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進士傳說

傅進士傳說

河南省襄城縣縣城以北18裡,汾陳鎮、王洛鎮、庫莊鎮三鎮交界處有一個不小的自然村叫赤澗傅(後來人們為了省事就把傅字寫成了“付”)。在明末清初時期,赤澗付村有一個老少皆知的歷史名人叫付廷獻。我小時候就常聽老人們講述付廷獻不怕吃苦愛勞動,刻苦努力愛學習,考取了進士、當了官,為民做好事的許多故事。

燈油抹嘴上

付廷獻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裡。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靠母親紡花織布買錢過日子。付廷獻從小就很懂事,經常乾點家務,或到地裡幹活,以減輕母親的負擔。家裡很困難,母子倆每天只能吃上兩頓飯,但母親仍然支持廷獻上學讀書。廷獻在學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學習刻苦努力,再加上腦子好使,成績非常突出,深受師生的喜愛。有的同學學習中有不懂的地方,他便主動去幫助,人們都誇他是個好孩子。

每天中午放學了,同學們都回家吃飯了,他趁此機會抓緊再學習一會兒。有時實在餓得受不了,夏秋時節就跑到地裡扒塊紅薯或掰個玉米生吃。三四

月份就跑到地裡掐把豌豆秧來充飢。老師看到廷獻的嘴巴是紫青色,就問他是咋回事?他說沒事。個別同學恥笑他,給他起個綽號叫“烏嘴頭”,這樣大大損傷了他的自尊心。從此以後,他特別注意自已的形象,每次吃完東西,他都要擦擦自已的嘴。晚上,他看到母親紡花時用的油燈裡邊裝的是棉油(用棉花籽圧出來的油)。從此以後,他吃完東西擦乾淨,用小指頭蘸了一點油抹到自己的嘴上,對人自豪地說:“我晌午也吃肉了!”

在那個時候,赤澗付村富人並不多,多數都是貧苦的農民。在學校,富人的孩子總是炫耀自己吃了什麼好東西。有的說今天吃了油饃了,也有的說今天吃肉了。廷獻並不跟他們比富,而是把精力用在學習上。一天,一個大財主家的子弟對廷獻說:“看我吃的香香,穿的光光,看你穿的破爛,吃的不好,學習再好有什麼用?”廷獻毫不在意,學習更加努力了。這種人窮志不短,奮發更努力的精神,為他以後的人生鋪墊了堅實的道路。

就這樣,付進士用燈油抹嘴的故事在全村乃至周圍村莊裡廣為流傳。

赤澗付村西北角水坑裡的蛤蟆不叫喚

赤澗付村西北角有一大片小竹林,村裡人都叫它竹毛園。竹毛園邊上有一個大水塘,人們都叫它水坑。付廷獻的家就在水坑旁的兩間草房裡(黃土堆砌的牆壁,麥草蓋的房頂),平時,這裡清靜幽雅,人們很少來到這裡。

八九月份,雨季到來,水坑裡的水和地面一樣平。滿坑的青蛙(村民們都叫它蛤蟆),有大的,有小的,一代一代的繁殖頻繁。這裡遍地雜草叢生,蚊蠅橫飛。這時,學校正巧放暑假,廷獻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坐在燈光下學習。母親為了不打擾兒子的學習,不得不暫時停止紡花,等到後半夜兒子睡覺了她再開始紡花。廷獻深知自己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學習時精神貫注,蚊蟲的叮咬他全然不顧,外邊水坑裡的蛤蟆好象和廷獻故意做對,蛤蟆的叫聲有長聲,有短聲,一聲高過一聲,有高音,也有低音,一音接著一音,好像一臺交響樂,越叫越來勁,廷獻好像沒聽見,仍然坐在那裡認真的學習著。母親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情不自禁的說:“坑裡的蛤蟆,你們可憐可憐我的兒子吧!別打擾他的學習了,請你們不要再叫喚了”!話音剛落,滿坑的蛤蟆鴉雀無聲。寧靜的夜晚,只聽得廷獻的朗朗的讀書聲和沙沙的寫字聲。從此以後,赤澗付村西北角水坑裡的蛤蟆再不叫喚了。

付廷獻晚上去學校的的“指路燈”滅了一盞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廷獻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發成熟了,知識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的文章寫的好,字也寫的漂亮,村裡人都稱他為“小秀才”。那時期,村裡識字的人不多,村民們操辦婚喪嫁娶,都需要寫一些貼子、對子、禮單等,人們都喜歡找他幫忙。平時代寫書信已是家常便飯。尤其是每年的春節,張貼春聯很是普遍。村裡人能貼上由廷獻親筆寫的對子,都感到榮幸和自豪。村東頭姓張的、莊南邊姓王的不惜走上二里路(赤澗付村子比較大)跑到村子西北角,找到廷獻幫助書寫。廷獻設身處地的體會到,窮人們沒文化的難處,他始終做到有求必應,熱情地接待前來的每一個人,並盡力寫好,讓他們滿意而歸,他的所做所為受到村民們的高度讚揚。

