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德?

动态打坐


《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现在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放生等事。

“功是善行,德是善心。简单来说,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把修养升华成一种力量(即智慧)去帮助别人,称之为功德。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功德是精神层面的,是摸不到看不见的无为而为的智慧。发心为他,不求图报,其果报是功德。

功德无量: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或有益于别人的事情。佛教语中指功劳恩德无法估量。

我个人看来,功德最主要的提现就是,不是刻意为之,同时又在利他的行事,不着与外在的表象,而是最终所利他的结果,同时功德又是一个动词,然而“功德无量”在漫长是时间演化中变成了我们大家称赞某某做了好事的一个形容词。

那么功德如何具体提现呢,个人觉的它提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精进修行时就在积累功德,当我们满心欢喜的帮助他人、布施、放生的时候就在积累功德,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在呼吸它。

个人愚见,如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


居士法力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坛经》疑问品第三

【今读】

慧能又说:见性是自悟本真,这是佛法的目的,所以佛法以此为功。见性者不执分别见,所以一切平等,故佛行是德。这就是佛法所讲的功德。因此时时处处自觉本性真实妙用,心明无执,念念不住不滞,智慧通达圆融,这就是佛的功德。

觉悟的人,常见自己过,所以内心谦下是功;恭敬一切人,所以外行于礼是德。知万法自心本具,故不外求是功;心生念而念念不住,故离念是德。时时处处自觉,不离自性是功;应境而动,不染于境是德。所以要想知道何为佛法功德,只须如此知行,自觉法身,便是真实功德。

所以真修佛法功德的人,心无外相,故无是非,所以不轻视他人,普敬天下所有众生。如果心有是非,即作分别,心着我相,轻视他人,即因心蔽不见自性,所以无功。心执妄见,不见实相,居我相而自大,轻众生而行狂,所以无德。

善知识,心不执见,则念念无间,心自通流,这就是功;于境不起分别,心行平等,直心待物,这就是德。觉悟本心,不住有相,即为修性,这就是功;于境不住,无取无舍,即为修身,这就是德。

善知识,佛法功德,必须于明心见性而得,在法身自见,不是外在布施供养所能求得的。所以世间福报并非佛法功德,佛法功德亦非世间福报。梁武帝不明佛法真理,并非达摩大师有过错。

【疏解】

慧能这段话,是专门为韦璩解释功德的。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慧能讲解佛法功德,以这句话为代表,其他的话都是对这句话所作的细致解说。因为见性是觉悟,平等是心行;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因此"功德"二字,就概括地代表了佛的境界。因此佛的境界,即佛之功德;而佛的功德,即佛之境界。佛不造佛像,所以梁武帝若以为广造佛像就能具有佛的功德,这不是"心邪"又是什么呢?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念念无滞"是心行平等的表现,这是解释"平等是德"的;"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即是见性,这是解释"见性是功"的。由此应知:所谓觉悟见性,是见"真实妙用";所谓心行平等,是行"念念无滞"。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内心谦下"是自见,自见本空,即为见性,所以是功;"外行于礼"是无我,无我则无我他分别,无是非高下,所以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率性应境,动由本出,此即所谓"自性建立万法",这是见性之用,所以是功;心动即觉,念念不住,此即所谓"心体离念",这是见性之行,所以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不离自性"即不昧自性,本觉不失,所以是功;"应用无染"即不着诸相,于境不迷,所以是德。

慧能在"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这句话下,连讲了四句话,以作解释。这四句话,分别是从念、心、性、觉上讲,可谓丰富完整。所以慧能讲毕,即说:"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慧能讲过功德之后,就讲这段话,是专对韦璩所言的。因为韦璩身为长官,居高临下,容易轻视众生,不能平等待人。所以他的毛病,与梁武帝类似。世间有权、有势、有钱、有身份、有知识者,世间地位高于他人者,都容易着此高下分别相,"心常轻人,吾我不断",落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至"自性虚妄不实",因而成为闻法、觉悟、见性的障碍。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慧能针对韦璩讲了要注意的事情,转而再讲功德。因为韦璩身上的问题,根子就在这句话中,所以这句话是针对韦璩而讲的功德。韦璩为官,自觉高人一等,落念成障,不能见性,所以慧能说"念念无间是功",令其去除妄念,以得见性之机;韦璩行事,以为过人一筹,执见生碍,心行有滞,所以慧能说"心行平直是德",令其去除见执,以入心通之境。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这是慧能再对韦璩作嘱咐,告之要以自修性为功,以自修身为德。心要自见自修,不可外觅外行。不可像梁武帝那样,以外在事业为功德,于见性一无是处。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慧能最后为此作总结。慧能不反对韦璩像梁武帝那样为支持佛教,做种种事业,但是慧能也不会因为佛教自身的利益就说妄语,让韦璩误以为这样做有功德。慧能只说实话,告诉他功德与福德有别,韦璩若求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讲真理是觉悟者的标志。达摩向梁武帝只讲真理,慧能向韦璩也只讲真理。佛讲的是真理,所以学佛是听真理。如果不愿意听,那不是佛的错,应问自己的心,为何不能听受真理。

