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屏風第一次登場,是在荊軻刺秦王的現場

歷史上,屏風第一次登場,是在荊軻刺秦王的現場

王室與美人

屏風最早最出名的兩次登場,都和王室與美人相關。

屏風最出名的第一次登場,竟然是荊軻刺秦王的現場。

荊軻入秦,為燕太子報仇,抱秦王衣袂。王美人急中生智用琴歌提醒:“三尺羅衣何不裂!四面屏風何不越! ”秦王於是裂衣疾走,跨越屏風得以順利逃脫。

另一次登場含沙射影。

東漢初年,光武帝召見宰相宋弘。君臣言談之際,皇帝卻數度走神注視新制的美人屏風,宋弘便正色道:“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皇帝一驚,忙命人撤走屏風。

登堂入室的畫屏

漢魏以後,屏風的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

屏風逐漸成為上流社會裝點門面、顯示品位與尊貴地位的象徵。所謂“屏障風也”,指明屏風最初的實用價值。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屏風是日常坐臥中頗具功能性的存在。

屏風後來進入臥室,帶著濃厚的私人氣息。

歐陽修寫過一首頗可愛的《玉樓春》:“夜來枕上爭閒事,推倒屏山褰繡被。盡人求守不應人,走向碧紗窗下睡。”說的是兩夫妻吵架,一方賭氣抓起被子去碧紗窗下去睡,起身時把床頭的屏風都推倒了,也說明這種屏風是輕盈可活動的。

這類床頭屏風往往繪有精美畫面,被稱為“畫屏”。

歷史上,屏風第一次登場,是在荊軻刺秦王的現場

每個空間的主人都會為自己的居所配置合適的屏風與畫面,以投射自己的審美與情趣。鄧椿提到,徽宗不喜歡北宋郭熙為宮廷所畫的屏風,悉數換上“古圖”。

米芾《畫史》中則記載,宋仁宗曹皇后偏愛李成,“盡購李成畫,貼成屏風”。蘇軾也試圖購置喜愛的畫家作品,坐臥相隨:“近有李明者,畫山水新有名,頗用墨不俗,輒求得一橫卷,甚長,可用大床上繞屏。”

歷史上,屏風第一次登場,是在荊軻刺秦王的現場

記述風塵往事 承載千年風雅

當人們意識到屏風的重要,便頗費起心思,以悅己愉人。

據史書記載,在西漢皇室的宮廷裡,曾使用過璀璨斑斕的雲母屏風、琉璃屏風以及雜玉龜甲屏風等。

《太平廣記》稱,西漢成帝時,有一次臣下向皇后趙飛燕進獻三十五種貢品,其中就包括華貴的雲母屏風和琉璃屏風。

漢代《鹽鐵論》提到當時富戶,“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費心耗力,可見一斑。在權貴們的審美影響之下,動用了各種罕見的貴重物品去鑲嵌、裝飾屏風,比如金銀、琺琅、水晶、珍珠、玳瑁、象牙屏風等,極盡奢華之能事。

文人墨客的一席素屏,則顯得皎然不群。

白居易《三謠·素屏謠》寫道:“素屏素屏,孰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可見其身心的潔癖。

明代文人也多愛“素屏”。

唐伯虎和文徵明的圖捲上就多見素屏,猶如畫面的留白,別有真氣流衍之妙。如唐寅的《茅屋蒲團圖》中,舍內人端坐茅屋蒲團之上,面對茂林修竹,天開圖畫即江山,背後潔白的素屏,映照山川風物。

文徵明的《高人名園圖》也約略近之,主人背後闊大的素屏,無一物處無盡藏也。

“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給朋友元稹的句子。他還把元稹寄給他的詩凡一百首,題錄合為一屏風,“舉目會心參,若其人在於前矣。”


編後語:拋卻屏後多少事,只取屏前偶憶之。在元氏縣蟠龍湖畔的雲霞書院中,見到幾架紅木屏風,頓時想起胡先生屏風一文,刪輯後,以達心意。

本文由文匯網稿件刪輯,如有不當敬請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