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引言

竹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禾本植物之一,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底蕴最深厚的植物之一。竹能耐严寒,四季常青,并且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加勒比及拉美地区。《说文解字》中,“竹”的释义是:“竹,冬生草也。”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江北还是岭南,竹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在中国人眼中,“竹”不仅仅代表一种植物,还代表一种文明。唐代韦氏有文:

“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本文就与大家细说说这株让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醉的竹子究竟魅力何在,将竹与国人之间的感情娓娓道来。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一、竹替文士题诗画: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竹在古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古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又以“松、竹、柏”为“岁寒三友”,赞赏、倾慕之情溢于言表。“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时它是主角,是重点描摹的对象,因为它永远青翠、挺拔、临霜傲雪,常常被用来托物言志。

如《咏十里塘姜店水竹林》所说:“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客思方无那,诗愁得共论。问渠能饮否?把酒酹霜根。” 如李贺的“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满江红•咏竹》:“性孤高似柏,阿娇藏金屋。”“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但更多时候,它是作为一种配角出现的,因为竹能够轻易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这种静谧,有时代表淡泊。如:“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又如苏轼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竹子有时还能代表深邃: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上窗风动竹,月微明。”有时能代表忧伤:如“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有时甚至代表荒凉:“灶井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经过竹子点缀的词句,总能呈现出诗人所需的意境和情感。

同样,“墨竹”也是国画中的常见题材,我国史上有过很多专门以画竹见长的名画家。白居易的《画竹歌并序 》中有“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时无伦

。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胸有成竹”一词的来历,也是北宋名画家文与可痴迷与画竹。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二、竹为庙堂造乐音: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将乐器专门从“竹器”当中分出来说,一是因为乐器独有的文艺属性,二是因为“竹”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地位实在是太特殊了。

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大部分都是竹乐器,而几乎全部的管乐器,最初的材质都是竹。

《礼记·乐记》有云:“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在中国的乐器史上,竹就算占不到半壁江山、至少也能和金属、丝弦三足鼎立。并且,中国人使用金属制品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丝竹乐器才是中国最传统、种类最多的乐器。“不只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根不值钱的竹管子,最能吹出国人的乡愁。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三、竹与百姓供衣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是最能决定文化生活的。竹之所以能成为国人的精神文明标志之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千百年来,竹早已融入到我国人民的一饮一酌之中。

文人墨客们或许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怀,但对于为生计奔波劳碌的普通百姓来说,吃饱穿暖才是最大的幸福。《记岭南行》里说:“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君耶!”

竹皮为衣、竹瓦为屋的样子我们今天已经无从得见。但老叟的竹杖芒鞋、渔樵的斗笠蓑衣,乃至竹筏钓竿,竹席、竹篱,都还可以想见。更休说是山野美味的竹笋了,是春天破土而出的笋,成就了鱼香肉丝的美名。不仅如此,用竹叶蒸制出的竹沥(竹青)更是清肺止咳的一味良药。竹,从来都是农家重要的依仗。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四、竹给俗世留传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说起来,民间的传说故事从来是最能体现百姓对于一个事物的态度的。中国关于竹的传说不少,最能代表人们对于竹子的重视。

第一个是《红楼梦》中提到的湘妃竹的故事。相传舜帝有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女儿。她们虽然身份高贵,但十分贤德,体恤百姓。有一天,舜去湖南九嶷山上除九条恶龙,不幸罹难。娥皇女英在山上的竹林中看到丈夫的坟墓,哀痛不已,她们的血泪洒在了竹子上,成了竹上青红的斑痕。人们称这种斑竹为“湘妃竹”。

另一个是流传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竹王”的故事。这故事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据说在汉武帝的时代,今贵州一带有一个夜郎国,那里有一女子在水边洗衣服,忽然有三节大竹流到女子脚边,推也推不去,她听见竹节里有婴儿哭声,就拿回家破开,发现里面果然有一个男孩。竹王智慧勇敢,他曾经用剑打开岩石,找到泉水,被拥戴为夜郎古国的首领。后来,汉武帝命令大将唐蒙开辟西南边疆,杀了竹王。西南人民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竹王祠。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细说国人与竹的不解之缘

中国关于竹的故事,大都带有悲情色彩。但竹,通常都扮演着正面的、善意的角色。

结语

在中国,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才华,能给竹写出洋洋洒洒的赞颂之语。但中国人都爱竹。如果说国人对酒是亲近、是义气,国人对玉是爱慕、是赞赏,那么国人对竹则是由衷地感激。感激他千百年来,默默无闻,慷慨馈赠给炎黄子孙的一切。

参考文献

《礼记》

《记岭南行》

《说文解字》

《水经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