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提起讓人捉摸不透的現代藝術,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馬塞爾·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畢竟被業內權威人士戲稱:“杜學”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國內的藝術畢業生的論文裡,不提杜甫,也要提杜尚。

他是紐約達達主義的團體的核心人物。出生於法國,1954 年入美國籍。杜尚是第一個將生活當成藝術的藝術家,他改變了當代人類看待藝術的方式,成為二十世紀甚至是二十一世紀的藝術燈塔。他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可以說,西方現代藝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西方藝術,主要是沿著杜尚的思想軌跡行進的。

如此厲害的藝術家,他的代表作,也廣為流傳。

比如《泉》——1917年,杜尚把從商店買來的一個瓷制男性小便器命名為《泉》 ,署名為“R·Mutt” ,當作雕塑作品參加了紐約獨立藝術家沙龍舉辦的一個展覽。展覽組委會憤怒地拒絕出。

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比如《裸女下樓》——同樣引發無數爭議。

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欣賞不了他的藝術追求;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克服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更全面地去了解他的藝術理念,才能明白,他的影響力為什麼如此之大?

這本厚厚的大部頭《杜尚》,作為傳記的完備性無可匹敵。

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作者卡爾文•湯姆金斯,《紐約客》雜誌撰稿人,藝術評論家。這本書採用作者多次採訪杜尚本人以及親朋好友收集而來的一手資料,細節詳實而豐富,幾乎囊括了關於杜尚的所有檔案與資料。美國版正式出版30多年後的2019年,終於有了簡體中文版。

這本書裡的杜尚,不再是遙不可及不被理解的藝術大家,就像他本人其實並不情願待在神壇一樣,而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矛盾有堅持,真實生活著的有意思的人。

(一)受新思想影響,卻從沒讀過他們的著作,一輩子不相信文字?

20世紀初,新思想在經歷了半個世界多的醞釀,智慧和創造力為現代主義運動凝聚了新的動力,又受到現實的客觀因素影響,藝術革新就應運而生:

畢竟科技飛速進步,照相機已經可以精準還原場景細節,畫家在技術的衝擊下,又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不管是1912年畢加索和布拉克首創了拼貼藝術,成為整個20世紀最重大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創新;還是1910年-1916年間,皮特·蒙德里安等多位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分別用非寫實的形與色,將藝術帶入“純”抽象領域,藝術家都在新思想的影響下,大膽探索另一條特立獨行的創作道路。

在這樣特殊的思想交替行業變革時期,杜尚和許多藝術家一樣,深受亨利·伯格森和尼采的哲學思想影響。晚年的杜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欣然承認這一點,因為這些哲學家認為“變化在生命中起首要作用,變化和生命是同義詞”,然而,他竟然從沒讀過他們的著作——

“文字什麼也表達不了,一旦我們用文字表達思想,所有的事都會變得驢唇不對馬嘴”。——杜尚1964

不相信文字是交流工具的杜尚,在1913年至1914年之間,叛離流行藝術觀開始萌芽。他停止創作傳統手段的油畫和素描,離開巴黎的藝術家圈子。即使做起圖書館管理員,也不怎麼讀書;上了年紀後,他偶爾認為自己已經讀不了像“尼采”這樣重量級的大部頭;相較其他在藝術領域裡,聲名顯赫地位相當的藝術家“模範生”,比如最懂哲學的作曲家瓦格納,他這懶得讀書輸入知識的習慣,真的是獨樹一幟的另類。

但不相信文字並不代表他不思考,沒想法。杜尚總是會天馬行空創新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念頭,然後利用這些念頭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是他沒有花費精力在內容晦澀的文字上,掙扎矛盾;而是行動和創造。

而且不讀書的杜尚,唯一敬重的文字是詩歌。

杜尚最欣賞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和散文家馬拉美說過,“畫家畫的不是那件東西本身,而是它帶給你的感受”。這和杜尚的藝術理念不謀而合,觀眾和讀者都應該是創作的一部分,不是讀完詩看完藝術展就算結束,而是要用作品去引導每一個人去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每個人通過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再加工再創作。不要用規定的情景和過於直白的表達,來剝奪每個人自由解讀的權利。

一千個人的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杜尚的理念反而很接地氣,現代藝術在內的所有藝術,也許難懂,但都不應該與大眾,與生活隔離,他們也是創作的參與者。

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二)不是拖延未完成,杜尚就是不想完成!