有一天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個人,請廷獻到他家幫忙寫個東西。這一家小兩口因生活瑣事發生了爭執,男的提出要休了妻子。那年代沒有婚姻法,結婚不需要登記,拜過天地就算結婚了。結過婚,女的不得不要男的,人們常說:女人們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得變更!男人們可以不要女的,只要寫一個“休書”,也就是不要女的理由,公開聲明不要這個妻子了。廷獻由於每天不是上學讀書,就是下地幹活,並不十分了解他家的情況,只得聽

那個人怎麼說就怎麼寫,“休書”寫好了,交給了那個人。這件事被有心的老師發覺了。

赤澗付村的學校設在村東頭一里路遠的“二郎廟”裡。低年級學生晚上不上學,高年級的學生晚上還要上學。廷獻上學,不論是白天或是晚上,自覺做到不遲到不早退,深受老師的喜愛。每天晚上,老師總是在學校門前等候學生們到來。時間長了,老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村口出現兩盞明燈,明燈朝著學校方向漸漸走近,到跟前一著準是付廷獻,天覆一天,始終如一。付廷獻並沒有打燈走路呀!為什麼別人沒有,只有付廷獻有兩盞明燈相伴?老師從廷獻平時的表現,品學兼優、做人高尚,⋯⋯,情不自禁地暗想:這可能是善有善報的結果,好人老天相助吧!老師心知肚明,從不外說。可是,就在一天晚上,老師突然發現明燈滅了一盞,只剩一盞燈亮,走近一看仍是付廷獻,老師心中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疑團?放學後,老師輾轉不安,一夜沒有睡好覺。

第二天,老師抽時間把廷獻叫到一旁,問他近幾天都幹什麼事了?廷獻認真回想後說:上學、回家、吃飯、幫母親幹了些家務⋯⋯。前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有人把我接到他家,幫他寫了一份不要妻子的“休書”。老師又問他,都寫了什麼?他說:那個男的說,他妻子不孝敬父母,不調教子女,不關心丈夫,不料理家務,又饞又懶……老師又問:這些問題都有事實嗎?廷獻說:我也不清楚,都是那個男的說的……老師明白了。老師說:讀書人要踐行孔孟之道,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要懲惡揚善……。廷獻對老師說話心領神會。

放學了,廷獻直接去到了那個男的家裡,說:昨天的“休書”沒寫好,拿出來讓我改一下吧。廷獻邊改邊問,邊問邊寫……直問得那男的結結巴巴。最後,那男的說:實話告訴你吧,我就是生我老婆的氣,寫“休書”是想嚇唬一下她……。廷獻說:婚姻大事非同兒戲,不可感情用事。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能無中生有。……下午,那個男的就去岳父家把老婆接了回來。男的向女的道了歉,女的也向男的陪了不是,夫妻二人重歸於好。

晚上,老師照例在學校門口等候同學們的到來。兩盞明亮的燈從村頭露出,徐徐向學校走來,伴隨著付廷獻來到了學校。師生二人相互行禮後走進了教室。

付進士遇難河邊柳樹彎腰搭救

付廷獻不負十年寒窗苦,順利通過縣(府)的院試,考取了“秀才”;通過了省級組織的鄉試,考中了“舉人”;經過了全國性的“會試”,獲得了“貢士;最後終於登上宮殿參加了“殿試”,考取了中國最高的學位一一“進士”。付廷獻一步一個臺階,終於踏上了學識的最頂層。全村老少奔走相告,廣為傳頌付廷獻考取功名為付氏光宗耀祖,是全村的光榮和驕傲。

在京城經過一段時間的國家專門培訓,皇帝委以重任,命他到江浙一帶作了州官。付廷獻上任後,處處為民著想,修路,架橋,大辦水利,使當地的農業減輕災害,增產增收。他堅持清政廉潔,公正斷案,打黑除惡,申張正義。時間不長,付廷獻的良好形象在民眾中廣為流傳,但也得罪了一些黑惡勢力。一次,一個罪大惡極的村霸為非作歹,欺壓鄉鄰,無故打死了一個村民。老百姓紛紛向官府反映,付廷獻查清事實,特命衙役們將那個村霸捉拿歸案,押進刑場,一身正法。那村霸家裡財大氣粗,人多勢重,聚眾衝進衙門,要拿付州官試問,他們僱的一批打手在門外揚言,要幹掉付廷獻,這幫人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無法無天,此時此刻已經無理可講,法不抵眾,場面不可收拾。無奈之下,付廷獻從後門跑了出來,朝著河南老家的方向拼命的奔跑。

付廷獻跑出不久被他們發現,他們又組織人員隨後緊追。大約跑了十來里路,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沒有橋,河裡沒有船,這河不算寬,但水深流急,水浪一個接著一個。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的付廷獻,自言自語地說道:我一個州官,不貪不佔,全心為民,除惡行善,卻遭到這般歹徒的傷害,難道我就這樣完了嗎?河中有一棵高大的柳樹,好像聽懂了他的話。話音剛落,這棵柳樹就彎腰倒向了河岸,樹枝搭在了河岸上。廷獻明白了,毫不猶豫地爬上了大樹枝上。那柳樹託著廷獻立即直起了腰,又緩緩倒向上河對岸。樹枝落地,廷獻順勢飛奔而去,漸漸消失在了茂的莊稼地裡了。說時遲那時快,那幫追趕的人們已趕到了河岸上。見此情景,歹徒們異口同聲的嘆息道:付廷獻死不了,這是天意呀!

