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殺和珅是因為他出賣乾隆,貪汙只是個藉口

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清代大貪官和珅,因為王剛老師的精彩演繹而家喻戶曉。

嘉慶殺和珅是因為他出賣乾隆,貪汙只是個藉口

如此風雲人物卻因為一個自以為是的小錯誤送了性命。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和珅被殺是因為他貪汙太多。實際上真正讓嘉慶皇帝下定決心給和珅送上三尺白綾的是獻的一個殷勤。

嘉慶殺和珅是因為他出賣乾隆,貪汙只是個藉口


和珅能夠權傾朝野,肆意貪汙,無人敢管,離不開乾隆皇帝的寵信和袒護。關於乾隆為什麼偏愛和珅的野史故事更是充滿傳奇色彩。比如,和珅是乾隆愛妃轉世的傳說。雖是傳說,但也反映出和珅的顏值絕非等閒。和珅從御前侍衛開始侍奉乾隆,很得乾隆歡心,這從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黏杆處”就可以看出。聽起來很奇怪的名字,其實就是拿竹竿粘知了的。為了能給皇帝創造一個安靜的午休環境,和珅曾經在大夏天的中午在乾隆寢宮外面專門拿著個竹竿粘知了。

嘉慶殺和珅是因為他出賣乾隆,貪汙只是個藉口


和珅與乾隆的歲數相差很大,所以,到了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和珅是要考慮他自己的未來的。以前的老船長要下船了,作為乘客,他要尋找新船票。

清朝有一項制度,叫秘密立儲。經歷了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之後,雍正創立了這個制度。乾隆是第一個通過秘密立儲確立的皇帝。乾隆晚年,準備退位之前,把自己的親信大臣召進宮,商議立儲之事。這是當時大清國的最高機密,任何人都不得洩露。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大臣都在散會之後各回各家了,只有和珅,按捺住尋找新船票的迫切心情,拿著一把玉如意來到了當時還是嘉親王的嘉慶皇帝面前。把玉如意親手交給嘉親王之後什麼都沒說,只是微微一笑,悄然離去。

嘉慶殺和珅是因為他出賣乾隆,貪汙只是個藉口


和珅和嘉親王都是聰明人,隻字未言,四目相對,已是心照不宣。

“告訴你個好消息,您被立為儲君了。”

“嗯?”

“我一知道消息就來告訴您了,我對你可忠心了呢”

“你這不是出賣我爹嗎?”(這句話不是和珅從嘉親王眼神裡讀出來的,是我編的。其實,這一段對話都是我編的,不對,是我替他們說出來的)

“愛你喲!”

“那他以後會不會出賣我去討我兒子歡心呢?”(這句話是和珅走之後,嘉親王自己犯的嘀咕。)

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絕頂之人,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後來嘉慶殺和珅的時候,所列二十大罪之首便是這一條。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遞如意,以擁戴自居,大罪一。”(出自《清史稿·列傳一百六·和珅》)

嘉慶殺和珅是因為他出賣乾隆,貪汙只是個藉口


其實,嘉慶急於殺和珅的原因,一直在爭論不休。概括起來講,主流觀點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嘉慶想要和珅的錢,很多很多的錢!

反駁:一個皇帝面對錢財不會這麼飢渴,等個一年半載也是等的起的,沒必要在老爹靈堂上就把老爹的寵臣收拾了。

二、和珅在嘉慶當皇帝之後,乾隆死之前,充當了乾隆打壓新君的打手,與嘉慶結了仇。

反駁:和珅一生官運亨通,左右逢源是和珅的看家本領,日常必修課。說和珅栽在這上面的人完全是不瞭解和珅其人。

既然和珅那麼聰明,又情商極高,左右逢源,他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如此生死攸關的行動,他不深思熟慮嗎?

和珅在乾隆面前溜鬚拍馬,曲意逢迎已經十幾年,而且取得的了不錯的投資回報。面對新主子,和珅信手拈來,故技重施,已經做好了拍新皇上馬屁的一切準備,送如意只是牛刀小試已經是幾近純熟的技能,對象還是黃上,會出錯嗎?歷史告訴我們,會出錯的,致命的錯!

生活中,許多人都會犯和珅這樣的錯誤。俗語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越是自信的地方,越是容易忽略致命的錯誤。於此相對,還有一種現象叫“弱勢補強”,就是說一個人的弱點很容易因為可以的補救和鍛鍊,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強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