韦璩有问,即因其心中有着。慧能借讲功德之机,专对其心中所着而讲。慧能应机讲法,且行法入化,随缘度人,可见其行道无痕的佛心妙用,自然如水的讲法风范。


程东心学


一切利益众生的善行、善意、善言,不能着相,有相布施是福德,无相布施是功德

简单地说:功德是戒定慧的显现,当我们灭除内心的愚痴,智慧现前,圆满戒定慧就是功德。




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过世了,我为他念三百部《地藏经》,特别为他念的,不为他我就不念了,为他念的,这个功德他能够得。七分之六的功德自己得,七分之一功德他能得到。

再比如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到各个机关团体去担任义工,到医院里做义工,到寺庙里做义工,甚至到学校里担任爱心妈妈;到沙滩、山林、公园里、大街小巷去扫地、清理垃圾等等,这些都是做功德。

再比如说抄经书,读经,诵咒,这些也是在做功德。

有些人喜欢放生,这也是在做功德。有些人喜欢听佛歌,叫更多的人学佛。这也是做功德。



吃素和劝人不要杀生,或劝人吃素也是在做功德

有人说我没有钱、不懂做事,也不会说话,怎么做功德呢?

这都没关系,别人做好事时,我心里欢喜,开心,这就是最大的功德。

所有功德中,以心的祝福,功德最大,因为物质的布施功德,是有形、有相、有量、有边的,而心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量、无边的。


佛之菩提心心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

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

功德不等同于利益。

比如很多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的经验,福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完,而经验不会消失。

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经》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越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大,而不执着于回报,始终持守内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

俗话说:“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报”。

所谓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积德。人积德越多,福报也就越大。


阴德与阳德

关于积德,德有阳德与阴德之分。如果你作事,有某种动机,或许想让别人知道,即使你作的事再好,这也叫阳德。作阳德的事,容易作,但关健是人要多积阴德。

什么是阴德呢?

阴德是人要为善,而别人却不知,作好事而不宣扬,默默无闻地去作,则为阴德。

积阴德方能留得住

积阳德别人知道了,善德不如阴德积得住和留得住。

如果修心、修行不够,或造点小恶,随修随报,到后来好的善果就没有了。

所以只有多积阴德,德才能积得住,也留得住。

什么是阳德与阴德?

阳德与阴德有什么区别?讲完了。我的体会是:无论你做多少善事,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才是真正地积阴德呢。

把阴德善果积在那里,而又不求现报,这就叫积善。


许多圣贤先人告诉人们,如果人积阴德、积善果,那永远都是你的,别人是偷不去、抢不走的。你阴德积得久,积得多了,后面的福报也大,甚至还会福泽你的子孙。

所以我们做些好事,最好不要宣扬自已,故意让别人知道自已的道理就在这里。


菩提佛语


在此,先对【功德】作一下解释。「功」是指功夫,「德」就是说你的收获、你所得到。

下面具体说一下功德的具体体现:

  1.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财布施,这只是布施不能成为功德,因为这里面没有功夫,没功夫就是不能断悭贪。虽修布施,布施的力量不足以断悭贪,功夫不到,不能成为功夫。

  2. 如果一个人,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就想得到一万块钱的回报,因为这个才去布施。他是听说了佛门所讲的「舍一得万报」,他才肯来布施,这是世间生意买卖。这种布施不但不能断悭贪,反而增长悭贪。他为什么来布施?他是为悭贪心来布施,而不是佛法的布施,佛法所讲的是断悭贪而布施,是发真心不求回报的布施。以悭贪心在佛门布施有没有收获?有收获,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报。

