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秋菊打的不是官司,是想打破維權路上的障礙

電影《秋菊打官司》改編自陳源斌的小說《萬家訴訟》。不管是電影名中的“官司”,還是小說名所指的“訴訟”,都鮮明的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以訴訟糾紛為主線的故事,

但在90年代的背景下,維權的路往往障礙重重。

電影是著名導演張藝謀拍下的經典農村題材片系列之一,於1992年上映後獲得了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影片主要圍繞農村婦女秋菊為了向踢傷丈夫的村長討個說法,不屈不撓的艱辛維權故事;農村小人物在村權霸威的壓迫下,秋菊作為長期弱者的女性法治意識得以喚醒,討個說法成了真正的說“法”(用訴訟來解決問題);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僅打破了套在人們頭上的訴訟觀念枷鎖,還具有積極的現實價值傳遞和法治宣傳意義。

《秋菊打官司》:秋菊打的不是官司,是想打破維權路上的障礙

影片的題材和背景都是圍繞西北風貌來展開的,顯得非常真實又貼近現實;淳樸的農村婦女的法治意識在逐步覺醒,人們以宗族主義及家法為主的傳統解決糾紛的觀念在轉變,展現出渴望法治的潛在法律需求。

電影通過講述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用真實樸素的畫面,貼近人心的方言,即使沒有炫目特效的映襯,通過人物的細節刻畫、言行表情、場景佈置,就展現出秋菊這個農村婦女的維權的艱辛和真實,這是法治意識的覺醒狀態;雖然經過近30年的時間洗禮,這部電影現在看來,仍能激發我們心中關於“維權”的認知,關於法律是武器的認同,渴望對“公平正義”的孜孜不倦追求。

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又體現情理與法理融合,展現司法糾結狀態,具有時代特色和法治價值的電影,雖然影片中沒有發人深醒的思想碰撞,沒有鮮亮取景的襯托,沒有激烈衝突的情節起伏,但對啟發人們的維權意識,卻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

《秋菊打官司》:秋菊打的不是官司,是想打破維權路上的障礙

01

秋菊看似打的是“官司”,其實打破的是維權路上的障礙

農村婦女秋菊,為了能生活得更好,並不願意同當時還具有宗族家法權利的村長正面一戰,但是村長傷害了他的丈夫,還不願認錯,哪怕身懷六甲,哪怕前路艱辛,但只有討個說法才能真正的讓自己過得更好;所以便踏上了維權之路。

秋菊看似打官司的一路,其實要打破的是長久的“非訟”意識枷鎖,維權路上的各種障礙;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許多人都本著“和為貴”的原則來處理糾紛,特別在偏遠農村,這種“非訟”意識更是根深蒂固,所以秋菊要打破的是思想上的“枷鎖”。

身懷六甲的秋菊,在生活的重擔和苦難全部壓迫過來的時候,原本是一位怯生的農村婦女,她想不通的是“村長打人還有道理?自己遵守村紀,奉行民約,難道村長就可以仗著權勢顛覆了正義?這種思想的碰撞最終突破了觀念的限制。

她要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是心中放不下怨氣,而是為了生活下去,讓自己的家庭能擺脫眼前的困境,這顆維權的種子一旦萌芽就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便踏上了直接用公權利救濟自己的維權之路。

如何通過公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在上級部門和公務員的處理後仍然不滿意的秋菊,打起了“官司”;在當時民事訴訟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得懂法,按照法律程序維權,所以她覺醒了法治意識。

當秋菊打破了套在頭上的“維權枷鎖”,便有勇氣不畏強權,勇敢的向政府尋求幫助,向公安部門請求幫助,向法院尋求救濟,這種枷鎖一旦打破,便會指引著她向法治邁進。

當然這一切與當時社會普法效果延伸到農村有關,讓民眾知道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會有公權利部門來主持公平正義,可以上法院提起訴訟,哪怕前路艱辛,但法院會充分聽取我的訴說,受理我的案件,幫助我實現公平正義。

人都是有底線的,對秋菊來說爆發了小宇宙就要探出一條正義道路來,這符合當時農村婦女淳樸又具有韌性的品質,是現實法治主義對傳統文化意識的衝擊。

秋菊知道了法律是武器,可以隨時、隨便拿來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具有強攻擊力的武器,影片通過這一舉動普及了更多民眾潛藏的法治意識,這種深藏內心的公平正義直觀需要只有法治手段能滿足,所以t秋菊打破了觀念枷鎖,打出了正義結果。

《秋菊打官司》:秋菊打的不是官司,是想打破維權路上的障礙

02

電影裡秋菊的維權路徑向觀眾示明瞭訴訟維權的方式,也展現出當時的法治現狀

在農村,法治的觸角往往很難觸及到每一個需要的人;特別是在人們的維權思想沒有完全樹立起來的情況下,一個農村婦女能不畏一切,堅決的要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將官司打到底的決心,展現出了民眾的法律需求。

