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會同意魏武帝這個諡號嗎?

公元220年,漢丞相,魏王曹操逝世,享年66歲。史書記載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本人肯定不會同意這樣的尊號,他曾說過死後的墓碑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操之墓,就算一個完美的人生了。

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靈帝桓帝昏庸無能,太監與外戚爭權,地方軍閥割據,還有太平道張角起義,天下民不聊生。曹操雖然並不奉行儒家思想,但是確是踐行儒家作為,面對天下動盪,漢室江山即將傾覆的危險,曹操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想要重塑大漢江山,還換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曹操會同意魏武帝這個諡號嗎?

曹操影視形象

曹操短歌行其實有二首,人們耳熟能詳的當屬“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是表達曹操的政治抱負的是第二首,其中的詩句“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隆”,確的表明了曹操的立場和志向,他想做文王,想做大漢忠臣。他一家的榮華都是大漢王朝給予的,曹操的祖父曾人中長侍大長秋,父親雖然是太監養子,也做到太尉,位列三公,曹操一入官場就做到洛陽北部尉,在隨後的幾任也是很有作為,但是一地的平安無法改變整個天下的現狀,所以曹操要換一條路來拯救天下。

曹操看似和天下其他軍閥一樣爭權奪利,其實他心中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他想改變從東漢立國就存在的地方豪強與中央對抗的問題。所以曹操發佈唯才三令,想用寒門士子來替換地方豪強世家子弟,讓朝廷的政策紅利可以向平民百姓傾斜,所以他滅袁術,打袁紹,就是打擊以四世三公袁家為首的豪強世家,殺楊修只算震懾的小手段了。曹操殺向荊州是要剷除以劉表為代表的宗室力量,並想乘勝追擊,一舉蕩平門閥豪強眾多的東吳,可惜功敗垂成。當所有人還在爭奪地盤,人口等蠅頭小利時,曹操已經放眼天下,北征烏桓鮮卑,降伏匈奴,西滅馬超韓遂,震懾羌狄,讓我大漢民族無外族危險。

曹操還有未完成的事業,還沒有扭轉東漢以來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弊病,但是天不假年,隨著曹操的逝去,歷史還是以強大的慣性走了下去,世家大族繼續發展壯大,終於發展出九品中正制這個怪胎,也間接造成了300年的大分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