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清楚地記得,小時候認識的第一個字,是從寫在土牆上的乘法口訣開始,就像念兒歌一樣,跟著父親手指“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時間一長,就是躺在炕上臨睡前,也不自覺地歪頭看看那一行行紅紅綠綠的數字,幾歲的小孩子,其實並不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天天過去,等到能一口氣背到“九九八十一”的時候,也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了。

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想想那時候,沒有圖畫書、沒有電視機,更別提什麼學習機、MP3,父親只不過用幾支彩色蠟筆,便在黑乎乎的土房裡開啟了最簡單的啟蒙教育;但就是這種最樸素的教育方式,讓二十多年以後的我依然歷歷在目。

走進學校,認的字越來越多,對家裡一些舊書便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興趣。當時在雜物堆裡“淘”到的第一本書,是父親在鎮上讀“高中”時的課本(五十多年前的“高中”,在某些知識面上,大概類似於現在的初中吧)——16開的大書、足足六七百頁的樣子,內容包括了木工、瓦工、繪畫等等,堪稱一部“百科全書”。

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只可惜小孩子不知道珍惜,只對裡面的圖畫感興趣,常常隨手撕下書中的插圖,用剪刀剪著玩兒。而那時每天下地、忙於餬口的父親早已與文字疏遠,對於我的“破壞行動”總是無暇顧及。

被我“破壞”掉的,還有一本本的連環畫——認字不全的小學生涯,總是纏著父親一遍遍地講述畫面中的故事;聽膩了之後,就隨手一扔,現在再找,連一片紙屑也找不到了。

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不同的環境,造成了兩代人對書的不同遺憾——父親因為爺爺奶奶的早逝而在無奈中放棄了學業,表面看似對文字的疏遠,其實是迫於生存的艱難,對於我的啟蒙教育,就是他不想下一代步他後塵的最好解釋。

幼稚的我,總是因為父親的寬容而不懂得對書的珍惜,才造成了一本又一本無法找回的缺憾。而這種無奈與缺憾,也正反映了兩代人對於書的共同態度——不捨與痴迷。

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從上學的第一天起,父親就從來沒有對我的學習施加過任何壓力,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我對課外“閒書”的痴迷。小學裡看得最多的,就是《故事會》、《童話大王》一類的課外書,每次跟父母去趕集,先奔書攤,看看新一期的《故事大王》來沒來。

但也只是限於這種價格不貴、一個月買一本的小愛好,對於那些價格昂貴的“大部頭”、包裝精美的彩頁書,大多時候,只有眼饞的份兒。

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依然記得上四五年級的時候,班裡一位同學抱著一本厚厚的《一千零一夜》看得津津有味,壯了好幾回膽子、厚著臉皮向同學借閱,苦苦等了十多天、這位同學看完後,自己才如願以償地一飽眼福,因為答應同學兩天內看完,夜裡一直看到一兩點,真是體味到了“書非借不能讀”的如飢似渴。

還有一次,跟著父母去趕鄉里的廟會,在書攤前轉了四五遭,終於下決心向母親張口了——《米老鼠與唐老鴨》那色彩豔麗的封面總是勾著那顆放不下的童心。

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雖然三元錢的價格在當時不是小數目(一根冰棍才五分錢),可母親還是痛快地給我買下了,在母親心裡,滿足孩子的願望,遠比買塊被面、買條褲子意義重大;我想那應該是上中專之前買的最貴的一本書。

畫冊裡的內容早已記不清,但母親對我從小到大細緻入微的體貼關懷,卻是一年比一年更深地銘刻在漸漸長大、慢慢成熟的記憶裡,直到今天,那不變的牽掛,依然在電話那一端瑣碎的叮嚀裡繼續。

帶著親情的書香,是童年的記憶與憧憬

​一個個天馬行空、天真無邪的童話故事,讓童年的天空充滿了五彩斑斕的幻想;帶著兒時天真的幻想,帶著父輩未圓的舊夢,在磕磕絆絆的成長之路上,繼續品味著一本本蘊含人生智慧、人間真情的“社會教科書”,只要還對文字保持著那份不改的痴迷與樂趣,再遠的旅程,也不會寂寞,再坎坷的人生,也總會充滿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