  3. 中国人常常讲“为子孙积阴德”,这个“阴德”,其实就是【功德】。因为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发的真慈悲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在里面。你做这件事,没有让别人知道,不求回报,不为名利。即使别人知道了,要回报你,你也婉言拒绝了回报。这是真善,不求回报,这就是【功德】。


  4. 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可以给别人,我的福报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给你享,你能得到。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禅定、持戒,这些无法给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


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因为功德是见性,真性里头本来具足,福德也是本来具足的,所以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福德里头也可以说没有功德,一个人修的福报很大,心不清净,还有迷惑颠倒。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修功积德,不要着相修福报。

佛音处处慈悲心


修行之人当把“功德”两字彻底丢掉,不管你布施也好、放生也好、念佛诵经也好、拜佛烧香也好,没有任何功德。一定要说一个功德那这个功德就是明心见性、回归本性,让自己成佛。

所以就算你捐了恒河沙一样多的钱财,放生了恒河沙一样多的动物不会有任何功德。念佛诵经只是为了明心见性、领悟佛法真谛。你见性了就不必念佛也不必诵经了,继续念佛诵经就是住相入魔没有任何功德。拜佛烧香更不必要那也是住相。

有人会说你胡说,佛祖都说了法布施功德无量,你怎么说没有任何功德呢?事实上说法者无法可说,功德也非实有。你弘扬佛法、与人说法,即惠及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这就是佛祖说的功德无量。所以法布施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功德,但这个功德毕竟不是实有的,是体现在提高你自己修行上的。当你的修行到达一定的高度这个功德自然而然就不见了。哪有什么法?哪有什么功德?哪有什么佛?都是名曰:法、功德、佛。


灵山一片云




作为佛教徒,我们会常常提到功德,也会经常听到功德。但是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功德吗?现在的“功德”一词已经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当做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其实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获的果报”。胜鬘经中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业所感的外在福报。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却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归到自己内心的净化与提升上来,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报是外在的,功德是内在的;福报是有限的,功德是无限的。行善业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报,即成福报;追求自己心灵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词,现在使用已经泛化,有些时候也等同于福德。严格来讲,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福德与智慧。

通常说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内心的福慧成就,内心无限量,功德无限量。功德是人内心对慈悲与智慧的体会、拥有。功德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于是诵咒还是念经,在于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别:诵哪个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萨名号最管用?读哪本经最殊胜?……这都错了。真正的功德,从自己内心求,越至诚、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内心的慈悲与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现在“功德”一词涵义已经被异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质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个误解。



“功德”的另一个重要涵义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应该为众生着想,为环境着想,为大家着想,为别人着想,既高尚于世法,又印证于佛法,方显功德之利! 佛法认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狭隘,何谈功德? 念佛最大的功德在于改变人心、净化烦恼。如果心没有改变,只是嘴里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个人一边念佛一边作恶,说明内心根本没有与佛号相应,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说吃素,是因为怜悯众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颗慈悲的心,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于有没有沾到荤腥、是不是独立干净的锅等等。如果一味执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许多烦恼,那就背离佛法了。再比如说放生,尊重、爱护生命,是种下了长寿健康的正因,以此善业回向,也能成为改善其他问题的助缘。但是如果一味怀着求回报的心去放生,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恻隐和慈悲,这样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样,无论诵经、念佛还是拜佛、布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内心的改变:善愿是否策发,烦恼是否调伏,智慧是否增长?内心是不是更柔软、更清净了?不能把修行当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为,这样的功利心与迷信祈祷的心无异,难以得到佛法实益。功德大小,在于自己的心。诵经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来统摄,都有功德,彼此相辅相成,增长福慧二资粮。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对立起来比较,是无益无谓的行为。就好比饮食,或饮或食都是为了滋养身体、维持生命,我们都需要,何必去比较到底哪个作用更大呢? 业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从心而生的。读诵经典,让心清净了几分,业障就能消除几分。诵经、学佛不是跟佛菩萨做生意,只要诵几卷经、念几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顺遂与幸福。佛法真正的内涵是修心,读诵经典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心好了,业好了,就会有好的果报。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内心去开发;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乐,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资粮;不能执著于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烦恼。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计的,不能以世间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发心承担、供养的人,其功德也是产生在内心的,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寡,而且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的功德,这样“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间的交换概念来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们修福修慧的正确方法。福报不是从外在争取而来的,而是由广行布施而来。 总而言之,一句话:所有的善行,都要回向到成佛利生的大愿,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法音讲堂


