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提起让人捉摸不透的现代艺术,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毕竟被业内权威人士戏称:“杜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国内的艺术毕业生的论文里,不提杜甫,也要提杜尚。

他是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出生于法国,1954 年入美国籍。杜尚是第一个将生活当成艺术的艺术家,他改变了当代人类看待艺术的方式,成为二十世纪甚至是二十一世纪的艺术灯塔。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

如此厉害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也广为流传。

比如《泉》——1917年,杜尚把从商店买来的一个瓷制男性小便器命名为《泉》 ,署名为“R·Mutt” ,当作雕塑作品参加了纽约独立艺术家沙龙举办的一个展览。展览组委会愤怒地拒绝出。

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比如《裸女下楼》——同样引发无数争议。

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欣赏不了他的艺术追求;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克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更全面地去了解他的艺术理念,才能明白,他的影响力为什么如此之大?

这本厚厚的大部头《杜尚》,作为传记的完备性无可匹敌。

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作者卡尔文•汤姆金斯,《纽约客》杂志撰稿人,艺术评论家。这本书采用作者多次采访杜尚本人以及亲朋好友收集而来的一手资料,细节详实而丰富,几乎囊括了关于杜尚的所有档案与资料。美国版正式出版30多年后的2019年,终于有了简体中文版。

这本书里的杜尚,不再是遥不可及不被理解的艺术大家,就像他本人其实并不情愿待在神坛一样,而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矛盾有坚持,真实生活着的有意思的人。

(一)受新思想影响,却从没读过他们的著作,一辈子不相信文字?

20世纪初,新思想在经历了半个世界多的酝酿,智慧和创造力为现代主义运动凝聚了新的动力,又受到现实的客观因素影响,艺术革新就应运而生:

毕竟科技飞速进步,照相机已经可以精准还原场景细节,画家在技术的冲击下,又该何去何从呢?

所以,不管是1912年毕加索和布拉克首创了拼贴艺术,成为整个20世纪最重大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创新;还是1910年-1916年间,皮特·蒙德里安等多位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分别用非写实的形与色,将艺术带入“纯”抽象领域,艺术家都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大胆探索另一条特立独行的创作道路。

在这样特殊的思想交替行业变革时期,杜尚和许多艺术家一样,深受亨利·伯格森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影响。晚年的杜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欣然承认这一点,因为这些哲学家认为“变化在生命中起首要作用,变化和生命是同义词”,然而,他竟然从没读过他们的著作——

“文字什么也表达不了,一旦我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所有的事都会变得驴唇不对马嘴”。——杜尚1964

不相信文字是交流工具的杜尚,在1913年至1914年之间,叛离流行艺术观开始萌芽。他停止创作传统手段的油画和素描,离开巴黎的艺术家圈子。即使做起图书馆管理员,也不怎么读书;上了年纪后,他偶尔认为自己已经读不了像“尼采”这样重量级的大部头;相较其他在艺术领域里,声名显赫地位相当的艺术家“模范生”,比如最懂哲学的作曲家瓦格纳,他这懒得读书输入知识的习惯,真的是独树一帜的另类。

但不相信文字并不代表他不思考,没想法。杜尚总是会天马行空创新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念头,然后利用这些念头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他没有花费精力在内容晦涩的文字上,挣扎矛盾;而是行动和创造。

而且不读书的杜尚,唯一敬重的文字是诗歌。

杜尚最欣赏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马拉美说过,“画家画的不是那件东西本身,而是它带给你的感受”。这和杜尚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观众和读者都应该是创作的一部分,不是读完诗看完艺术展就算结束,而是要用作品去引导每一个人去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不要用规定的情景和过于直白的表达,来剥夺每个人自由解读的权利。

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杜尚的理念反而很接地气,现代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也许难懂,但都不应该与大众,与生活隔离,他们也是创作的参与者。

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二)不是拖延未完成,杜尚就是不想完成!

