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我一直覺得山靈這樣聲學積澱良久、在臺式系統中創造出不少經典型號的老牌國產品牌一直圍著1-3K檔的價位去做播放器,實在是有些浪費天賦,所以M6 Pro的誕生讓我非常期待,並且沒有一步到位跳到萬元級去收割,還算是踏實的行為。M6 Pro作為目前山靈正兒八經的當家旗艦來說,它可以說被寄予了多方位的厚望。


關於開箱的部分原本還是有一定篇幅的,但是全文結束後發現內容有些過多,就基本上刪減掉了,大家主要看看圖片就好。和M6的主要差別是在背部材質和頂端的機身稜角,其他方面大差不差。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在專業播放器上搭載安卓系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大幅度增加機器的可定製性和擴展性,在上層UI構建上擁有更充足的自由度、更好的表現能力;配合網絡連接的能力,可以打通以往播放器的一個重要缺憾——雲音樂能力。但從刀刃的另一邊來看,Android對音頻子系統設計上的“不講究”會很明顯地降低音質,從而造不出對聲音“不將就”的機器。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Android系統下,對音頻回放質量的傷害主要體現在:

  1. 在大部分的參考設計平臺(QRD or MTK)上,Google和硬件廠家簡單粗暴的SRC方案雖然能兼容不同採樣率音頻的混合輸出,但是對音頻質量很不利。更過分的是USB外接聲卡也有這個問題。
  2. 由於糟糕的HAL代碼適配質量,大部分Android設備都有著非常高的音頻延遲。

或許我們不用在意音頻延遲,畢竟你不是拿專業播放器來打音遊看視頻,但是SRC的問題仍然很令人頭疼,不同採樣率的數字音頻在非整數倍的採樣率轉換後,會很明顯地劣化音質,造成輸出波形失真,引入額外的噪聲。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山靈RD專門開發了AGLO (Android Global Lossless Output)安卓全局無損音頻構架。老實說我對這些花裡胡哨的命名不感興趣,我只關心具體的實現。根據官方給出的介紹,大概是這麼做的:

  1. App的音頻數字流輸出時是獨佔的,不存在和其他音頻混音輸出的情況,換言之同一時刻只有一個App能獨佔音頻輸出,不考慮混音,在HAL層面不轉換任何採樣率,不會發生SRC。
  2. 不使用高通QRD平臺提供的弱雞音頻子系統,自己定製了FPGA主控來單獨處理音頻信號,配合雙晶振產生的高精度時鐘信號,將音頻流傳輸給後面的兩顆AK4497EQ DAC,至此開始後面的音頻輸出流程。


簡單來說,由於沒有做任何採樣率轉換,所以沒有SRC裂化音質的問題;沒有混合輸出,減少了處理過程,也解決了延遲的問題。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AKM家的AK4497EQ這一曾經的旗艦級DAC我之前在別的文章裡很詳細地分析過,這裡就不展開來吹這玩意了,直接講一講M6 Pro本身。


M6 Pro是支持平衡+單端輸出的,並同時提供了3.5mm+2.5mm+4.4mm,全平衡輸出模式自然綁定了兩顆DAC,這倒是沒啥驚喜,因為大家基本都這麼做。但M6 Pro玩的比較花的是在單端的工作模式下,允許使用單顆或者兩顆DAC工作;由於單端的極限上限要比平衡低,兩顆DAC帶來的收益不大;在低電量的情況下,用單顆DAC苟一苟還是挺有用的,我倒是很好奇為啥其他廠家不這麼做?其實還挺有意思的。而在實際切換工作模式後的聽感方面,雙DAC模式下的聲音密度有明顯增強,動態也兩端延展也略顯飽滿一些,在音色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這次M6 Pro的模擬部分設計的比較暴力,OP+BUF的AMP架構很常見了,它還搭載了OPA 1662來做低通濾波,ADA4610-2(OP)+BUF634*2(BUF);配合兩片AK4497EQ DAC,M6 Pro有很不錯的聲學素質,從官方標稱的數據來看,確實有著非常漂亮的指標表現。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M6 Pro的操作部分爭議會比較大一些,廠家雖然叫苦,說什麼最近黑他們的人有點猖狂,但根據我在各個燒友群的潛伏來看,確實有不少來自山靈真愛粉的吐槽,主要圍繞系統BUG和擴展功能相關固件的遲遲不更新,這些來自用戶的聲音確實值得反思。至於其他的,廠家也沒必要多想,反正這年頭品牌遭受攻擊太普遍了,更多的還是需要傾聽用戶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東西做好了,黑點自然不攻自破。


