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史上一起避株連改姓事件——古野黃姓改王姓史實


大埔史上一起避株連改姓事件——古野黃姓改王姓史實

(古野黃興房族譜資料)

大埔史上一起避株連改姓事件——古野黃姓改王姓史實

(古野黃興祖公祠堂(已重修) 建進/攝)

核心提示:大埔縣高陂鎮古野村黃姓,曾於清順治年間(1659年)改姓王,後又於宣統元年(1909)複姓黃。據清道光年間古野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王守仁所纂族譜雲,其改姓原因是:古野黃氏裔孫黃電輝,官名黃興,外號“繡花針”,於清順治二年(1645)率農民軍在廣東恩平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擊清軍行動,被明永曆帝封為“廣寧伯”“虎賁將軍”,堅持抗清12年,後被清軍圍困於台山文村,壯烈殉國。古野黃氏族人恐株連合族,乃買通官府改冊,將全村黃氏改為王氏,歷250年之久——這是大埔史上一起最大且時間最長的避株連改姓事件。

  古野黃氏祖先及黃興出生地

  黃氏族譜記載:古野黃氏屬化公派系,傳至127世黃久善,居福建寧化縣,舉孝廉,生子:伯、僚。僚字海虎,號良臣,進士出身,初任大理寺丞,後升瓊州太守,俸滿歸田,落居於嘉應州西廂五馬坊水巷口,史稱“黃堂先生”。黃僚逝後,嘉應州城裡立大宗祠,奉為始祖,妣孫氏、周氏,生子:慶吉、慶華、慶榮、慶壽。129世慶吉,生子:日新、日升。日新生子文質、文煥、文寶。131世文質,授南寧同知,升知府、諫議大夫,生五子:伯敬、伯朝、伯明、伯胡、伯養。132世伯明,字逸叟,茶陽黃氏衍派志明確記載:“僚公之裔孫文質公世居梅縣鬆口,生子逸叟。逸叟公由鬆口乘船下高陂,在河西(古野在韓江之西)設館課讀,因此而遷居高陂”。人丁由此興盛,後裔在逸叟公設館之田背埔對面下窠子,建立總祠“熾昌堂”。逸叟公逝後葬古野墩頂上,名曰“葫蘆地”;妣羅氏,葬蒲田埔深湖田面上,名曰“美女獻花”。逸叟公生前為紀念上祖,曾攜祖骸,葬於古野南坑石子木,至今墳墓猶存。

逸叟公開基古野後,生五子:永享(大一郎)、永清(大二郎)、永貞(大三郎)、永和(大四郎)、永昌(大五郎)。後分五大房,其中四房永和公裔孫派居古野三石、高陂、洲瑞、豐順等地。據其族譜記載,永和公傳下七世翠嶺公,娶妻鄭氏,於明末乙卯年,即萬曆四十三年(1615)十二月十五日生下一子,取名電輝,字黃興。從上述記載,可知古野黃氏之遷徙及黃興的出生地和出生具體時間,說明黃興是高陂古野人無誤。

縣誌上有關黃興的抗清事略

民國《大埔縣誌·人物誌》稱:黃興,字電輝,今古野人。他少年即好勇尚氣,有膂力,然遇事精細,人稱為“繡花針”。13歲時殺人逃命,輾轉流落恩平。相傳黃興性剛義,好打抱不平,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後一路南下,黃興廣泛聯絡組織義軍。1644年清世祖愛新覺羅即位,改年號為順治。興時年三十,率領農民起義軍約三千人,在陽江、台山兩縣交界地舉事。及唐王聿至廣州,他擁護唐王甚為得力。不久,佟養甲及明降將李成棟攻陷廣州,移師屢攻起義軍不下,隨後李成棟反正保明,興即上表永曆帝,率部隊響應。永曆帝派大理寺卿連城璧頒詔書慰勞他,並命他移兵鎮守新寧(今台山),賜封虎賁將軍。永曆六年(1652)明降將尚可喜,又攻廣州,附近各縣先後陷落,惟黃興築城固守的新寧文村屢屢擊毀來犯清軍,永曆帝封興為“廣寧伯”。黃興憑一隅之地,竟堅持數年之久。永曆十二年(1658)清軍傾全力攻打文村,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黃興知大事不可為,於是年九月十九日,乃召集所有將士,發給回鄉川資,召集家人於室內,點燃連珠炮,一家老小壯烈犧牲。文村人稱其為“將軍忠烈王”,建祠崇祀。

