖之間,做了大量工作,終於使庫侖當局同意撤銷獨立,復歸中國。

徐樹錚回北京後,除向政府報告外,還將此事電告正在上海的孫中山。在覆電中,中山先生歡喜與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從而有了班固、傅介子之比。從收回外蒙這件事情上來說,徐樹錚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徐樹錚是個頗具大將之風的人。在他最後兵敗時,敵軍蜂擁攻入北京城,到處抓捕他。如此危急關頭,他仍然鎮靜自若地走進一家珠寶店,把欠店主的錢還清後,才從容坐車離京。

徐樹錚曾有過“購我頭顱十萬金,真能忌我亦知音”的豪言壯語。不過,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要了他頭顱的並非敵國大將,而是他曾經的下屬馮玉祥。


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的第一功臣,死於他曾經的下屬馮玉祥之手


1925年,曾被通緝流亡國外的徐樹錚,因手握執政大全的段祺瑞的邀請又重新回到了國內。在他拜謁完段祺瑞南歸的路上,他的專列要經停廊坊車站。就在這時,在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的帶領下,幾個士兵闖上了火車,抓捕了徐樹錚並將他就地槍決。

“小扇子將軍”就此隕落。據說段祺瑞曾派人提前預警,卻被徐樹錚一笑置之。段祺瑞為此事懊悔終生,自責應親自去車站追回徐樹錚。徐樹錚死後,段祺瑞吩咐後人,在日後每年祭祖時一定要擺上徐樹錚的牌位,段氏後人堅持至今。


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的第一功臣,死於他曾經的下屬馮玉祥之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作為北洋時期的一代名將,徐樹錚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但是在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他能出兵制止分裂,應也無愧“一代風流人物”的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