就這樣,付廷獻棄官回鄉,自食其力,以己之長,報孝本村父老鄉親。

“南陽秀才”寫也字不挑勾

付廷獻因地痞無賴的殘害,無法從政為民,被迫棄官返鄉。回到故鄉一一赤澗付,受到全村人的熱烈歡迎。大人小孩都知道付廷獻上學是個好學生,當官是個好官員,為了民眾的利益,不惜得罪黑惡勢力,老天相助,才脫離危險。他回到家鄉後仍然堅持刻苦鑽研學問,想法幫助父老鄉親,在本村辦起了學堂。

付廷獻辦的學校,堅持教書育人,德才並重。對學生一視同仁,不以家庭貧富搞親疏。教育學生髮奮圖強,吃苦耐勞,孝字為先,誠信為本。學校裡風氣正,學風好,贏得家長們的好評。方圓圈幾個莊的學生都願去他的學校上學。不比不知道,一比分高低。凡參加縣裡組織的考試,總評成績名列前茅,考中的秀才人數最多,就連河南省學政派出的主考官都知道這個亊兒。

有一年,縣府組織院試(即:三年兩次的由省學政派出主考官,巡迴設置考場,由儒生參加,考中為秀才的考試),付廷獻教的一個學生因家中有急事而耽誤了參考。錯過了考試機會,將需要再等兩年才能參加下一屆考試,人們都為他感到惋惜。有一名河南省學政(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派出的主考官,幾天後將在南陽考場負責主考。得知這種情況,找到付廷獻說:讓你的那個學生到南陽參加考試吧,成績一定會優秀。付廷獻說:謝謝主考大人的信任!不過這個學生有點馬虎,寫也字不知道挑勾。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主考官記住了這句話。

付廷獻給他學生說:你家有事,身先誤了考試,要等下屆考試,還得兩年,怪可惜的。過幾天,南陽設置的考試開考,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主考官特許你可以參加考試,你準備一下去吧!寫也字就不要挑勾了。

這個學生如期赴南陽參加了考試。不出所料,主考官在閱卷時發現,有個學生寫也字不挑勾,字寫得出眾,文章寫的出色,可以說是鶴立雞群,這一定是付廷獻的學生來參加考試了。當即揮筆圈定,考取了“秀才”。從此以後,“南陽秀才”寫也字不挑勾廣為流傳開來。

春節參拜進士閣一年腰腿不疼痛

赤澗付村西北角有一個非常的建築一一閣。在古代有一個規矩:從平地而起的多層高大的建築物叫樓。底部架空的多層高大的建築物叫閣。閣在當時叫做皇家規格的建築。具有一定職級、地位、規格的官員方能建閣。地方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只能建樓,而不得建閣。

付廷獻是赤澗付村的歷史名人。是受過高等教育,受過皇封,做過州官,並且為國家、為民眾做過貢獻,特別是文化素質高、道德品質高尚,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愛戴和崇敬的人。赤澗付村的閣是為紀念、敬仰、參拜進士付廷獻大家自願捐款而建造的,因此也叫進士閣。

大年初一遊覽進士閣,參拜進士像,保證一年腰腿不疼。這是全村老少皆知的傳統共識,一直流傳數百年。我剛記亊的時候,就隨我父親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去遊過進士閣。我記得,進士閣是一個二層樓樣式的建築。底層是一個很大的拱形大廳,牆壁上畫有很多壁畫。人們都是邊瞻仰邊聽有知識長輩們的講解。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個是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努力讀書學習的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河邊柳樹精搭救付進士的故事……。拱形大廳外邊靠右有個用青磚砌成的臺階式樓梯,直通二層。二樓是一個供奉參拜付進土的大廳。靠後邊正中央座落著付廷獻巨型泥胎塑像。前邊有插香燒紙和下跪磕頭的地方。參拜的男女老少都要向付進士塑像跪拜磕頭。這裡香火旺盛,煙霧繚繞⋯參拜過後,在二樓要繞著參拜大廳轉三圈。人們都說這事很靈驗,凡是前來參拜遊覽過的人,一年無病無災,腰腿不疼。大年初一前來參拜遊覽的人很多,一般要排隊一個多小時。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文革中破四舊,把進士閣給拆了。前些天我聽說,村裡人正在籌資,準備近期在村十字街付氏祠堂後邊重建進士閣。

清風后記

家父是一個讀過兩年私塾,崇拜聖賢,信奉孔孟的人。我小時經常聽父親講故事。其中講的最多的是孔夫子的故事,付進士的故事。因時間久遠,當時自已年齡小,所以以上故事的時間,地點,情節不一定準確,今天寫岀來與大家分享,敬請多提寶貴意見。

獻給付氏家族的親人們及其關心付氏的朋友們!

祝大家健康、快樂、吉祥!

傅进士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