古野“黃”改“王”姓後的遺物陳跡

民國《大埔縣誌》引古野族譜“改姓黃為王姓之由來”所載:“吾族古野江夏郡黃氏,因明甲申之變,族人‘繡花針’事,改黃為王遂以王為姓矣。”黃興舉事失敗後,古野黃氏族人誠恐株連,怕危及全族被斬草除根,竟賄賂官府改冊,將黃氏改為王氏。時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至宣統元年(1909),其間歷250年,黃改王陳跡至今仍處處可見。

民國《大埔縣誌·氏族調查表》載:“第三區古源甲古野,由福建寧化縣遷來,今已傳二十一世,469人,曾因不服清,避禍改姓王,今復。”古野五房九世孫黃士高,名求榮,歲貢,有感於江夏郡改為太原郡,有忘本之愆,曾作詩敦囑後代子孫,勿忘復黃,譜中詩云:

千年江夏萬年黃,喚醒兒孫識本常。

縱有桃花紅灼灼,莫忘松柏綠蒼蒼。

眼前不見先人面,死後當懷江夏堂。

敦囑兒孫孫誨子,時來定要復吾黃。

古野歷代祖墓,凡在順治十五年後新築或重修的全部都鐫刻王公之墓。一世祖福裕公、二世祖逸叟公的祖墳是改王后重修的,以後雖經再次重修,但墓碑卻一直沒有換過,所以至今仍鐫刻王公之墓。古野村裡有許多黃氏屋宇是順治之後所建,屋名都取自王氏典故,如“倚槐居”“換鵝別墅”“植槐衍慶”等。小至一些家中用具,如八仙桌、箱子、櫃子,都寫王××字樣,至今仍歷歷在目。據云,有從古野黃氏外遷的裔孫,為避古野之嫌改姓“馬”“田”等姓的情況也有。

清末五大房合議復王為黃

在古野黃氏自順治十六年(1659)改王姓之後,其裔孫曾多人先後欲復王為黃,因種種原因,均未能實現。直至清末乘修建湖寮黃氏總祠之機,經五大房裔孫代表合議,決定聯合團體複姓開戶,因而擇吉日謁祖議事,所有族人復王為黃。其族譜中仍存有當時《復王為黃》合議字一份。全文如下:

立合議字人熾昌堂派下五大房子孫等,情因我始祖開創古野傳至八世,因故改黃為王,迄今歷年。雖多族譜所載,如士高、州廝、壽仁諸公,屢欲復舊光宗為首務,於是思念本源者衍焉傷之。值修湖寮總祠眾議,一切聯合團體複姓開戶,謹揀吉日謁祖議事,所有族人復王為黃姓。

願我族人復舊之後,務須聯合團體,勿生異言,藉此生端,至要。

五大房在場(裔孫):捷雲、賜雲、雙桂、士殿、士派、士華、士經、士松、士拱、傑之、泉之、生之、河之、墀之、勇之、拜之、作活、作為、文清、菊華

宣統己酉年七月十七日合族人等公立

復黃姓後,古野祖祠“熾昌堂”於民國期間進行了重修,當時祠內新制一木質功名牌匾,將古野黃氏歷史知名人物,盡列其中。據老人回憶,這名人榜第一位就是黃興,虎賁將軍;其次是黃天民(字為材)中將(禁菸督察處長);黃寄農(號異成)少將;黃曉滄,惠來、饒平縣縣長;黃秀文,仁化縣縣長;等等。古野黃氏一脈因避株連改姓、複姓事件,亦可反映出客家人勇於抗爭的民系特性,和其來源、構成的複雜歷史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