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企業“報復性漲價”當心抑制消費熱情

南方日報

餐饮企业“报复性涨价”当心抑制消费热情

編者按 一片土豆1.5元、一盤小酥肉50元、一頓火鍋人均200多元……最近,不少消費者發現,一些餐飲企業的“報復性漲價”趕在人們“報復性消費”之前悄然而至。對此,你怎樣看待?

相信市場調節功能

■吳睿鶇

儘管在“報復性消費”還未真正出現的時候,一些餐飲企業“報復性漲價”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對於這種新現象也不必過度擔心與糾結,宜理性分析與對待。

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損失慘重。中國烹飪協會的報告顯示,今年春節期間,93%的餐飲企業選擇關閉門店,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相較去年同期損失達100%以上。正因如此,如今多地領導幹部帶頭“下館子”,倡議公務員主動到餐館就餐。

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餐飲企業漲價實屬“迫不得已”,而且是基於運營成本、市場行情分析作出的選擇——再不漲價,生意沒法做下去了,倒閉也只是遲早的事情。餐飲業不是公益服務,做生意不是做慈善,只要漲價幅度合理合法,則屬於企業自主經營行為。況且,當前餐飲行業不是一個壟斷、封閉的市場,消費者有充分“用腳投票”的權利。在競爭充分的既定前提下,可供選擇的餐館不止一家,消費者並不會被強制消費。

漲價雖可以提高運營企業的利潤,但也可能讓餐飲企業失去潛在顧客,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雙向選擇,會讓餐館的菜價趨於合理。所以,對於一些餐館的漲價行為,就讓市場的歸市場,相信市場這隻“無形之手”會自行調節,倒逼企業將價格迴歸合理區間。

當心抑制消費熱情

■江德斌

不可否認,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很大。各地進入復工復產、促進消費階段後,政府紛紛推出消費刺激方案,餐飲業是主要受助對象之一。從近期市場反饋看,公眾消費熱情確實有所回升。但受制於疫情,處於復甦期的消費市場要恢復常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且,所謂“報復性消費”只是一個假設,尚未得到證實。面對疫情後是否會“報復性消費”的問題,不少人給出了否定答案,主要原因就是疫情使一些行業經營遇到困難,個人收入受到影響,不得不暫時剋制消費慾望。還有人開始認真考慮存錢問題,以應對未知風險。這樣一來,一些人反而會傾向於低消費,或者性價比更高的消費模式。

因此,商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如果只顧眼前利益,想依靠漲價彌補損失,很可能會抑制消費熱情,最終導致促進消費政策半途而廢,讓生意迴歸正軌也無從談起。

事實上,另外有些商家選擇在此時加大折扣力度,與“報復性漲價”的餐館形成鮮明對比。比如,有的餐飲企業推出“會員週一半價”活動,受到消費者好評。由此可見,商家雖有自由定價權利,但漲價應當慎重。更好的做法,是通過促銷讓利,與消費者共克時艱。穩固市場信心,才是長遠之道。

應當規避經營短視

■楊玉龍

儘管有分析人士提到,參與這次漲價的多數是綜合實力強、擁有定價權的企業,中小型企業更多是藉助促銷活動等吸引客流量以“求生”,但也不排除一些企業會跟風漲價。畢竟,有的企業為了彌補疫情期間的損失,有漲價的慾望,而當下國內餐飲消費尚未完全放開,消費者的選擇有限,也就只能被動接受漲價。

漲價雖在情理之中,但是“報復性漲價”顯然有失妥當。如果漲價幅度沒有邊界,甚至企業本身沒有受到影響,還找藉口漲價,註定會讓消費者感到難以接受,更不利於企業品牌形象的樹立。畢竟,在人們收入普遍受到疫情影響的時候,哪怕是一毛錢的漲價,也可能讓人高度敏感,降低消費慾望,阻礙市場復甦。

不合理的漲價行為終歸是一種經營短視,即便漲價也不應該出現坐地起價、肆意抬價現象。有關部門需要強化相關舉措,通過減租降稅等措施,為企業復工復產注入“強心劑”的同時,對各類經營主體漲價行為打好“預防針”。

事實上,消費者並非只會被動接受漲價,政府也不會對擾亂市場秩序的漲價置之不理。想清楚這一點,商家就應該明白,與其在漲價上動腦筋,不如在創新產品和經營方式,以及持續優化服務上多下功夫。

主持人:丁建庭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