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人殺入漢朝境內的上谷郡(今河北省北部),殺戮擄掠官民,漢朝損失慘重。這是繼馬邑之謀後,漢匈之間第一次大規模衝突。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漢武帝畫像


漢武帝緊急派遣四位將軍,分別率領軍隊從四個方向反擊匈奴。衛青,就是在這一次反擊戰中登上歷史舞臺的。

衛青被漢武帝封為車騎將軍,率領一支軍隊出上谷,解決匈奴主力部隊。第二位將軍叫公孫敖,第三位將軍叫公孫賀,他們分別在上谷郡以西的代郡和雲中郡包抄匈奴。最後一位,是名將李廣,從雁門出發,四位將軍各自率領1萬騎兵開始對匈奴人進行大規模反擊。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衛青雕像

這也是從漢朝初年平城之役劉邦失敗以後,整個漢朝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主動反擊匈奴軍隊的入侵,而衛青之所以能夠成為整個漢武帝時代最耀眼的將星,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即便沒有什麼資歷,衛青第一次率領軍隊出擊就殺到龍城,也就是匈奴貴族們祭天的地方。整個過程中雖然沒有碰到匈奴單于及其主力部隊,但衛青仍然擊殺了700多名匈奴戰士。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後來唐朝詩人王昌齡寫過一首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關於這首詩中的“龍城飛將”,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龍城飛將”代指飛將軍李廣。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李廣從來沒有率領軍隊殺到過龍城,只有衛青是殺到過龍城的,所以嚴格來講,龍城飛將應該是結合了衛青和李廣兩個人的典故。

回到這場戰爭中,當時其他三位將軍的戰績和衛青比起來簡直太遜色了。三個人當中,公孫賀的表現尚可,沒有任何戰利品,但也還不至於被匈奴人打敗,沒有太大損失。公孫敖率領的1萬騎兵損失了7000人,損失率高達70%。而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不僅被匈奴人打敗了,連自己都被匈奴人活捉,最後幸虧靠著身手矯健,得以逃回。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整體盤點一下,漢朝應該是損失大於收穫,四支隊伍當中,只有衛青打了勝仗,公孫賀打平,公孫敖和李廣均被打敗,損失慘重。公孫敖跟李廣當然要受到軍法的處置,最後兩人都是花錢贖了自己的罪,免於一死,貶為庶人。而唯一打了勝仗的衛青無疑給漢武帝帶來了一絲安慰,本次作戰至少不是一敗塗地,全線潰退,所以漢武帝也是賞罰分明,賜給衛青關內侯的爵位。從此,一顆將星從漢武帝時代的歷史舞臺上冉冉升起了。

對於衛青為什麼能夠獲得成功,《資治通鑑》中專門有一段評論。首先,司馬光說衛青雖然出身比較低微,但是個人能力很強,“擅騎射,材力絕人”。騎馬、射弓,都是非常優秀的。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但是光靠個人能力強,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名非常好的將帥,他還有更加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待人接物這一方面,衛青能夠做到“遇士大夫以禮”。不仗著自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就非常蠻橫,而是對其他的士大夫們、跟他並肩作戰的這些人都非常恭敬,而且“與士卒有恩”,率領軍隊的時候,對將士們也是非常照顧的,所以所有人都願意為他出力,“眾樂為用,有將帥材”,這是司馬光對於衛青的評價。

對衛青這一番特點分析完之後,司馬光又加上一句話。他說“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衛青之前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更沒有率領過一支軍隊,漢武帝就是這麼大膽地把隊伍交給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漢武帝識人的能力也是相當了不起。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但是,與《資治通鑑》不同,閱讀《史記》中對衛青的描寫,我們可以發現司馬遷對衛青這個人似乎很有意見。司馬遷和衛青是屬於同時代的人,他應該見過衛青,甚至近距離觀察過衛青。漢武帝這個時代波瀾壯闊,作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可以說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可以講述的歷史故事很多,可以塑造的歷史人物形象也非常豐富,但是對於這個時代,司馬遷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在討論到衛青的時候,關於衛青為何這麼成功,司馬遷非常強調他和漢武帝之間的個人關係。我們知道,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漢武帝前期非常受寵幸的一位宮廷女性,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不僅把衛青定義為是一個有能力的外戚,還強調了衛青和漢武帝之間的微妙關係。

《史記》當中有一份傳記叫《佞幸列傳》,裡面主要描寫皇帝們所寵愛的那些男色,衛青以及他的外甥霍去病就在其中。《佞幸列傳》開篇就有這樣一句話: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司馬遷畫像

意思就是說,努力耕田可能不如趕上一年天氣好,辛勤做官可能不如獲得皇帝的寵幸。有很多事情超乎我們的想象,在中國古代,年輕漂亮的女子靠著自己的容顏獲得皇帝的垂青,因而獲得富貴乃至雞犬升天,這十分常見,大家也都可以理解。司馬遷說,在男性官員裡面,很多人得以出人頭地,靠的也是容貌以及他們和皇帝之間不可描述的關係。

就在《佞幸列傳》快結束的地方,司馬遷提到,“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衛青和霍去病是外戚,也獲得了漢武帝特殊的寵幸。當然司馬遷也不否認,這兩個人“頗用材能自進”,與其他男寵不一樣,二人都十分有才華,能夠建功立業。但是不管怎麼說,衛青和霍去病的名字居然出現在了《佞幸列傳》當中,還是讓人們感到十分奇怪。

由於這個原因,很多人對衛青、霍去病和漢武帝之間的關係做出種種猜測。當然,這些猜測未必就是真的,但通過這樣的描寫,我們能夠感覺到在司馬遷眼中,無論衛青還是霍去病,他們都不是純粹的英雄形象。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霍去病雕像

司馬遷通過自己的觀察,看到了衛青、霍去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甚至是帶有某種負面性的一面。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和衛青、漢武帝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司馬遷,用豐富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留下了更為細緻的歷史觀察,也給我們展現了更為立體全面的漢武帝、衛青等人的形象。

但是,關於這方面的負面信息,《資治通鑑》幾乎全部刪掉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雖然也寫了“大將軍(衛青)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承認了衛青非常善於處理和漢武帝之間的關係,但是這個話題到此為止,沒有為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進一步挖掘。


衛青究竟靠什麼一舉成名:《史記》與《資治通鑑》的不同表述

司馬光畫像

也就是說,通過時間的洗練,在《資治通鑑》當中沉澱下來的衛青形象,更加突出了個人的歷史貢獻。衛青為什麼能夠建功立業?作為一名將帥,他比別人優秀的地方在哪裡?這是《資治通鑑》更為關注的方面。

所以,我們讀歷史著作,並不是說一份歷史記載離當事人或者這個事件發生的現場更近,它就更有價值、更加可靠。歷史學家和歷史人物之間距離近,有距離近的優勢,司馬遷的筆觸更加豐富、多面。同樣,距離遠也有距離遠的好處,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更能夠把最重要的東西凸顯出來。我想,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待不同的歷史著作,才是一種比較客觀的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