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導言:

在輝煌的羅馬帝國的歷史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無序的時期。在

公元235年的時候,羅馬帝國出現了一系列的內憂外患,這些危機囊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使得當時的羅馬帝國陷入了分裂與混亂之中。

經過了數十年的混亂,偉大的奧勒良皇帝公元273年的時候才再一次統一了羅馬帝國,而所有的混戰一直到公元284年才全部結束。後來,歷史上將羅馬帝國的這一時期稱為為“三世紀危機”。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三世紀危機時的羅馬帝國

後來的戴克裡先皇帝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便創立了四帝共治制,以此來確定一個皇位繼承的規範,但這一制度並沒有延續多久,既沒能穩定皇位的繼承秩序,也為後來者的皇權爭奪埋下了禍根。

其實,戴克裡先皇帝建立這一制度的初衷是好的,雖然“三世紀危機”在他即位以後已經正式結束,但羅馬帝國依然有著潛藏的危險,他無法預知未來是否還會再一次陷入混亂,他只能儘自己所能來做些防備。就是在這樣的考量之下,四帝共治制應運而生。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戴克裡先皇帝

四帝共治制,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設立四個皇帝來共同治理帝國。戴克裡先皇帝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每個部分有一正一副兩位皇帝治理,“奧古斯都”為正,“凱撒”即為副。

四帝共治制這樣規定,正皇帝必須在20年任期滿後主動退位,而副皇帝“凱撒”則同時有著助手和繼承人的雙重身份。當正皇帝在位時,副皇帝“凱撒”就為其分擔政務,當正皇帝退位後,副皇帝就接替他成為下一任正皇帝,並再指認另一個人作為自己的“凱撒”。四帝共治制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運轉和確立皇位繼承的順序的。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奧古斯都

在通常的情況下,皇帝們總是喜歡獨攬皇權,他們不想也不會輕易地將皇權給割裂開來。戴克裡先也不例外,他在即位以後也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加強皇權的舉措,譬如削弱近衛軍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以及分割行省重劃政區來避免地方勢力逐步膨大等等。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但戴克裡先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具有

憂患思想的皇帝,他看到了帝國的內憂外患,並認為沒有哪一位天才能夠獨立地治理好國家。因為在龐大的羅馬帝國中,需要皇帝處理的行政和軍事等諸多方面要務實在太過繁雜。

出於這些方面的考量,戴克裡先先是讓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前戰友馬克西米安擔任自己的“凱撒”,後來又加封他為統治羅馬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當時,羅馬帝國只有這一正一副兩位皇帝。直到後來羅馬帝國不斷受到外界的侵犯,即便有了這兩位皇帝也難以共同分擔繁雜的軍務,四帝共治制才逐漸形成。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四帝共治制

起初,其他的皇帝們雖然大權在握,但仍以戴克裡先皇帝的助手的身份自處,不存在什麼僭越之心,他們輔佐戴克裡先皇帝消滅了邊境地區的外敵威脅。可以說,在這段時期內,這四位皇帝配合得十分好,每個人都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但這短暫的十幾年(公元293年-公元305年)並不能代表四帝共治制是完美的,正相反,四帝共治制存在著諸多的漏洞,就是這些漏洞埋下了後來者皇權爭奪的禍根。

接下來,我們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具體地談一談四帝共治制必然會走向崩潰的幾點原因。

一、皇權獨裁的趨勢與皇權多元化之間的矛盾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羅馬帝國曾經發生了一場“三世紀危機”,在這場危機之中多數的政治混亂與軍事混戰都是由皇權的鬥爭所引發。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當時羅馬帝國的皇權未能得到加強,才使得各方勢力膨脹,進而導致屢屢發生分裂割據的事件。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獨裁,戴克裡先逐步地

約束地方勢力,也使得羅馬帝國終於徹底結束了三世紀的混亂。雖然,這些舉措從根本上來說有利於帝國的長治久安,但卻與戴克裡先皇帝創立的四帝共治制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羅馬

矛盾就在於,四帝共治制從表面上來看,是另外的三位助手(其他的“奧古斯都”和“凱撒”)幫助為首的皇帝分擔繁雜的政務,但這項制度在運行的時候,有著明顯的

分權共治的特徵,不可避免的會將皇權給割裂開來

舉例來看,除了為首的戴克裡先皇帝以外,其他的奧古斯都和凱撒也能擁有自己管轄的地區和軍隊還能組建自己的政府和宮廷,他們享受著一般無二的皇權待遇,有著足以稱霸一方的政治基礎、經濟資源和軍事實力。這是明顯的皇權多元化,顯然與加強皇權獨裁的趨勢嚴重不符。

二、四帝共治制的順利運轉缺乏有效的保障

戴克裡先皇帝在位期間,四帝共治制運轉得還算順利,其他的三位共治者既為戴克裡先皇帝分擔了政務,也沒有出現自立稱雄的情況。但這項制度的良好運轉,也只是存在於戴克裡先皇帝在位的期間而已。當他和馬克西米安都退位了之後,皇帝繼承的問題立刻在帝國內引起了分裂割據和內戰,四帝共治制也就此垮臺。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有關羅馬帝國戰爭的繪畫作品

在此之前,第一代四帝共治中的其他三位共治者願意拱衛戴克裡先,並不是因為四帝共治制本身對他們起到約束的作用,而是由於戴克裡先皇帝長時間以來的積威。正是這種積威的存在,才暫時約束了其他共治者的勢力,也暫時壓制住了皇權獨裁趨勢與皇權多元化之間的矛盾。

