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30年,失業的美國中年男人(圖片來自網絡)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原為世界霸主的英國,戰爭中被打得千瘡百孔,元氣大傷。世界金融中心由倫敦轉到紐約。美元逐漸取代英鎊的霸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開始進入歷史上10年的黃金高速發展期。

直到1929年,美國大蕭條時代到來,經濟危機席捲全球,這直接改變了世界格局。

瘋狂的消費主義盛行:

1920年代,大獲全勝的美國開始迎接著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工商業等進入到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192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了42%。美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的50%;

美國女性開始取得投票權;

電力迅速普及,大大提升了工業生產和生活品質;

失業率長期保持低水準,2-3%,從未超過4%;

卓別林電影風靡全球,娛樂了上千萬觀眾;

查爾斯林德伯格從紐約飛到巴黎,駕駛單引擎飛機,實現了人類第一次橫跨大西洋;

爵士樂誕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爵士樂大師群星輩出;

從1926年到1929年,坐飛機的人數從6000人,增加到173000人;

黃金地段的房地產一年漲幅可以達到300%甚至更多;

在1923年至1929年間,道瓊斯指數上漲高達500%;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26年,美國舞會男女(圖片來自網絡)

李奧納多主演的《偉大的蓋茨比》,背景就是美國黃金時期的1922年。一個草根出身的男人,暴富之後,唯一的快感就是“燒錢”。直到近百年後的今天來看,場景依然是奢華而不可思議的:華美的服飾、昂貴的珠寶、豪華的別墅、喧囂的宴會,閃耀的跑車,瘋狂享樂、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看起來就是一首盛世狂歡巔峰的交響曲。這並不是藝術的誇張,而是當時現實的鏡像。

1920年代,是現代商業的轉折點。迄今商業和生活中,消費主義、女權主義、現代廣告和傳播等多種現代商業形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都來自這個時代。包括開放式的高檔百貨公司、商品郵購服務、連鎖商店、宣揚消費至上的廣告公司、厚厚的夾雜著大量廣告的時尚雜誌等等,都誕生在這個時代。知名的西爾斯(Sears)、雅芳(Avon)、A&P、梅西百貨(Macy's)等知名公司,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

從1910年代開始,美國廣告商和製造商發現,女性是家庭消費的核心,她們負責購買全家的食品、衣物、電器等生活物品。於是開始針對女性做重點宣傳,有人提出了“男人注重組織和效率,女人注重視覺和消費”的觀點。針對這些現象,商家絞盡腦汁,力爭各個階段的女性來消費。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女性開始在公司和機構擔任中層管理人員。女人發現自己不僅可以照顧家庭,更要追求自我享樂和價值。於是參加晚宴、餐廳約會、美容院、商場購物都成了女性們喜好的熱門活動。

有一家汽車製造商,開始生產多種顏色的汽車,在廣告詞裡,告訴女性每天開的汽車要和連衣裙搭配。女性抽菸也得到廣告商的鼓勵,這被看成女性權利的重要象徵。甚至有廣告號稱“吸菸可以減肥,幫助保持苗條身材。”

消費意識高漲,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及時行樂,享受當下,成了人生信條,尤其是年輕人。

飽暖思淫慾,這其實在哪個時代都一樣,上半身吃飽了,就開始琢磨下半身的事。隨著物質的發達,性愛成了年輕人最熱衷的事情。在這個大背景下,乳膠避孕套誕生了。生產成本更低,用戶體驗舒適感更強。男人更舒服,女人更安全。於是,在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推動下,私密或公開的性愛活動開始爆發。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20年代的美國少女(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紐約等大都市的年輕男女,喜歡開各種派對,其中有一種是舞會上,“撫摸派對”,參加的男女相互撫摸,然後不能自已,後續的場景各位看官自己腦補。當時的憲法第18修正案宣佈全國範圍內禁酒,因為飲酒引發很多道德問題。但是享樂的人們,並不會真的遵從這條法令。在聚會上,女生脫下高跟鞋,倒滿酒餵給男生喝,成了常見的場景。美國的酒類消費年增長超過50%。各種奢華的會所,提供各種聳人聽聞的服務。