杜尚的作品屈指可数,但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会发动一场艺术圈的大地震。杜尚也是现成品艺术的创始人之一。

所谓现成品艺术,就是艺术家任意拿来一种或多种人类社会生产出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工业品等等,将此物品直接或者简单加工后赋予自己的情感和意义,就产生了新的属性,变成了拥有艺术家个人特殊属性和情感的艺术品了。这件艺术品从创作到观众欣赏的整个过程称之为现成品艺术。

杜尚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限制每年的现成品数量,而且他规定自己,一辈子制作的现成品数量不能超过二十件。

也许这听起来,很像给自己的拖延症或者江郎才尽灵感枯竭找借口,故作高深。但认真去了解杜尚的言行创作,就会发现,他真的更喜欢“未完成”。

杜尚看来,现成品所表达的,“永远是想法在前,而不是直观的形象”,这样就可以对作品下定义,做出一个让作者本人满意的解释定义,这就产生了属于杜尚的个人品味,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表达的限制,和他一贯理念是不相符的。

俄国雕塑家,动态艺术和结构运动的先驱瑙姆·加博,曾经采访过杜尚,这段话最贴近杜尚的创作过程:“必须心里先有了一幅画,然后才能画在画布上,当想法变成颜料的时候,总会丢一些东西,我更情愿我的画都省了那些涂涂抹抹。”

所以这个不走寻常路的杜尚,理念真的奇特又纯粹:

  • 创作过程中总会遗漏灵感,所以不应该有完成品,只要想法不断,作品就永远未完成,可以一直加工,一直传递新的信息;
  • 不轻易完成,还因为不能去限制观看者的感官;
  • 每一个作品或装置之间,也并非完全独立,一个想法总会诱发下一个新想法,作品连起来看的时候,关联表达的信息,才更完整;
  •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自己的瞬间迸发的想法,甚至不愿意花费涂抹的必要时间;所以一旦灵感枯竭,也绝不会自我重复,索性不做艺术了。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时而停止创作销声匿迹,时而在一部作品上前前后后耗费宝贵的五年黄金创作期,时而将一系列作品或装置组合展览,时而被人批评变得商业化变得平庸的不同时期的杜尚。

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三)不是艺术家,而是生活家的杜尚,又是什么样的?

杜尚曾说过,“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理解杜尚的最好方式,便是阅读他的生活。

年轻时期的杜尚,考过专业艺术院校落过榜,上过学当过兵,靠学会的各种蚀刻,雕刻,排版术的技术大融合高分通过行业考试。画过漫画,插画,油画,尝试过野兽派,1910年以前的杜尚人生看似毫无章法和规划,全是因为他在尝试中,突然有一天明白了,人生不需要过多累赘,他可以自由地活。

如他所愿,他确实活了自由的一生,杜尚式的自由和他运用自由的生命方式是他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

他就像波德莱尔笔下的“公子哥”,“闲庭信步于人群之外,只在一旁看热闹而并不置身其中”,对名利,一个词,无感。

杜尚一生一直超然物外,当他因为自觉灵感枯竭,而销声匿迹的时期,他不喜欢喧闹的巴黎名利场,于是远离。当别人去拜访他时,惊讶地发现他的家具极简,生活朴素。他可以一个人在房间沉默独处很久,忙忙碌碌,虽然大家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没有好的作品,他就依靠教授法语获得微薄的收入支持生活,从没考虑过依靠自己的名声随便卖些东西赚一笔不菲的收入——“我的钱够花了。如果我有多余的钱,那我还得花时间管,我不想过那样的生活。”

他也像个“禅宗大师父”,“不刻意”、“随缘”和“无分别”乃杜尚创作思想的义谛,他也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念,完全贯穿自己的生活。当他监督工人搬运自己名声大噪的作品《大玻璃》时,比起其他人提心吊胆,担心作品被人为损坏,他更关注工人有没有轻拿轻放,因为怕砸伤他们的脚。

在被人神话和被人诟病拉下神坛的跌宕起伏的极端里,他永远都是一个不愿意长大的人:他纯粹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初心,他只是把自己每个想法变为现实;他不喜欢局限,所以解放了艺术,解放了观众;他只是发起了一场一个人的改革运动,而这场现代运动影响了全世界。

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这本《杜尚》的自传,不仅仅是对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动记载,更是一部难得的西方现代艺术史。

在认真读完这本书后,哪怕我还是看不懂他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我终于相信,艺术不是天上遥不可及的繁星,而是种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种子,静待发芽。

就像他说的,于每个个体而言,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从作品里感受到的一切,包括看到的我们自己。

作品之外,杜尚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理念的自由与淡然更具有普世价值。陈丹青的评价,非常精准:杜尚给了我一种态度,不要怕这个世界,不要怕各种词语,不要怕艺术。

自由才是杜尚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艺术品。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现代艺术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实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