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初識聶鬆

記——初識聶松

靜謐的森林 46cmx34cm 聶松


當代中國畫怎麼畫?這其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長期執念於中國畫創作的人都在持續實踐著,或突破自己,或變革傳統以創新。從傳統中來,並非只是求得物象的表現,而是畫一種“關係”,造一片“境”,表一份“情”。從藝術的多樣性出發,汲取所需營養,探索新的表現形式。中國畫筆墨表現中加入些對於平面問題的思考,又會碰撞出些什麼新的火花?這是聶松先生這段時間的思考。


記——初識聶松

木兮 34cmx63cm 聶松


從畫中看,不需要發問畫的是什麼,只需要駐足在畫面前,抽去一切雜念,靜靜地觀賞,僅兩分鐘的時間,你便會被畫吸引,感受畫中的寧靜、輕奢的律動感,閉上眼似能享受著一縷清風吹拂著,即要張開雙臂去擁抱著,跟隨著這明亮的色彩跳躍著,你的心似已被牢牢抓住。或你也被它吸引著,但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實,我們都被它打動著。不需要解釋,不需要盲從,由心出發,用獨有的符號語言、“平面化”的“有意味的形式”表達著內心世界與感受;用自己的心和智慧去領悟自然中典型的形與狀,表現著一種精神、氣質和生命力。


記——初識聶松

春節印象 39cmx68cm 聶松


聶松先生的畫從傳統中來,對於筆墨表現形式及繪畫語言符號的思考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或與其研究生導師閻秉會先生、博士生導師姜寶林先生的繪畫及思想有直接或間接關係。但,最為重要的還是他自身的表達衝動——這種衝動由內在的審美、迫切的自我表現需要所決定,而外部的影響因素及所感之景的接觸則延緩或加速著內在的表達衝動。而,任何一位畫家的任何一件作品的呈現都是他對於此領域中某一方面形式、語言等問題的思考和表現,不可面面俱到,如若表現細膩的物象,就會相對失去磅礴大氣之風;如若色彩繽紛,便會相對缺少些清新淡雅。拋棄物象的立體性,用新的語言形式突顯其平面性,必然會有所收穫,但也會有所捨棄,這樣的思考有實驗性,但更多的還是堅守傳統,服從集體精神——“以神寫形”。


記——初識聶松

懸空島 29cmx69cm 聶松


姜寶林先生講:“中國畫是線性的藝術,以書法用筆為依託的筆線完成了對物象的二維轉換,具有強烈的書寫性。在中國畫中,筆墨是基本語言,筆線則是其核心,面是擴大的線,點是縮小的線。線不僅是寫形手段,而且具有傳神達意的藝術功能特別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聶松先生的畫點、線、面共同發揮作用,輔以一波三折的用筆,豐富卻又統一的墨色變化,亮麗又清雅的色彩。其傳統筆法墨色卻給人新的視覺享受。至於繪畫內容,我以為聶松先生最為想要展現的應該是:把握和表現內心真實世界,繼而反觀自我的藝術實踐。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寫意藝術的精髓。


記——初識聶松

京華寫生之二 38cmx38m 聶松


從聶松先生近期作品中可明顯看出他對獨特的個性語言及表現方式、構圖等方面的探索,或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獨有的繪畫方式、方法,但究其過往繪畫歷程,實是“在共性中尋找個性”的過程。中國畫的學習創作過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從接觸學習中國畫開始,持續不斷得臨摹、寫生、創作,循環往復,反覆地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它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而一切藝術在漫長的形成、成熟過程中,總會總結出一套公認、共識的審美趨向,只是時間的問題。


記——初識聶松

齊物·覓 34cmx34cm 聶松


以我對聶松先生不長時間的認識與瞭解中發現,他的文化修養之高、學術積澱之深、藝術視野之廣、藝術探索之精,生活在紛繁熱鬧的京華,但並沒有絲毫的心浮氣躁,日復一日得堅持著自己對藝術的探索,一點一滴地增加著自己的積累,讓人佩服,值得學習。


記——初識聶松

初春 138cmx69cm 聶松


其實,還有些內容是想要寫的,但是沒有具體系統地跟聶松先生聊過,等有時間聽他講講自己的故事,再繼續寫……



記——初識聶松

大山堂堂 138cmx69cm 聶松


記——初識聶松

家山 74cmx55cm 聶松


記——初識聶松



聶松,1978年生於濟南。2018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山水畫創作研究方向博士學位,導師姜寶林先生。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青年畫院藝委會委員,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當代中國水墨研究所副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