1922年,一位紐約母親向《紐約時報》抱怨:“我們現在必須保護男孩子,以免他們受到年輕女孩的侵害。”1927年,一群婦女開始競選運動,口號就是要結束這種性愛派對。甚至直到30年後的1950年代,《生活》雜誌在回顧這些行為還說“ (這些派對)眾所周知,但令人震驚”,1950年的《金西報告》顯示:繁榮的1920年代,和1900年相比,少女婚前性行為增加了驚人的350%。

瘋狂的房價與股市

有房有車,成了選擇異性的重要標準,哪怕不是結婚對象。如果一個男生沒有這些,就成了失敗者的代名詞。於是,不管是工薪階層,還是中產階級,哪怕是剛剛步出校門,或者剛從鄉下來到紐約的鄉下人,他們的夢想就是要有自己的房子和車子。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20年美國郊區房地產廣告(圖片來自網絡)

1920年代,美國人買第一套房子時,需要交房屋全款的33%的首付。如果買家沒有足夠的首付甚至一文不名,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可以提供首付的貸款,也就是說,一個美國人,可以一無所有,所有一切都靠貸款,就可以買下一套房子。靠著借貸買房,於是變得非常普遍。

1898年,在美國平均每18000人有一輛汽車。15年後的1913年,每8人就有一輛汽車。也就是在這一年,亨利·福特引入了一條流水裝配線,推出T型車。1927年,已經賣出了2600萬輛汽車。這一年美國人口才1.17億。

共和黨人柯立芝憑藉“秩序與繁榮”的競選口號當選總統併成功連任,“美國人的頭等大事就是做生意”,鼓勵民眾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投資。隨著房市股市的上漲,炒房和炒股成了人們生活的重心。房子不再是居住的工具,而是金融投機產品。在美國佛羅里達,當時不到8萬人,有 2.5 萬是房地產中介。黃金地段的房地產一年漲幅可以達到300-500%。到最瘋狂的1926年,邁阿密的黃金地段的房子一天被買賣多達10次。由於汽車普及,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在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修建房屋,賣給城市中產家庭度假,或者低收入人群作為首套房。在1922年至1929年的七年中,美國每年建造新房超過88萬套。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20年代,美國繁華的街道(圖片來自網絡)

炒股成了主流生活,從JP摩根這樣的商業巨頭,到利弗莫爾這樣的投資者人,再到中產階級,家庭主婦,甚至連司機和廚師,都衝向了股市。人們抵押了自己的房屋,投入股市,但是房子其實是貸款買入的。甚至首付都是借的。槓桿變得無處不在。最瘋狂的時候,股市配資的槓桿高達10倍。高峰時期參與配資的股民超過 450 萬人,資金超過 85 億美元。相當於股市市值的60%以上,這比美國當時流通貨幣總額還要多。不管是媒體,還是周圍的朋友,都在談論股票,鼓勵投資,大家閒談之中,流傳著各種真真假假的炒股一夜暴富的神話。

借錢買房買車甚至炒股和投資,成了慣例。但即使你不炒房炒股,你想給女生送禮物,但沒有錢,各種金融機構幫你借錢,不管你有沒有償還能力。家電、衣服、聖誕節情人節禮物等都可以分期。沒有什麼是分期不能解決的。當時個人債務超過 1000 億美元。而在崩潰前的1929年,一個美國農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273美元。

在1923年至1929年間,由於交投異常活躍的關係,美國道瓊斯指數上漲高達500%,並於1929年9月3日升至最高峰的381.17點。

整個美國陷入到了一種非理性繁榮。

大蕭條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

可惜的是,股市和房市並不能像人們的慾望那樣,一直漲下去。格林斯潘說:“ 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由於美國國內過度金融化,國際貿易的長時間順差,黃金大量彙集在美國,流動性接近枯竭。危機開始爆發。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國股市的突然崩盤。股價下跌了11%。華爾街大銀行家開始救市,收盤跌幅僅為2%。接下來3天,股票還上漲了1%。

10月28日, 黑色星期一,股票再次暴跌13%;

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再次暴跌12%,交易量達到創紀錄的1600萬股。包括摩根在內的大銀行家再次干預,但是恐慌情緒已經開始像洪水一樣奔流;

