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匡王、定王年間(一)


1、北林之戰

周匡王五年(前608),晉荀林父帥諸侯之軍攻宋,宋求和,遂與晉結盟。陳共公死時,楚國未使人參加葬禮,陳因而亦與晉盟。楚以宋陳背楚親晉,乃聯合鄭軍進攻宋、陳。晉趙盾率軍救宋、陳,會合宋軍攻鄭。楚軍救鄭,與晉軍在北林(河南新鄭境)遭遇,晉國解揚被俘,晉軍撤走。


35、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匡王、定王年間(一)


2、穎北之戰 

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鄭國處於晉、楚兩大國之間,依違兩難。周定王八年(前599),晉因鄭與楚和,率諸侯之軍攻鄭,鄭遂附晉。楚莊王聞之率軍攻鄭,晉國士會率領晉軍來援,與楚軍戰於穎北(穎水之北,約在今河南禹縣北),楚軍敗走,晉遂留軍守鄭。次年,楚再攻鄭,進至棟(河南禹縣),鄭又與楚在辰陵(河南淮陽西)結盟,歸附於楚。楚退兵後,鄭又與晉求和。


35、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匡王、定王年間(一)


3、晉、楚邲之戰

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前627年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楚結盟,共同抗晉。 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以陳國大臣夏徵舒為亂為名伐陳,誅殺夏徵舒。破陳之後,以陳國故地設置縣。後有復立陳國。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開春,經過一個冬季的休整,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軍,子反將右軍。楚莊王親統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北伐鄭國。楚軍將鄭國團團圍住。圍困十七天。鄭襄公準備求和,命人占卜,不吉利;準備與楚軍巷戰,吉利,於是乎舉國大哭。經過長達三個月的激戰,楚軍佔領鄭國,鄭襄公袒胸露臂向楚軍請罪以求和。楚莊王同意鄭國媾和,楚、鄭結盟,楚軍後退三十里,

是年夏,晉荀林父率軍救鄭,途中聽說鄭、楚兩國已經講和,就是否與楚戰的問題,晉軍內部產生分岐,中軍帥荀林父認為楚國強大、穩定,不可與其相爭,欲退兵;而中軍佐先縠卻主張與楚國作戰。。於是,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過黃河追擊楚軍。司馬韓厥擔心先縠孤軍深入,建議荀林父率領其餘軍隊渡河。晉軍雖然渡過黃河,卻沒有作戰的決心,特別是晉軍將領意見不統一,各行其是。此時,楚莊王北進至郔(今河南鄭州北),打算飲馬黃河即班師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過黃河,楚莊王本想馬上撤兵,但在伍參的建議下,楚莊王決定與晉一戰,遂在管(今河南鄭州)駐軍以待晉師,晉軍則駐紮在敖、鄗(今河南滎陽北)之間。

楚軍一方面派使者去與晉軍議合,以麻痺晉軍,並定下結盟日期,另一方面又派軍向晉軍挑釁加以試探。晉派魏錡、趙旃到楚營議合,二人因私怨而挑釁楚軍。晉人派軍接應他們,楚孫叔敖見晉軍來挑戰,決意先發制人,命左、中、右三軍及楚王親兵布好陣式,掩襲晉軍。魏錡先至楚營挑戰,為楚將潘尫所驅逐。夜間,趙旃又至楚營,在楚軍門之外席地而坐,命部下襲入楚營。楚王指揮左廣追逐趙旃,趙旃棄車逃入林中。晉軍在魏、趙二人出發後,特派軘車隨後迎接。

在進擊中,楚將潘尫所率追擊魏錡的四十乘戰車也加入了唐侯的右翼方陣。

晉中軍帥荀林父見楚軍大舉來攻,前有強敵,後有黃河,心中慌亂,竟在中軍敲響戰鼓說:“先渡過河的有賞!”中、下軍混亂中一道湧向河岸,爭船搶渡。先上船者揮刀亂砍,船中斷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晉軍向右翼潰敗。楚右矩追逐晉下軍,左矩追逐晉上軍。晉上軍因有戰備,從容退去。此役晉僅上軍未敗。

在晉軍的潰散中,晉下軍大夫荀首之子智罃被楚大夫熊負羈俘虜。

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錡駕車,向楚國反攻。下軍士卒也多跟隨,去尋找知。在反擊中,射殺楚國大夫連尹襄老,俘虜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


35、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匡王、定王年間(一)


荀首的反擊雖為救援其子,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掩護晉中、下軍渡河的作用。

潰散的晉軍,爭舟渡河,喧囂之聲,徹夜不絕。有的戰車陷入泥坑,無法前進,楚人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馬仍盤旋不進,楚人又教他們拔去大旗,扔掉轅前橫木,戰車才衝出陷坑。

次日,楚軍進駐衡雍,輜重到達邲地。楚王在衡雍祭祀河神,並修築楚先君的宗廟,向先君廟告捷而後凱旋。

邲之戰是晉、楚爭霸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楚勝晉敗,鄭國自然屈從了楚國。楚莊王為控制整個中原,又進擊宋國。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莊王出師伐宋,經九個月圍困,宋國陷入困境,達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晉不能救,遂於次年三月力盡降楚。宋降楚後,魯也轉而依附楚國。楚又與齊通好。一時中原形勢完全落入楚國的掌握之中,楚莊王如願以償地取得了中原霸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