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封建时代,王朝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国家的事儿,实际上也是家庭的事儿。毕竟,家天下嘛,国家就是他们家的。但是,老子英雄儿并不一定也是好汉,接班人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祖宗大业能否稳当传承。

所以,那些控制着整个国家的家庭,在兄终弟及、父亡子继之时,对继位者、接班人,总是反复叮咛、教诲嘱托,要么给点为政哲学,要么给点儿治国妙方。总之,希望接班人能有点儿出息。

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白帝托孤

三国演义中,吴国、蜀国的接班人分别得到过两个类似的治国妙方:

吴国接班人孙权的治国妙方是他哥哥孙策给的。孙策号称小霸王,凭一身英勇,打下了江东几千里锦绣江山,却不幸为刺客所害。临终之际,郑重嘱咐其弟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孙策嘱弟

蜀国接班人刘禅的治国妙方是丞相诸葛亮给的。诸葛亮是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主要受托人,事实上担负着后主刘禅的监护和培养任务。因此,诸葛亮鞠躬尽瘁,亲自领军北伐之际,还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对刘禅进行悉心指导,原文如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大概意思是,宫中之事,有啥不明白的,可问问费祎、董允他们;军中之事,有整不清楚的,可问问将军向宠。

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出师表》进言

其实,无论孙策对孙权的属托,还是诸葛亮对刘禅的交待,大概的意思都差不多:实际上就是告诉接班人,当碰到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时,要注意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听取他们的成熟看法。

这一办法,看起来很妥当,但实际效果呢?

小霸王孙策打下千里锦绣江山,交给弟弟孙权,并给孙权选配了强大的专业团队,使孙权遇到麻烦时可随时咨询,应该说为孙权考虑十分周到了。但东吴政权交给孙权后,孙权没有象他哥哥一样,让东吴在他手上进一步开疆拓土,更加兴旺发达,在三国竞争中东吴始终处于相对次要的角色。从这一点看,孙权这个接班人很难说培养得成功。

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吴国接班人孙权

后主刘禅则更不用说了,他老爸给他留下了强大的人才班子,有诸葛亮这样的智囊名臣,有各种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但刘禅始终是碌碌无为,不但在三国中最早亡国,还落下个"乐不思蜀"的段子,成为千年来败家子的典型。

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蜀国败家子刘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不是给吴、蜀的接班人留下了强大的专业团队了吗?不是告诉他们有事向专业人士咨询吗?父辈兄长为他们考虑那么周全,但辛苦打下的江山在他们手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承续。为什么会这样?

根本的原因,可能恰恰在于父辈兄长为接班人考虑的太周全了!

父辈兄长为了让他们好好守住家业,给接班人们留下了强大的专业团队,教他们碰到问题要请教专业人士。但是,他们的父辈兄长们却忘了,倾听专业人士建议固然十分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接班人要自己学会独立判断,独立拿主意,而不是碰到问题就请求别人的帮助。

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培养独立很重要

不能学会独立决断,不能正确合理决断的人,从心理上讲,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这样的"未成年人",你能指望他接班后,守住家业、发扬光大吗?

所以,无论是孙策还是诸葛亮,他们在培养接班人上,其策略都不成功。他们没有意识到,对接班人的培养,可以创造条件,但绝不能包办;可以教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寻找方法。

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也正因为如此,"富不过三代",才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播下龙种,收获败家子:三国演义中吴、蜀在培养接班人上的失误

交班是个大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