一直到1932年7月8日終於見底,最低報41.22點,整個股市由1929年的最高點計,一共蒸發掉89%。這跌到了20世紀紀錄上的最低點。

一直到20多年後的1954年11月23日,道指才重上1929年前的水平。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29年10月,破產的股民站在交易所外(圖片來自網絡)

美國著名的投資大師利弗莫爾就是在這次股災中,做空美國股市,一舉成名。賺了1億美金。當年美國一個收入不錯的工人一年收入才1000多美金。

根據Scherbina和Nicholas的大蕭條論文“大蕭條時期的房地產價格”, 1920年購買的房產到1939年底,暴跌51%(按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價格),直到21年後的1960年價格才恢復正常。1932年,有27萬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1933年,每天有1000筆貸款被取消。美國所有房屋抵押貸款中有50%違約。大蕭條發生後,個人房主向銀行提出了41000筆緊急貸款申請,只有3個被批准。土地價格下降,到1933年,僅僅是芝加哥的土地價格,就暴跌70%。非核心城市下降幅度更大。在1929年至1933年之間,住宅物業的建設量下降了95%。

1929年後,整個房地產行業徹底崩潰,直到1950年才再次恢復到1926年的水平。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30年4月,7000名美國失業者,等待25個工作機會(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金融業崩盤,消費力下降,各種工廠開始減產,縮減生產規模,解僱工人,導致失業率飆升。累計破產企業超過 10 萬多家,倒閉銀行 11000 餘家。城市居民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只能用木板、舊鐵皮、麻袋、紙板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因為沒錢買汽油,汽車改為用牛拉動,大量之前富有的商人和銀行家,因為破產,只能在街頭推著小車賣蘋果。

1928年,失業率僅為3.2%;

1930年,失業率增長了200%,達到8.7%;

1931年,失業率增長到15.9%;

1932年,失業率猛增到23.6%;

1933年,失業率為24.9%。

1933年,超過1500萬人失業。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失業率。

禍不單行,在1930年中,一場兇狠的乾旱席捲了美國中部的農業心臟地帶。棉鈴象鼻蟲的蔓延,棉花減產。多重打擊下,農民陷入債務深淵。連吃飽肚子都很難。農民湧入城市,但也找不到工作,於是貧民窟開始形成,造成嚴重的治安事件。

1932年,美國發生震驚全國的退伍軍人流血事件。一戰中,美國政府承諾,退伍的士兵在1945可以領到一筆不菲的補貼。但到了1932年,一萬多名飢餓的士兵和家人要求政府馬上發放補貼,遭到拒絕。警察在驅散人群時,開槍打死兩名退伍士兵,引發騷亂。軍方開始調集坦克平息騷亂,指揮戰鬥的,是後來知名的巴頓。事件造成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總統胡佛因此被詬病,失去連任機會。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1932年,美國自殺率達到高峰期(圖片來自美國國家圖書館)

失業加上投資失利導致的破產,使1929-1933年,美國年自殺率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從1928年的每10萬人的18.0,上升到1932年每10萬人的22.1,這是美國曆史記錄的最高值。其中大多數是男人。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教授史蒂夫·斯塔克(Steve Stack)表示,在現代,失業率每增加1%,自殺人數通常就會增加大約1%。1929年-1933年,美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700多萬,大多數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

在當時,美國甚至出現了一些自殺的黑色笑話:在客人入住酒店時,服務員會問他們,是要一個可以睡覺的房間?還是一個方便跳樓的房間?

作為經濟第一強國,美國的大蕭條導致的經濟危機,迅速席捲全球。全球除日本外,全球所有金融市場的股票在1929年10月24日開始暴跌。德國作為一戰敗國,千瘡百孔,又要償還戰爭賠款,又要恢復經濟,只要向全球老大的美國借錢。但大蕭條後,美國自身難保,這直接導致了德國陷入經濟危機。生產陷入停頓,失業率飆升,高達30%,近600萬人失業,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民粹主義開始興起,政治轉向了極端主義。1933年1月,希特勒的納粹黨上臺執政,更大規模的戰爭蓄勢待發。

日本在1929-1931年間,經濟衰退了8%。日本通過赤字支出、日元貶值來刺激經濟。

到1933年,日本逐漸擺脫了蕭條。但經濟危機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從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德意日瘋狂對外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