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去世,汉代从此进入由皇太后吕雉掌权的时代

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前后大约是8年的时间。在《资治通鉴》第13卷中,开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汉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为高皇后元年。

按照惯例,历史纪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数为标准的,而这个时候因为是由皇太后掌权,所以就被称为叫高皇后元年,这个高皇后就是吕雉,也就是说,虽然吕雉没有称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样的待遇。

著名的“诸吕之乱”是怎么样的?

《资治通鉴》讲述吕雉全面掌权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第一个故事就颇为耐人寻味。吕雉想立吕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员为诸侯王,就去咨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见。第一位就问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当时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吕雉问:"我要封我们吕家的人做诸侯王,怎么样?"

王陵回答说,"高祖刘邦在世的时候,曾经跟我们杀白马歃血为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因为他在世的时候,异姓诸侯王多次叛乱,所以觉得异姓诸侯王总是一个病根子。既然有了这个规定,太后现在要封吕家的人为王,这不符合规矩。"

听完这番话以后,吕雉非常不高兴,接着她又去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这两个人就跟吕雉说,"高祖皇帝刘邦定天下的时候,他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是你掌权,你就是当年刘邦的那个位置,所以现在你学刘邦,封你家族吕姓的人为王,有何不可呢?"吕雉听后大喜。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影视剧中的周勃

但是这一番谈话结束以后,私下里王陵就痛斥陈平和周勃两个人,"当初和高祖皇帝歃血为盟的时候,你们不在场吗?你们难道不知道有这个规矩吗?现在你们奉承吕后,等你们死后,有何颜面见高祖皇帝于地下?"

面对这样一番责难,陈平和周勃说,"当面抗争,我们不如你这个人有骨气,但是你看着吧,以后安定刘氏天下,还得靠我们。"原来,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陈平和周勃知道,现在吕后掌权,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办法随机应变才行。果然,王陵因为这次反对,马上就被吕后夺权,被罢免了右丞相的职位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陈平画像

吕雉掌权以后,对于刘氏宗亲,可以说是既团结又打击。所谓团结,就是吕雉总想着把吕家的女儿嫁给刘氏子弟,企图刘吕两家世代通婚,这样就跟刘家绑在一起,控制权力也就名正言顺了。

但另一方面,对刘氏宗亲的一些核心人物,吕雉又是不择手段的打击,刘邦一共8个儿子,其中为吕雉所生的只有一个,就是已经去世的汉惠帝刘盈,其他7个儿子当中,有5个遭受了吕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吕雉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不断的提拔吕氏家族的成员,在吕氏家族成员当中,她挑选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孙,前前后后一共封了三个王(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公元前180年秋,吕雉病重,她就让两个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率领北军和南军,后来的学者认为,这是当时中央禁军当中两支最重要的力量。吕雉还告诉二人,"现在形势很紧张,吕氏家族的人封王,大臣们肯定愤愤不平。等我死后,恐怕他们会发动政变,你们一定要牢牢掌握军队,保卫住皇宫,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说完不久,吕雉就去世了。

果然如吕雉所料,她死以后,矛盾就爆发出来。关于吕氏家族重要成员在吕雉去世以后的反应,《资治通鉴》里面是这么写的,"诸吕欲为乱,畏大臣绛、灌等,未敢发。"也就是说,吕氏家族想作乱,但是因为害怕功臣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绛"指绛侯周勃,"灌"指灌婴,均为刘邦手下的老资格将领),不敢有所动作。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灌婴雕塑

吕氏这一边没什么动作,而恰恰是功臣这一边很积极,陈平和周勃两人设法剥夺了吕禄的军权。后来,经过一番搏斗,在功臣和刘氏子孙的通力合作下,吕氏家族中重要的军事将领均被铲除,吕禄、吕产被杀。

政变成功以后,刘氏子孙和功臣们联手派人去逮捕吕氏家族的其他成员。《资治通鉴》中记载 "遂遣人分部,悉捕诛吕男女。"凡是是吕氏家族,不论男女全部得诛。而后"无少长皆斩之",不管老少全部杀掉。接下来还没完,"使人诛燕王呂通",呂通是吕氏家族当中第三个王,也被杀掉。最后废鲁张偃,也就是吕雉的外孙,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