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内在的功夫,就好军功、荣誉一样,这个没法和别人共享,没法送给别人,好比有人得了奥运会冠军这个荣誉,这个就没法送给别人,只能个人修个人得,当然立功获奖除了得到荣誉外。如果这个东西要有办法给我们,我们就不要修行了,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分给我们一点,我们不统统都得到了吗?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讲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帮助谁。

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的,阿难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堂哥又疼爱他,就觉得自己可以不用修,你们别人得自己修,你们不修就没有功德, 但我有关系,有后门,不修肯定没事,到时候堂哥送我一点不就行了。结果在楞严会上,阿难就遭遇摩登伽女之难,阿难这才明白,原来功德是没法让别人给的,就算你堂哥是佛都帮不上忙,只能自修自得。

佛法最开始告诉你修行功德有多么不可思议的大,那是鱼饵。让你对修行有信心。信愿行三学,到行持阶段,如果执着果位和回报,就毫无功德可谈,都是福德。福德也叫福报,也叫善业,善因。因为果位和回报是不可思议,非凡夫心衡量。而执着定义,即落因果轮回幻象。只去奉献,不求回报,只去耕耘,不求收获,才是真收获,真回报。虽然善业可贵,但和功德无法相比。功德如同钻石,福德只能是美丽的石头。

梁武帝曾问达摩祖师,我建立寺庙无数,是不是功德无量?达摩祖师随应给了四个字回答:没有功德。


桦林园


贫僧在佛门扫地几十载,不小心被施主们起绰号成为扫地僧网红,老衲以为扫地一名,不足以体现本僧佛禅造诣,于是上演N 次僧敲方丈门,申请以网上发展为宗旨,敦促方丈为本高僧另赐高名。方丈以百岁高龄,早看破红尘,实在被折腾得睡不好觉,集全寺僧人,赐老衲无量功德箱开锁佛,并鸣钟鼓360响,庆祝建寺以来,贫僧为第一开锁佛。

在大谈功德的红尘中,老衲能深入施主之中,你功我德,诚意满满,功德箱满满,我佛敢不佛心大块?有求必应?佛有佛规,佛界经济并不膨胀,求大福求大贵,就去大功德箱处,平常心随便啦。佛是公平的,拿钱填充功德箱,佛没有贪你的钱,是你的保护费。那些金刚罗汉,他们保护你,你难道好意思?你买单是正常的,佛是功德,你是消费。

你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可见佛不是好求的,功德箱内见诚心。一切佛,一切功德箱,都是普度众生,度众生是为你好,是佛的功德,你放入功德箱的钱就成了佛名正言顺的银子。要不佛怎么生活?难道锄禾日当午,去出摊卖水果?

谈到功德,好像佛与道家又是一路。老子提倡无为,佛大肆宣扬功德,功德是因为谁投进功德箱的钱多谁就功德无量嘛?看来穷人是没功德的,所以一直穷。佛的功德表现在哪里呢?为别人做了什么功德的事?功德实在是个模棱两可的说词,反正心甘情愿地把钱放箱子里,一切OK。这就是功德。佛的功德,人的功德,最后渔翁公得。

贫僧自从荣升无量功德箱开锁佛,每夜打开功德箱,总告戒自己出家人不爱财,心里还是想着【苹果N 】。看着周围红光四射的僧眼,也只有不停阿弥陀佛。功德到底是什么呢?对于俗人来说当然是钱,对佛而言是无为,你喜也好悲也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井水不犯河水。只要有人去庙里歌功颂德,只要有人把功德箱投满,功德永远都是一帆风顺,前程似锦。去功德吧,佛需要你的功德心,只是你了解佛的功德心嘛?


白这个颜色


功是立功、做好事、又出工又出力;德是品德、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德艺双馨。

功德是品德高尚、做了很多好事,有功有德的人是什么样的?

以前看《西游记》的时候,唐僧师徒经过了千辛万苦,历时14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完成了取经的任务,我记得唐僧被封为:论坛功德佛。

他取的是什么经?为何功德圆满?他回来后在大雁塔里讲经,都讲些什么?经书的功德如此大,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佛教上面说的功德圆满,是指为更多的人做好事,我也想做好事,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去做呢?

看见观音菩萨经常说功德无量,什么样的功德不用量呢?

不愿意去想了,我半生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却落到如此地步,还有天理吗?

这样痛苦的活着实在没有意义,豪情万丈已经被残缺的身体扯断了放飞的梦想。

我要去吃饭了,度日如年、难道我也要经过14年才能功德圆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