杜尚的作品屈指可數,但幾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會發動一場藝術圈的大地震。杜尚也是現成品藝術的創始人之一。

所謂現成品藝術,就是藝術家任意拿來一種或多種人類社會生產出來的各種生活用品、工業品等等,將此物品直接或者簡單加工後賦予自己的情感和意義,就產生了新的屬性,變成了擁有藝術家個人特殊屬性和情感的藝術品了。這件藝術品從創作到觀眾欣賞的整個過程稱之為現成品藝術。

杜尚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限制每年的現成品數量,而且他規定自己,一輩子製作的現成品數量不能超過二十件。

也許這聽起來,很像給自己的拖延症或者江郎才盡靈感枯竭找藉口,故作高深。但認真去了解杜尚的言行創作,就會發現,他真的更喜歡“未完成”。

杜尚看來,現成品所表達的,“永遠是想法在前,而不是直觀的形象”,這樣就可以對作品下定義,做出一個讓作者本人滿意的解釋定義,這就產生了屬於杜尚的個人品味,可以說,這就是一種表達的限制,和他一貫理念是不相符的。

俄國雕塑家,動態藝術和結構運動的先驅瑙姆·加博,曾經採訪過杜尚,這段話最貼近杜尚的創作過程:“必須心裡先有了一幅畫,然後才能畫在畫布上,當想法變成顏料的時候,總會丟一些東西,我更情願我的畫都省了那些塗塗抹抹。”

所以這個不走尋常路的杜尚,理念真的奇特又純粹:

  • 創作過程中總會遺漏靈感,所以不應該有完成品,只要想法不斷,作品就永遠未完成,可以一直加工,一直傳遞新的信息;
  • 不輕易完成,還因為不能去限制觀看者的感官;
  • 每一個作品或裝置之間,也並非完全獨立,一個想法總會誘發下一個新想法,作品連起來看的時候,關聯表達的信息,才更完整;
  • 為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自己的瞬間迸發的想法,甚至不願意花費塗抹的必要時間;所以一旦靈感枯竭,也絕不會自我重複,索性不做藝術了。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時而停止創作銷聲匿跡,時而在一部作品上前前後後耗費寶貴的五年黃金創作期,時而將一系列作品或裝置組合展覽,時而被人批評變得商業化變得平庸的不同時期的杜尚。

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三)不是藝術家,而是生活家的杜尚,又是什麼樣的?

杜尚曾說過,“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理解杜尚的最好方式,便是閱讀他的生活。

年輕時期的杜尚,考過專業藝術院校落過榜,上過學當過兵,靠學會的各種蝕刻,雕刻,排版術的技術大融合高分通過行業考試。畫過漫畫,插畫,油畫,嘗試過野獸派,1910年以前的杜尚人生看似毫無章法和規劃,全是因為他在嘗試中,突然有一天明白了,人生不需要過多累贅,他可以自由地活。

如他所願,他確實活了自由的一生,杜尚式的自由和他運用自由的生命方式是他留下的最珍貴的遺產。

他就像波德萊爾筆下的“公子哥”,“閒庭信步於人群之外,只在一旁看熱鬧而並不置身其中”,對名利,一個詞,無感。

杜尚一生一直超然物外,當他因為自覺靈感枯竭,而銷聲匿跡的時期,他不喜歡喧鬧的巴黎名利場,於是遠離。當別人去拜訪他時,驚訝地發現他的傢俱極簡,生活樸素。他可以一個人在房間沉默獨處很久,忙忙碌碌,雖然大家不知道他在忙什麼;沒有好的作品,他就依靠教授法語獲得微薄的收入支持生活,從沒考慮過依靠自己的名聲隨便賣些東西賺一筆不菲的收入——“我的錢夠花了。如果我有多餘的錢,那我還得花時間管,我不想過那樣的生活。”

他也像個“禪宗大師父”,“不刻意”、“隨緣”和“無分別”乃杜尚創作思想的義諦,他也將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念,完全貫穿自己的生活。當他監督工人搬運自己名聲大噪的作品《大玻璃》時,比起其他人提心吊膽,擔心作品被人為損壞,他更關注工人有沒有輕拿輕放,因為怕砸傷他們的腳。

在被人神話和被人詬病拉下神壇的跌宕起伏的極端裡,他永遠都是一個不願意長大的人:他純粹堅持自己一以貫之的初心,他只是把自己每個想法變為現實;他不喜歡侷限,所以解放了藝術,解放了觀眾;他只是發起了一場一個人的改革運動,而這場現代運動影響了全世界。

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這本《杜尚》的自傳,不僅僅是對一個傳奇人物的生動記載,更是一部難得的西方現代藝術史。

在認真讀完這本書後,哪怕我還是看不懂他作品的藝術價值,但我終於相信,藝術不是天上遙不可及的繁星,而是種在我們每個人心裡的種子,靜待發芽。

就像他說的,於每個個體而言,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從作品裡感受到的一切,包括看到的我們自己。

作品之外,杜尚的人生態度和藝術理念的自由與淡然更具有普世價值。陳丹青的評價,非常精準:杜尚給了我一種態度,不要怕這個世界,不要怕各種詞語,不要怕藝術。

自由才是杜尚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藝術品。


作者:小冒,熱愛閱讀,平均年讀110+本書。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現代藝術的守望者杜尚:矛盾真實自由的精神生活比作品更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