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流派之傷寒學派重要醫家張仲景

傷寒學派重要醫家首推張仲景,他是傷寒學派的開山鼻祖。張仲景(約公元150年~154年至公元215年~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南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曾任長沙太守,東漢末年著名醫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與神醫華佗、董奉同時代人。

仲師生活在東漢末年,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戰火延綿,黎明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瘟疫大流行,成千上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真是生靈塗炭,屍橫遍野,慘不忍睹。仲師家族200多人,在不到10年時間裡,2/3死於傷寒。於是仲師發奮研究醫學,辭官治病救人。仲師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黃帝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鑑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撰成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偉大醫學實踐之大成, 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巨大的古典藝術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仲師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狀況,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舊病 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這是典型的個體化診療方案,領先西醫標準化診療1000多年。

他創造性的把外感熱病的所有症狀歸納為六個症候群和八個辯證綱領,以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以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由於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症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各科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準則。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仲師是全科中醫師。

對於治則和方藥《傷寒雜病論》作出重要貢獻。仲師在書中提出的治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具體方法有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並在此基礎上創制一系列療效卓著的方劑。據統計,《傷寒論》載方113首 《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複的方劑,實有269個方劑。仲師創制的方劑,雖然過去1800多年,許多方劑,在現在仍有著著極佳的療效。例如治療乙型腦炎的白虎湯,治療肺炎的麻杏甘石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膽道蛔蟲症的烏梅丸,治療痢疾的白頭翁湯,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的茵陳蒿湯,治療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栝樓薤白白白酒湯等,直到現在仍是臨床常用良方。

劑型創新上,仲師創制的劑型多達十幾種。除了湯劑,還有丸劑、散劑,膏劑、酒劑、洗劑、浴劑、燻劑、灌鼻涕、灌腸劑、陰道栓劑、肛門栓劑等,並對各種劑型的炮製有詳細的記載,對湯劑的煎法、服法非常詳細,讓人一目瞭然。後世稱仲師的《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主,將書中的方劑稱為經方。

《傷寒雜病論》對外治法也有許多的闡述。對急救的方法收集了多達10種 ,包括卒死,溺水、自縊等。

《傷寒雜病論》流傳到海外也受到國外醫學界的推崇,成為研究漢醫的重要典籍。特別是在日本研究傷寒學醫家數以千計,湧現出丹波元簡、吉益東洞、大塚敬節 等知名醫家。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以來,整理、註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醫家多達數千。此外在朝鮮、韓國、越南、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它的影響和推動。而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否科學時,《傷寒雜病論》的經方已被日本在國際上搶先申請了專利。據報道,在海外中藥市場上,中國擁有的專利權僅為3‰,而日韓卻佔據了中藥專利的70%以上。截止2017年末,中國出口的中藥產品在中藥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僅為3%左右,出口額為30.12億美元,而日本卻佔有90%的中藥國際市場。吾輩作為炎黃子孫,中醫藥學的嫡系傳人,理當奮勇直追,迎頭趕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