表面上看,这个事件是由吕雉专权,吕氏集团的势力膨胀而引起的,作为要坚守刘邦所定的"非刘氏不王"这个规矩的功臣们,好像是站在正义的这一面,而吕氏家族则站在非正义的一面。但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没有绝对正义的一方

以《资治通鉴》为例,在讲述这个事件的过程当中,其中有两个地方提到吕氏的这些重要成员们想发动叛乱。

第一,"诸吕欲为乱,畏大臣绛、灌等,未敢发。"意思就是说他们想作乱,但是害怕功臣们,却没有实际行动。第二,"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这里特别提到吕产这个人物,也是欲为乱,没有作乱的实际行动,是别人对他的判断。

我们从此可以看出,事实上很难找到吕氏家族有什么主动发动变乱的具体行为。可为什么即便他们什么都没做,依然会导致功臣们对他们的反感,并且起来把吕氏家族的势力推翻?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资治通鉴》当中接下来有这么一句话,"赵王禄、梁王产各将兵居南北军",这讲的是当时的具体形势,禁军当中的南军和北军,都被吕氏家族所操纵,所以"列侯群臣莫自坚其命,"功臣们心里十分不安,没有安全感。

由于吕雉在世的时候非常贪婪,不停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功臣们有一种受侵害的感觉。现在吕雉死了以后,权力还是掌握在吕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手里,他们不知道吕氏家族接下去会怎么做,于是主观地认为吕氏家族会继续膨胀势力,并且对自己造成不利。再加上这个时候军权也的确掌握在吕氏家族的手里,功臣当中的周勃作为太尉,本来是要掌握军队的,可吕雉在生前把他的兵权交给了自己的侄子,周勃以及陈平等人对此就非常焦虑。

这个时候他们一商量,想起一个人——郦商,郦商当年是和他们一起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之一。这个时候郦商已经年纪很大,并且病重。郦商有个儿子,叫郦寄,和吕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于是周勃和陈平就设计劫持了郦商,然后跟郦寄说,"你父亲现在在我们手里,如果要保他无事的话,你就帮我们办一件事情,帮我们把兵权从吕禄手上骗过来。"

郦寄为了自己的父亲,就去找吕禄,《资治通鉴》里面说"绐说吕禄",绐,就是欺诈的意思,郦寄仗着吕禄对他的信任,就欺骗吕禄说,"高皇帝刘邦和吕太后一起平定天下,所以刘氏的兄弟子孙被封为王的一共九个,吕氏被封为王的一共三个,这都是大臣们已经认可的事情,事情到这里,应该结束了。现在太后去世,皇帝年纪还小,你配着王印,掌握着军队,留在长安,很容易让功臣诸侯们心理恐惧。功臣们觉得你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军权操纵小皇帝,进而打击他们,为了避免遭受这些猜忌,回到封地去好好过你王爷的日子不是很好吗?你就把兵权交出来给太尉周勃,毕竟这本就是归他管的。这样的话,吕氏家族和这些功臣们就可以和平相处了。否则可能对谁都不好。"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郦寄

吕禄觉得有道理,但是他不敢擅做主张,所以就去找了吕氏家族当中的一些老资格的前辈,跟他们商量。吕氏家族的老人们分成两组不同意见,有些人认为这样做蛮好的。有些人则认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想和他们和平相处,他们想和我们和平相处吗?吕禄听后犹豫未绝。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在事变过程当中,吕氏家族的成员并没有实际行动,对比之下,功臣们倒是有很积极的主动出击。周勃和陈平先把自己的老战友郦商给挟持了,然后逼迫郦寄,利用朋友关系去诓骗吕禄。

第二,吕氏家族当中的老人们为什么产生不同意见?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篡夺政权的想法。假设如果吕氏家族一开始就有共谋,想篡夺政权,消灭这些功臣们,那么吕禄不可能会有放弃兵权的想法,这些老人们也不会产生分歧。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有一个官员从齐国回到长安,就去找了相国吕产,也就是吕氏家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这个官员就跟他说,"我从东边来,齐国为了反对你们吕氏家族,已经起兵了。"

讲这个话的时候,恰好平阳侯曹窋在吕产府上办事(曹窋是刘邦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曹参的儿子),结果曹窋听到了"齐国起兵"的消息,就马不停蹄地跑去找陈平、周勃,跟他们说吕产可能要有所行动了。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曹窋对吕产有非常强的戒备心理,一有风吹草动,他马上找陈平、周勃通风报信。而吕产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却根本不回避曹窋,所以曹窋才能够听到。如果说吕产有篡权的野心,这种谈话场合怎么可能让曹窋轻易听到呢?这又是功臣们有心,吕氏无心的一个例证。

