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建議項梁擁立楚懷王,對於項氏集團來說是不是良策?

項梁在會稽起事,聚集了八千江東子弟,開始走上反秦之路。後來又得到了陳嬰的兩萬人馬,陸陸續續收編了英布等人,軍隊數量擴充到了六七萬人。

這時候年近七十的范增前來投靠項梁,並建議項梁立楚國王室的後裔,在范增看來陳勝之所以敗亡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立楚國王室後裔為王,而是選擇了自立,沒有得到民心。

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議,找到在民間牧羊的原楚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懷王,建都盱於。

對於范增的這個建議,有很多人覺得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良策,項梁給自己設了一個領導,反而有時候會受制於人;確實懷王熊心後來給項氏集團製造了很多麻煩,但同樣的項氏家族的快速發展壯大也離不開楚懷王這杆大旗。

造反之路也有很多種選擇

秦末的農民起義隊伍數不勝數,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01.自立為王

最典型的就是陳勝、武臣、田儋和韓廣。大澤鄉起義爆發後時間不長,陳勝聽從手下的建議稱王,此時的陳勝大概有幾萬人的隊伍。稱王之後的陳勝被章邯盯上,敗亡後逃到汝陰被被手下所殺。

武臣原本跟隨陳勝,被派去攻打趙地,到了邯鄲後,他立馬自立為趙王,後來被陳餘和張耳所殺,又重新立了趙歇為趙王。田儋原本就是齊國王室後裔,他的自立得到了齊地民眾的支持。

范增建議項梁擁立楚懷王,對於項氏集團來說是不是良策?

02.擁立

擁立一個原六國君主的後裔為王,來增加號召力;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王,權利都掌握在擁立之人的手中。比較典型的有項梁、秦嘉、陳餘等人。項梁立熊心為懷王,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陳餘、張耳立趙歇為趙王等。

03.加盟或投靠

感覺自己實力弱小,既沒有自立也沒有用力的資格,先加盟或者投靠一方強大的勢力求取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比較典型的有劉邦、英布、陳嬰等人。劉邦選擇的是加盟項氏的方式,而英布和陳嬰選擇的是投靠了項梁。

這三種選擇,勢力強大有野心的人肯定會選擇前兩個,以項梁的實力不可能去投靠他人,反而他就是很多人眼裡可以投靠的大樹。項家是蓄謀已久的造反,項梁不可能會去選擇去投靠別人,所以註定他不會走第三條路。

當然項梁還有一個選擇,就是不自立為王也不擁立,而是先發展實力,廣積糧緩稱王。這個選擇在當時是最不明智的,陳勝率先稱王后,天下紛紛效仿,魏王、趙王、燕王,秦嘉後來還立了一個楚王

,大家都稱王了,如果這時候再選擇低調,在政治影響上就失去了先機,對於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范增建議項梁擁立楚懷王,對於項氏集團來說是不是良策?

秦末和東漢末年的亂世有相似之處;東漢末年誰先稱帝誰先死,因為漢帝還在。而後期魏、蜀、吳三國的稱王稱帝之間的時間基本上沒相差多少,誰也不想在政治上低人一籌。

擁立楚懷王是一條很好的良策

自立和擁立兩種選擇各有利弊,選擇的原則就是趨利避害,選擇最有利於的,相比來說,擁立比自立對於前期的發展更加有利。原因有三點:

原因一:原六國王室對六國民眾還有有很大的影響力

秦朝從滅六國統一到滅亡只不過短短三十來年的時間,這個時間不足以讓各國民眾忘記故國情懷,尤其是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對於底層民眾來說,秦朝的苛法暴政苦不堪言,更願意有一個寬鬆的生存環境。

張良一直在想盡辦法的為韓國復仇,變賣家產招募殺手刺殺秦始皇;項家很早就在謀劃反秦的事業。趙國、齊國原王室後裔都被立為王,短暫的恢復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形勢。

