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版“限塑令”能否帶來減塑行動力升級?

在超市,隨手扯幾個塑料袋裝好果蔬;吃完外賣,把一次性餐盒、餐具和塑料包裝袋一起扔進垃圾桶;出差住酒店忘了帶洗漱用品,賓館還有一次性用品免費提供……根據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這些習以為常的場景將逐漸在生活中淡出。

升級版“限塑令”能否帶來減塑行動力升級?

《意見》提出積極應對塑料汙染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被視為12年前“限塑令”的升級版。與以往依賴價格制約、末端治理不同,《意見》轉向產品全生命週期管控,對生產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讓限塑不再只是消費層面的事。筆者認為,此次升級版“限塑令”能否使塑料汙染情況產生徹底改觀,關鍵在於減塑行動力能否同步升級。

對生產者而言,塑料全產業鏈相關企業應做好充足準備,塑造新業態、新模式。在生產源頭上,企業應按照減量、減排的行業標準依法生產,同時加強技術創新,研發推廣可再生、可降解塑料製品及塑料替代產品,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在回收處置方面,與垃圾分類工作緊密結合,推進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並發展塑料廢棄物回收、分類和清運領域新產業,形成專門化的新就業崗位。《意見》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倒逼一些企業走出舒適區,但從長遠來講將為企業的綠色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催生新的藍海。

在快遞和外賣等塑料包裝問題突出的新興行業領域,尤其需要做好精細化管理。企業、平臺應積極改變經營思路,強化對平臺入駐商戶的管理,商戶應明確環保主體責任,配合進行綠色轉型。現在一些咖啡館使用直飲杯蓋、紙質吸管,對顧客自帶杯具給予價格優惠;一些外賣平臺提供餐具份數選項,鼓勵自備餐具;部分商超、電商、快遞企業開始試用可循環週轉箱、快遞盒等新型包裝器具,這些都是積極有益的探索。

升級版“限塑令”能否帶來減塑行動力升級?

對管理者而言,需適應監督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確保限塑要求的落實。應做好相關規劃、完善體制機制。各地區應合理規劃塑料垃圾汙染防治的短中遠期目標,細化與新規定相適應的法規標準和行業規範。通過准入機制,嚴堵不合規塑料產品進入市場,建立可降解、可回收塑料的認證標準和標識體系,做好信息公開、知識宣傳,保障消費者選用綠色產品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完善公眾參與和反饋機制。

制定獎勵和扶持政策,促進綠色產品研發。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創新、技術升級。通過稅收、補貼、市場價格機制,降低企業生產綠色產品的成本,提高非綠色產品准入門檻和流通價格。目前一些企業通過“信用質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的模式,提高可循環箱的使用率和回收率,有些投放端結合“互聯網+回收”方式,構建環境押金制回收體系,這些都是可以扶持推廣的好方法。

嚴格監督執法。工商管理部門通過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嚴抓落實,把相關違法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部門加強環境監管,推進廢塑料加工利用行業整治;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加強組織領導,配合好相關專項工作機制、聯合專項行動。

對消費者而言,應通過培育綠色消費方式,倒逼塑料產業鏈轉型升級。消費者是限塑中涉及面最廣、管理最為零散的環節,也是落實限塑的關鍵環節,人們消費行為的改變最終能促使產業發生鉅變。正如李子柒的短視頻作品中並沒有依賴很多塑料製品,卻能創造出美味的菜餚和詩意的生活,在網絡上大受歡迎,體現出人們對自給自足、勤儉樸素的生活方式有著返璞歸真的嚮往。改變“嫌麻煩”的生活習慣,形成化繁為簡的綠色生活方式,也可以成為一種時尚。

當以往常用的塑料製品逐漸告別日常生活,公眾應順勢而為,外出購物重拾布袋子、菜籃子;主動使用可重複使用的自帶餐具、洗漱用品等;抵制過度包裝,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選擇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塑料製品,參與垃圾分類,延長塑料製品從“用品”到“廢品”的生命週期……種種舉手之勞大有裨益。

塑料汙染治理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讓升級版“限塑令”取得更進一步的成效,還得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通過多元共治告別“白色汙染”,擁抱綠色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