對秋菊來說,雖然維權之路艱辛不平,但勇敢的去嘗試,只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結局往往是公平又正義的;她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觀眾示明瞭訴訟的路如何走,法治維權的難點在何處,其實她的維權史也是法治的成長史,切實的解決了許多法治問題,對促進法治的普及效果明顯。

我想張藝謀導演認為當時社會,需要發出法治的聲音,但作為個人的表達是有限的,特別是維權需要很多努力;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一個農村婦女的艱難維權,來覺醒套在傳統意識下的維權枷鎖,讓人們迎著法治道路前進,他寄希望電影能在法制宣傳中激發人們的維權意識。

《秋菊打官司》:秋菊打的不是官司,是想打破維權路上的障礙

人都是有理性的,只是有時通過更為理智的法律來維權,會受到情理觀念的影響,畢竟這與“和為貴”思想是相沖突的,但當和不了的時候法治訴訟維權才是對理性最好的展示方式。

秋菊打官司,一路遇到重重阻礙,這說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雖然法治道路已經越走越長,但部分官員的法治理念還是落後,服務意識並不太強,側面展現了當時的法治現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法治在進步,執法者們的法治意識在提升,特別是以法院為代表的法律踐行部門的判決,代表了依法治理能力的提高。

很顯然電影要傳達我們,即使作為一個最普通的村民,也要勇於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當一個人對法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並且敢於在實踐中去追求,那麼法治會回饋維權者以正義,這是依法治國的現實要求,也是每一個公民的法治義務。

影片用故事的進程來影射出當時社會的法治現狀,又通過具體言行來詮釋法律的含義和價值,不失為一部普及法治的好電影。

《秋菊打官司》:秋菊打的不是官司,是想打破維權路上的障礙

03

秋菊在法理與情理衝突下所展現的法治追求,其實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渴望的公平正義需求

雖然秋菊圍繞著“討個說法”,不斷的找村長打官司來維權,打得情理糾結,打得議論紛紛;其實這是當時背景下,人們在法理與情理衝突下的艱難選擇,但所展現出的法治追求,卻又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渴望的公平正義需求。

看似這一切都是秋菊為了私利,其實換個角度來看,為私利認死理才是維護權益的基礎。因為村長的傷害前,協商不成在後,那麼激發出追求公平正義的心,用訴訟來解決問題,這是對自我權利的重視,又是對正義追求的執著。

從法律角度來看,我們遇到問題首先都會本著“和為貴”的精神去協商調解;特別是在農村發生糾紛後,請有威望的人主持調解是常態,但當調解不成、協商不好,運用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通過訴訟的途徑去維權,不正是社會對民眾法治意識的期待嗎?

鄰里糾紛最大的問題就是,裡面往往穿插著人情世故的因素,過於執著於嚴肅的法律解決方式,反倒會讓村民覺得不近人情,將來的生活會受到限制;但影片中最後秋菊面臨難產時,村長和村民齊心幫助送到醫院,說明淳樸的人心才是人最直接的本性,情理與法理有交融共通之處。

雖然影片看似一部法律鬥爭片,特別是通過生動的細節,傳達出個案維權的價值;但實際又告訴我們法律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正義觀念有樸素的有法治的,但面臨衝突時每個人都可以從情理,或者法理尋找到解決的辦法。

而秋菊打破了“非訟”觀念的枷鎖後,她追求公平正義的心,其實是符合法治狀態下人們普遍理想的,公平正義不僅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更是人人所需!

《秋菊打官司》:秋菊打的不是官司,是想打破維權路上的障礙

結語

張藝謀在電影《秋菊打官司》中用偷拍視角

拍出了許多真實人物刻畫,再配合電影的方形屏幕呈現,能讓觀眾更好地從內心角度看待外在事件潛藏的真實正義嚮往,傳遞出的是既隱秘又實際的跌宕,符合法律隱私性與實踐性的法理要求和涵義。

整部電影都充滿著秋菊孜孜不倦的努力,展現著她不畏艱辛的意志和追求公平正義的實踐,與電影西北風格相結合在一起具有相得益彰的呼應效果。

這並不是一部現實批判題材的影片,而是一部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佳作;僅通過電影就可以間接喚醒觀眾沉睡的維權意識,激盪起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或許有的村民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維權,甚至讓秋菊在生活失去人情世故,而這種看似荒誕卻又實際的狀態,才是當時真正的情理與法理交融的正常姿態,所以電影通過秋菊的執著體現了法治的價值,很具有教育意義,值得細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