曹窋通风报信以后,更加强了陈平、周勃这些功臣们的紧张感。于是周勃就想要尽快的掌握军队,想把北军夺过来。之前郦寄游说吕禄,略见成效,周勃便想抓紧时间进入北军,但他到了北军的驻地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军营,这时候又出现一个人——襄平侯纪通,此人是当年为了救刘邦而被烧死的纪信的儿子。

纪通当时官任上符节,符和节是代表皇帝权威的器物,尤其是节,使者拿着它就代表自己是奉皇命来的,纪通就利用自己的职权之便,拿了一个节出来谎称这是小皇帝的命令,把周勃接到北军里面去了。这个时候郦寄又出场了,赶紧加强对吕禄的游说,"周勃都已经到北军了,而且是纪通拿着节把周勃接进去的,说明这是皇帝的意思,现在无论是功臣还是皇帝都希望你离开,我觉得你还是赶紧离开,如果不抓紧离开的话,恐怕大难临头了。"

吕禄一直都非常相信郦寄,把他作为最知心的朋友,他觉得郦寄都已经这么说了,那是不会骗我的。所以就乖乖交出了军权,表示自己没有其他心思,随后就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于是,周勃一靠郦寄哄骗,二靠纪通假传皇帝的命令,把北军的军权拿到手里了。

接下来,周勃跑进去跟将士们高喊了这样一句话,"为刘氏者左袒,为吕氏者右袒"。所谓的右袒就是把右袖子脱下来,左袒就是把左袖子脱下来,把左肩露出来。

按照礼法,中国古人在进行一些礼仪活动时,如果有必要,会把左边的袖子脱下来,露出左臂和左肩膀。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罪, 要请罪待刑的时候,就把右边的这个袖子给脱下来,把右臂膀和右肩给露出来。

所以周勃为什么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因为右袒是坏事情,有罪的人才右袒,有好事都是左袒,而谁又想无缘无故请罪呢?于是大家都选择了左袒,我们可以看到周勃的话是非常有技巧性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在这一系列故事当中,功臣这一边出现了几个重要人物,周勃、陈平、郦寄、曹窋、纪通,他们全部来自于协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也就是这些功臣们织就了一张又广又密的网,把吕氏集团包围住,有负责谋划的,有负责率兵的,有负责骗人的,有负责通风报信的,各有各的分工,从此我们更加能够看出,其实这一次政治事变,功臣们更具有挑起事端的主动性。

手把手教你读懂《资治通鉴》:谁是造成“诸吕之乱”的真凶?

《汉书》

对于这个事件,东汉的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有一个评论,"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也就是说,一直到孝文帝的时代,天下还有很多人认为郦寄不厚道,出卖自己的朋友,最后把吕禄给害死了。这种看法在很多人当中是一种共识,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如果吕氏家族要作乱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天下人会去这样指责郦寄吗?不会,他们非但不会,甚至可能还会去夸赞郦寄保住了江山社稷。所以这样的一种舆论背后,体现的是很多人对于吕氏家族的同情,因为孝文帝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亲眼目睹了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他们对此事知根知底,知道它的本质。

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平定诸吕"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剥去很多宣传的外衣,这应该就是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很难分的清楚谁更正义,谁比较恶劣。当然,把这个过程重新解析了以后,我们也并不是说要为吕氏家族彻底翻案,实际上,平定诸吕这个事件具有两面性。一,它是由吕雉的贪婪所引起的;二,功臣们为了证明自己行动的合法性,也的确给吕禄、吕产这些人栽了很多赃,这才是历史真相的全部。

那么这个故事能够留给我们什么经验教训?

首先,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当中,我们都不能学吕雉这样的一种吃独食的态度,不要贪得无厌,凡事都要有边界,要适可而止。

第二,站在读者的立场来说,对于这个故事的重新梳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被文字表面的意向牵着鼻子走。我们看这个文字表面,始终是在告诉我们,好像是吕氏家族首先要作乱,但是经过一番分析,其实不见得是这么简单。虽然功臣们有维护自己利益的合理诉求,但是不能掩盖事实上是功臣们主动挑起了消灭吕氏的事端,而我们要注意到这些,要善于在细节当中去把握历史的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