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升級版

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升級版

1963年,毛澤東同志批示推廣“楓橋經驗”。2003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強調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56年來,“楓橋經驗”這面全國基層治理的“旗幟”,歷久彌新、常擦常新。作為發源地的浙江諸暨始終堅守為民初心,努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治理重心在基層,治理重點靠服務。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變化,實現社會治理更有效、基層群眾更有感,就必須更多地強調“治理為了人民”的理念,更多地落實“服務就是治理”的要求,真正把服務的成果轉化為治理的成效。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從群眾不滿意、不快樂的地方入手,優服務解難題、促改革強供給,解決了一批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努力把服務送到家、抓徹底、做到位。堅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拓展到社會治理各方面,以“三個一”提升群眾“三個感”。我們全面推進“一證通辦一生事”,大刀闊斧“砍”掉了435項“煩民擾民”的證明材料,老百姓憑一張身份證就能辦理90%以上的涉民事項,基本做到“辦事不出村”。我們全面推進企業開辦全流程“一件事”一日辦結,辦理所需材料精簡50%,辦理環節減少1/3,真正“放”出了活力、“服”出了效率。我們全面推進“一個窗口”集成服務,構建市鎮兩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進一步敞開大門、暢通渠道,一窗受理群眾法治訴求,真正讓群眾更省心、更安心。

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既要為了群眾幹,也要跟著群眾轉。群眾到了網上,治理也要轉到網上。我們圍繞“三個平臺”,進一步推進上網“趕考”,提高用網水平,切實走深走實網上群眾路線。我們創建網絡綜合治理平臺,聚焦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大職能”,打造“基層治理四平臺”,實現市、鎮、村三級聯動、一竿到底,真正做到群眾有事找平臺、基層治理用平臺,群眾路線的“路”越走越便捷高效。我們創建網絡法治教育平臺,進一步依託新媒體、運用新模式,創新推出“1963法潤”矛盾糾紛預防定期網播平臺,用典型的案例說法、用通俗的語言普法,群眾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在線諮詢法律問題,讓專業人員解疑釋惑。這一網播平臺頂峰時段觀看量達44萬人次,成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我們創建網絡矛盾調解平臺,堅持網上網下雙向聯動,把全市各類調解組織搬到網上,開展線上立案、視頻調解,實現了矛盾化解從“上門”到“上網”的轉變,推動矛盾糾紛“一鍵解決”。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是“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以社會的力量拓寬治理思路,全面激活社會組織治理能量,積極引導村級社會組織建設,重新把群眾組織起來,讓專業人幹專業事、讓志願者幹自願事,鄉賢參事類、平安巡防類、鄉風文明類、志願服務類、矛盾調解類等一大批社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真正實現“群眾的事大家辦,村裡的事商量辦,別人的事幫著辦”的群眾自治新格局。目前,全市共有登記在冊社會組織645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3328家,平均每4個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參加社會組織。我們以市場的辦法探索治理新路,針對流動人口出租房消防安全管理問題,全面推廣閒置農房“紅心租”,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改造、統一出租、統一分配收入“四個統一”,既讓沉睡的閒置農房“醒”過來,也讓農民和村集體的口袋“鼓”起來;既讓外來人員的身心“安”下來,也讓城鄉環境“優”起來,實現了政府放心、村民開心、租戶暖心。我們以創新的理念打開治理通路,運用互聯網思維不斷讓大數據為治理賦能,大力建設“數字諸暨”,推進智慧安全、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和智慧小區“四智同步”,建成全省首個高清數字視頻監控專網,讓互聯網技術助力基層治理。

鄉村振興是群眾路線的新徵程,需要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我們堅持在加快鄉村振興中把社會治理作為一個整體來系統設計,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治理力場。我們在鄉村織密互聯互通的“網”,全面推進全科網格建設,完善市、鎮、村三級聯動指揮體系,健全信息收集和問題發現、流轉、處置運行機制,全力辦實辦好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深化農村“垃圾革命”“廁所革命”,實現“鄉村百事、一網包羅”,切實用群眾的獲得感夯實治理的基礎樁。我們在鄉村倡導移風易俗的“風”,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元素”加入到基層治理中,鼓勵村(社區)建立鄉風文明理事會,制定紅白喜事自治章程,推動形成“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喜事簡辦”的新風尚,全年可節省10億元以上,真正為老百姓辦了一件體面的“減負小事”。我們在鄉村匯聚共建共治的“力”,堅持以鄉村為陣地、以鄉事為重點,積極鼓勵外出創業創新的鄉賢迴歸家鄉,參與鄉村治理,使新鄉賢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源頭活水”。

56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不管什麼時候,“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觀不能忘,“一切依靠群眾”的方法論不能丟。因為“楓橋經驗”的根紮在基層,“楓橋經驗”的路對著群眾。根深才能葉茂,路正才能致遠。群眾路線走得越實,“楓橋經驗”的旗幟就能越擦越亮,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路子就能越走越寬。

【作者為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