上文我們也提到了20年的任期,戴克裡先皇帝確實做到了,

他在統治羅馬帝國20年後自願退位,既遵守了之前的諾言,也寄希望於用20年的任期來維持四帝共治制的正常運行。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所謂的20年任期,並沒有在任何一項法律中進行過明文規定,也就是說其他的共治者20年期滿後,退或不退全看共治者個人的意願

因此,四帝共治制雖然在短期內有效運轉了一段時間,但並沒有任何根本上的制度保障,這就使得一些居心叵測的人趁機分裂帝國,也給後世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三、四帝共治制企圖逆轉血親繼承製的發展趨勢

在羅馬帝國的皇位繼承製度中,一部分是由血親繼承,另一部分則是讓收養的人選繼承。在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皇帝還是希望皇位由自己家族內部的成員來繼承,這樣就可以建立一個血親王朝的統治,血親繼承製也因此存在著長久發展的趨勢。雖然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也有不少收養繼承的案例,但血親繼承製依然是大勢所趨。

在這樣的趨勢中,戴克裡先皇帝按理來說也該遵循這項血親繼承製,但他本人卻沒有可以繼承皇位的男性繼承人,這種現實使他無法將皇位傳給自己家族內部的成員。

因此,在四帝共治的制度中,我們能夠看到血親繼承製被削弱,比如戴克裡先皇帝任命他所信任但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為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而一旦四帝共治制長久地發展下去,勢必會動搖其他皇帝的子嗣們的利益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對於那些有子嗣的皇帝來說,他們更傾向於將自己的皇位傳給皇子們。對於這些皇子們來說,按照血親繼承製的發展趨勢,他們本該名正言順地繼承父皇的皇位。但是四帝共治制的存在,使得這些人難以獲取自己本該有的利益。

在戴克裡先開始準備繼承人的事宜之前,四帝共治制和血親繼承製的矛盾還沒有暴露出來,其他共治皇帝的子嗣們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被排除在皇位繼承的候選者之外。而當戴克裡先皇帝退位後,其他的皇帝也著手準備擇選繼承人的時候,這些

皇子們才意識到四帝共治制給他們帶來的阻礙

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那些無法獲得繼承權的皇子們發起了爭奪皇權的內戰。後來經過十多年的內戰(公元306年-公元324年),原來羅馬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君士坦丁一世,終於成為東西方的統治者,又建立起了自己的血親王朝統治的。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君士坦丁一世

四、四帝共治制無法解決軍隊插手皇位繼承的問題

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有不少行省軍團擁立他們的指揮官去參加皇位爭奪的相關記載,這一直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大問題,一些軍隊甚至採取了謀殺皇帝的行動。據統計,在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的軍事混亂時期中,29位皇帝中就有21位是被軍隊所殺,這樣的比例可以說是相當驚人的了。

戴克裡先皇帝即位並實行四帝共治制之後,軍隊插手皇位繼承的隱患也依然存在。不僅如此,四帝共治制的運行還給每位皇帝手下的四支軍隊有了各自發展的空間,這些軍隊的存在雖然在當時有利於行政管理和軍事防禦,但他們也逐漸壯大成為四股強大的並且相對獨立的地方軍事力量。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羅馬的軍隊

戴克裡先皇帝當權時,這些軍隊雖然聽命於各自的奧古斯都或凱撒,但歸根究底還是向戴克裡先皇帝效忠。因此,當戴克裡先皇帝退位後,這四支軍隊失去了他們願意效忠的唯一對象,所以又繼續重演了擁戴各自的指揮官去爭奪帝位的混戰。

因此,四帝共治制不僅沒有解決軍隊插手皇位繼承的問題,還助長了地方軍事力量的膨脹,使得軍隊參與皇位鬥爭的問題變得更加激烈,這也是四帝共治制必然走向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結:

回顧我們今天談論的有關羅馬帝國四帝共治制的全部內容,我們首先介紹了這項制度出現的時代背景,又分析出戴克裡先皇帝創立四帝共治制的初衷是為了讓共治者分擔繁雜的政事和軍務,以此來應對當時羅馬帝國存在的內憂外患。

後來,我們詳細地介紹了四帝共治制的內容,闡釋了它的運轉方式,並提出了四帝共治製為什麼必然走向崩潰的問題。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的羅馬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君士坦丁的銅像

接下來就是對導致四帝共治制崩潰的原因進行分析,最根本的一點是四帝共治制激發了皇權獨裁的趨勢與皇權多元化之間的矛盾,使得這項政治制度無法與皇權獨裁的趨勢相適應。

第二點原因是四帝共治制的順利運轉缺乏有效的保障

20年的任期沒有成文的法律規定保證,只能依靠共治者的個人意願來維護。

第三點原因是四帝共治制企圖逆轉血親繼承製的發展趨勢,動搖了各位有子嗣的皇帝和他們的皇子的利益,這也是君士坦丁一世最終建立起自己的血親王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點原因是這項制度仍不能解決軍隊插手繼承事宜的問題,為軍隊干預皇位繼承埋下了禍根,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棘手。

總而言之,四帝共治制雖然在短暫的時期內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卻有著諸多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和無法避免的外在隱患。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一項政治制度無法與其相關的趨勢相適應時,這項制度必然會走向破產的道路,並引起一系列的腥風血雨。

(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