這種情況下,恢復楚王室這杆旗幟,對於凝聚人心、壯大實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項梁擁立楚懷王后,他就成了楚地起義軍實際上的首領,很多起義隊伍都投靠到他的麾下。

原因二:項家的號召力還不足以號令楚地群雄

項家雖是楚國貴族,世代為將守護楚國,並不能替代楚國王室在楚地的影響力,項燕最後力戰而死,在楚國民眾心裡,項燕是楚國的英雄,項家是楚國的守護者,取而代之在道義上說不過去。

項梁雖說平定了江東,接著西進,一直髮展很順利,但實力還是有限,幾萬人馬放在天下的大勢中是遠遠不夠的,他還不足以號令楚地群雄,而楚懷王熊心則不一樣,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至少在名義上大家都不得不重視和服從。

一切還是實力說了算,至少秦帝國還有三大軍團超過60萬的人馬虎視眈眈,鹿死誰手還未可知。這個時候擴大政治影響和快速的發展實力是第一要務,挾天子而令諸侯是最好的發展之路。

原因三:自立的風險太大

在項梁立懷王之前,陳勝先稱王,被章邯針對兵敗,後來秦嘉又立了個楚王景駒,被項梁滅掉,此時的項梁已經不適合在稱楚王。

同時稱王的風險還在於槍打出頭鳥,武臣自立沒多久就被幹掉,不僅會成為朝廷的主要圍剿對象,還會成為起義軍中的眾矢之的,一人稱王大家都會想稱王。

范增建議項梁擁立楚懷王,對於項氏集團來說是不是良策?

擁立楚懷王,對於項氏集團的發展有著非常有利的促進作用,也收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當然給自己頭上設立一個上司,弊端也很明顯,這個弊端就是成功後對於楚懷王的處理問題顯的很棘手。誰都知道楚懷王只是一個傀儡,沒有任何實際的權利,大家都心知肚明,明裡暗裡能處理的手段很多,只要實力足夠讓天下人閉口。

就秦末的形勢和項家的實力,擁立楚懷王熊心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謀略,凝聚楚地人心,快速的擴大增強實力,其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弊端。

而項氏集團因為楚懷王帶來的諸多麻煩主要是來自於一個意外和項羽處理不夠妥當。

項梁的意外戰死和項羽的不懂政治

項梁活著的時候,懷王熊心很老實乖巧,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傀儡楚王,總比在外面流浪放牧要舒服太多,他也不敢有另外的心思。

項梁因為輕敵戰死,不甘心傀儡的懷王熊心瞅著有了機會,因為年紀輕輕的項羽還沒有能力繼承他叔叔的位置,輕輕鬆鬆就奪取了項家的兵權,又主張立了一個懷王之約,讓項家非常的被動,差點就為楚懷王做了嫁衣。

後來項羽雖然奪回了兵權,但這個懷王之約讓他很難受,項羽深深的記恨上了楚懷王熊心。項羽分封完諸侯,覺得天下已經安穩,沒人再敢反對自己,就讓英布殺了礙眼的懷王熊心。

范增建議項梁擁立楚懷王,對於項氏集團來說是不是良策?

其實這個時候的懷王又成為一個無權的傀儡,對項羽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留著更加有用,等到天下人心徹底安穩了,再來個意外死亡,誰也不敢說什麼。可項羽忍不住,直接就殺了,在玩政治這方面項羽與劉邦的差距確實非常大,

直接明目張膽的殺名義上的“義帝”是最不明智的選擇。

結語

再好的謀略也需要因時、因地適合形勢的執行和調整,單看范增的這個建議,並不是一招臭棋,對項家來說是一個發展壯大的良策,只是在操作實施方面出現了意外的情況,導致掣肘的事情頻繁發生。同時也不得不感嘆,項羽在軍事方面建樹非常高,可在政治方面只能說是一塌糊塗,很好的一副牌,最後全部輸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