操控的體驗細節我就不多講了,安卓系統也是一個大差不離的東西,其實只從流暢度的層面講,我覺得仍然不如飛、海兩家好用,尤其是看起來似乎操作的效率差不多,但是一些細節的體驗就是沒能讓你感覺到很順暢,屏幕的觸感反饋靈敏度感覺偏低一些,以至於用起來不是那麼“跟手”。最新的固件加入了純淨模式,也是和飛傲一樣單獨把音樂播放器界面調了出來,雖然最新版的固件在穩定性方面加強了很多,但如果你仍然擔心繫統BUG的話,這個模式應該可以解決煩惱。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山靈的產品雖然調音風格有些時候並不是大眾化的取向,但是音質音質,“質”方面其實一直倒是沒有什麼爭議,之前被我勸退過的ME700也好,還是走味道路線的M6也好,拋去口味問題的話,其聲音底子都是強大且有潛力的,M6 Pro這裡不知是不是因為加了個Pro的緣故,在味道方面開始變得收斂,是一種更加強調中正、均衡、高度耳塞適配性的走向。這種類型的播放器其實真的要寫起來的話沒有長篇大論的必要,把大致的素質水平和風格取向和大家分享一下就行,以及簡單講講我手中幾款主流熱門耳塞的搭配情況,內容會比較淺顯和直觀。


首先請出我的“尺子”RS10來,用單端去驅動,往嚴格點說的話,哪怕是在雙DAC模式下也沒有把RS10推開,低頻和整體的動態都還差一口氣,但是聲場和結像做的很不錯,位置靠前、層次感好。這個價位的東西推不開RS10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要比的就是同樣推不開、誰的聲音更完整,縱使確實推不開這種潛力很大的塞子,但雙DAC模式下的M6 Pro已經是非常能打的存在了,因為現在仍有不少品牌在幹著買平衡送單端的事兒,雖然這可能和大趨勢相符,但我依然會選擇尊重並更加喜愛同樣重視單端口的播放器品牌。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平衡口不論是聲音的勁兒還是聽感的飽滿度方面都沒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很意外地把我的隨身主力NG EURUS給差不多推開了,這個塞子推的好不好絕大部分時候是一耳朵的區別,因為厚聲+大聲場的組合,導致很多小推力播放器在伺候它的時候聽起來又悶又擠,M6 Pro在高頻的量感和控制力方面完全把EURUS給吃的死死的,橫向也拉的足夠開,大動態和細微細節都能夠做的絲絲入扣,同時基本沒有引入可聞的音染;人聲的適應面也很廣,不會給塞子本身注入“味精”或者把原本的味道變得寡淡。此時的M6 Pro也只是暴露了它最後的一個缺點——類似RS10也好、EURUS也好,應對比較吃推力的旗艦耳塞型號時,聲場的縱深不夠,聽感顯得稍顯平面了一些,和旗艦級播放器還是有明顯差距。


雖然和M6的定位完全不是一個級別,但是很多人還是想對比一下他們聲音的區別,其實內容非常好總結,M6 Pro雖然乍一聽比M6要偏素,韻味減輕了不少,但是實際上聲音線條的厚度和凝實度都比M6高很多,從M6 Pro切換到M6以後聲音會明顯變得疲軟、缺乏力度,不論是高低頻的張力還是中頻的密度與層次都差距極為明顯,鑑於這次他們官方想傳達的是在保證聽感的基礎上大幅度提升素質表現,我覺得是完全做到了。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M6 Pro我起初先沒在意素質表現,拿了很多風格迥異的塞子去試它的音色風格,但不論是小神圈、DK2001這種典型流行味兒的,還是S8、Flamenco這種大氣雜食向的,基本上都不會被M6 Pro的驅動所改變其原本的音色,而且三檔增益和極其乾淨的背景,加上單雙DAC切換所能帶來的一點點厚薄變化,M6 Pro的耳塞適配性在這個價位做到了相當的高度。


山靈M6 Pro開箱淺評:可能是中端價位的“尺子”?

不嚴謹地說,其實M6pro有點接近於4-5K價位的一把“中端尺子”,雖然和大家公認的標杆金菊花、LP6TI這種播放器在素質上沒辦法比,但勝在其平衡口強大的推力、單端/平衡接近的音色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耳塞適配性,不拿來推大耳的話基本上對任何“燒齡階層”的用戶來說都已經相當夠用了,加上山靈這回確實是下決心洗心革面,在系統和操控層面更加全面地進行了優化。當然了,如果你手頭的M6 Pro還有什麼莫名其妙的小BUG,歡迎留言開罵,我幫你們艾特@官博 出來受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