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马嵬驿、龙泉公社村干部追剧热议《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今年第一部展现脱贫攻坚题材的剧目,由我市申请立项,并联合出品、摄制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日前,该剧以超高收视、超强口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圆满收官。连日来,我市袁家村、马嵬驿、龙泉公社等新农村旅游景区干部共同追剧热议,称剧中以文化重塑乡村的崭新视角,说得就是以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咸阳模式。

“每个贫困村里都有个‘姜大嗓’,电视剧演得很真实,接地气。”提起剧中人物“姜大嗓”,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宋应龙说,编剧把“最后一公里”上的老大难人物形象化为“姜大嗓”等贫困户,如何持续激发这些人的内生动力,脱贫如何不返贫,这是村干部做好精准脱贫工作的关键。

“在剧中,狗娃因蔬菜大棚出现病虫害而使用了农药,村里书记把大家聚到一起,将这些菜用挖掘机全部销毁。像这种事,以前我们村上也干过。”宋应龙告诉记者,剧中“赵百川”处理村中事务的方法,以及村干部开会时的对白,都能找到早期袁家村村干部工作的影子,“大家看着剧情就像看着自己当年脱贫致富时的艰辛与不易。”

马嵬驿景区商会会长李光表示,《一个都不能少》的剧情温暖人心,和马嵬驿民俗村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马嵬驿民俗村是李家坡村民30多年前废弃的宅基地,现在建起了文化广场、乡村记忆馆、丝路植物园、穿越时空文化街等,已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因此,剧中展现的精准扶贫和民俗村的发展历程等内容,我们感触颇深。”

李光认为,在精准扶贫和民俗村的发展历程中,思路决定出路,力度决定高度,方法办法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这与《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很多工作方式和思想不谋而合。“精准扶贫不是单纯的雪中送炭,给困难户找平台民、创条件,变输血为造血,这样精准扶贫才能摘帽子。”李光说,企业有担当,有责任带动村民困难户共同致富,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才能一个都不能少。

“剧中说的就是以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咸阳模式。”在龙泉公社负责人刘炜眼中,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紧扣时代主题,演员接地气,剧情映射现实的经典好剧。“这部剧绝不是展现‘贫瘠’给我们看,展示给我们更多的是在党中央扶贫脱贫政策的指导下,基层的扶贫方式。”剧中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刘炜感触颇深。

“初建龙泉公社时,我们与村上也是互补合作、矛盾丛生。”回忆起龙泉公社的发展历程,刘炜介绍,2016年,龙泉公社走出了村企联合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龙泉公社不断探索,以旅游优势助力全镇精准扶贫、带动产业发展,这是龙泉公社在矛盾碰撞中,在不断发展中探索出来的成果,“基层永远充实着最鲜活真实又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刘炜说。

(CT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