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引言

竹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禾本植物之一,也是我國曆史最悠久,分佈最廣泛,底蘊最深厚的植物之一。竹能耐嚴寒,四季常青,並且環境適應能力極強,廣泛生長於亞洲、非洲、加勒比及拉美地區。《說文解字》中,“竹”的釋義是:“竹,冬生草也。”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在中國,無論是長江還是黃河,江北還是嶺南,竹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在中國人眼中,“竹”不僅僅代表一種植物,還代表一種文明。唐代韋氏有文:

“竹,臨池,似玉。悒露靜,和煙綠。搶節寧改,貞心自束。渭曲偏種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驚龍化,美實當隨鳳熟。唯愁吹作別離聲,回首駕驂舞陣速。”

本文就與大家細說說這株讓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醉的竹子究竟魅力何在,將竹與國人之間的感情娓娓道來。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一、竹替文士題詩畫: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

竹在古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是毋庸質疑的。古人以“梅、蘭、竹、菊”為“四君子”,又以“松、竹、柏”為“歲寒三友”,讚賞、傾慕之情溢於言表。“竹”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時它是主角,是重點描摹的對象,因為它永遠青翠、挺拔、臨霜傲雪,常常被用來託物言志。

如《詠十里塘姜店水竹林》所說:“一見此君面。荒村不是村。斜陽與可筆,棲雀子猷魂。客思方無那,詩愁得共論。問渠能飲否?把酒酹霜根。” 如李賀的“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滿江紅•詠竹》:“性孤高似柏,阿嬌藏金屋。”“歷冰霜,不變好風姿,溫如玉。”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但更多時候,它是作為一種配角出現的,因為竹能夠輕易地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氛圍,這種靜謐,有時代表淡泊。如:“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又如蘇軾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者耳。”

竹子有時還能代表深邃:如“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上窗風動竹,月微明。”有時能代表憂傷:如“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一叢萱草,幾竿修竹,數葉芭蕉。”有時甚至代表荒涼:“灶井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經過竹子點綴的詞句,總能呈現出詩人所需的意境和情感。

同樣,“墨竹”也是國畫中的常見題材,我國史上有過很多專門以畫竹見長的名畫家。白居易的《畫竹歌並序 》中有“協律郎蕭悅善畫竹,舉時無倫

。蕭亦甚自秘重,有終歲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胸有成竹”一詞的來歷,也是北宋名畫家文與可痴迷與畫竹。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二、竹為廟堂造樂音: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將樂器專門從“竹器”當中分出來說,一是因為樂器獨有的文藝屬性,二是因為“竹”在中國古典音樂中的地位實在是太特殊了。

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大部分都是竹樂器,而幾乎全部的管樂器,最初的材質都是竹。

《禮記·樂記》有云:“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在中國的樂器史上,竹就算佔不到半壁江山、至少也能和金屬、絲絃三足鼎立。並且,中國人使用金屬製品的時間是比較晚的,絲竹樂器才是中國最傳統、種類最多的樂器。“不只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一根不值錢的竹管子,最能吹出國人的鄉愁。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三、竹與百姓供衣食: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是最能決定文化生活的。竹之所以能成為國人的精神文明標誌之一,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千百年來,竹早已融入到我國人民的一飲一酌之中。

文人墨客們或許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情懷,但對於為生計奔波勞碌的普通百姓來說,吃飽穿暖才是最大的幸福。《記嶺南行》裡說:“嶺南人,當有愧於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君耶!”

竹皮為衣、竹瓦為屋的樣子我們今天已經無從得見。但老叟的竹杖芒鞋、漁樵的斗笠蓑衣,乃至竹筏釣竿,竹蓆、竹籬,都還可以想見。更休說是山野美味的竹筍了,是春天破土而出的筍,成就了魚香肉絲的美名。不僅如此,用竹葉蒸製出的竹瀝(竹青)更是清肺止咳的一味良藥。竹,從來都是農家重要的依仗。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四、竹給俗世留傳說: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說起來,民間的傳說故事從來是最能體現百姓對於一個事物的態度的。中國關於竹的傳說不少,最能代表人們對於竹子的重視。

第一個是《紅樓夢》中提到的湘妃竹的故事。相傳舜帝有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女兒。她們雖然身份高貴,但十分賢德,體恤百姓。有一天,舜去湖南九嶷山上除九條惡龍,不幸罹難。娥皇女英在山上的竹林中看到丈夫的墳墓,哀痛不已,她們的血淚灑在了竹子上,成了竹上青紅的斑痕。人們稱這種斑竹為“湘妃竹”。

另一個是流傳在西南少數民族的“竹王”的故事。這故事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據說在漢武帝的時代,今貴州一帶有一個夜郎國,那裡有一女子在水邊洗衣服,忽然有三節大竹流到女子腳邊,推也推不去,她聽見竹節裡有嬰兒哭聲,就拿回家破開,發現裡面果然有一個男孩。竹王智慧勇敢,他曾經用劍打開岩石,找到泉水,被擁戴為夜郎古國的首領。後來,漢武帝命令大將唐蒙開闢西南邊疆,殺了竹王。西南人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竹王祠。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細說國人與竹的不解之緣

中國關於竹的故事,大都帶有悲情色彩。但竹,通常都扮演著正面的、善意的角色。

結語

在中國,或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才華,能給竹寫出洋洋灑灑的讚頌之語。但中國人都愛竹。如果說國人對酒是親近、是義氣,國人對玉是愛慕、是讚賞,那麼國人對竹則是由衷地感激。感激他千百年來,默默無聞,慷慨饋贈給炎黃子孫的一切。

參考文獻

《禮記》

《記嶺南行》

《說文解字》

《水經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