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發展首先要關注人的發展

文|李新民 趙紅徵 曾慶義 任彥孔


基層醫療發展首先要關注人的發展

健康中國觀察網 www.jkzggcw.com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為了實現“強基層”的目標,國家衛生健康部門採取了一系列對策和措施。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在全國十三屆人大第三次會議“部長通道”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要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做到“縣要強,鄉要活,村要穩,上下聯,信息通”。這一提法,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對今後基層醫療衛生髮展,既指出了發展方向又提出了發展標準,具有實踐性、理論性和指導性。本文認為,在盤活基層醫療衛生資源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基層醫療發展首先要關注人的發展,以人的發展帶動基層的發展。

一、檢視問題找痼疾,反思人的發展

從目前看,在基層醫療衛生髮展上,還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人的發展,值得深刻反思。

(一)基層發展不到位。基層發展“到位”與“不到位”,是以分級診療制度為衡量的標準。按著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縣,康復回基層的要求,有些基層還不具備條件。按照要求落實縣要強,鄉要活、村要穩的措施也不完全到位,有些地方對短板怎麼補,弱項怎麼強,人從何處來,經費怎麼辦,具體問題還解決不到位。

(二)醫療體制不順暢。縣、鄉、村的辦醫體制不統一,存在體制障礙。自鄉村醫生問世以來,已有半個世紀,但村衛生室的體制仍是非公非私,仍未納入公辦體制,鄉村醫生也未被納入專業醫療隊伍之中,鄉村醫生身份仍是“半農半醫”。這樣,造成心不安,人不穩,有些鄉醫棄醫經商或棄醫打工,因而出現了一些空白村。

(三)分配製度不公平。有些地方分配製度偏向一端,不公平也不公正。影響人的積極性。一是同責不同薪。有的規定院長可實行年薪制,在完成目標任務後,可得幾十萬不等,而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書記卻不享有這個待遇,顯然不公平;二是同工不同酬。有的因缺編,經上級批准,招聘一批合同制編外人員,這些人除工資外,沒有獎金,保健津貼、基層津貼等政策規定的待遇。有的單位也不負擔養老和醫保應擔負的費用,這些人同其他職工幹一樣的工作,卻不能同工同酬。三是同“創”不同“得”。有的地方規定,在創文明城和文明單位達標後,年終每人可獲得一定獎勵。但規定黨政機關人員獎金由財政如數支付。而對醫療機構的規定,有錢就發,錢少少發,沒錢不發。這樣很多基層醫療機構發不起,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

(四)投入重物不重人。有的地方財政投入只重視蓋大樓,上設備,擴規模,而忽視對人的投入,不能全面兼顧。使有些基層醫療機構連發工資都比較困難,不能保障人的合理待遇,致使有些人有怨氣,心不安,穩不住,總想往上走。

(五)管理方法不恰當。有的在管理上不全面,在方法上不協調。一是重業務輕思想,領導政治站位不高,目光短淺,只顧抓業務,忽視對人的政治思想教育。二是重使用輕培養。有的缺乏長遠打算,忽視對人的培養,如有技術高的老中醫退休後,後繼無人,有些科室只好“關門大吉”。三是重收入輕質量。為了多收入,多得獎,採取不當的激勵方法,致使有些人只追求醫療收入而對醫療質量有所忽視。四是在編制上重人數,輕結構,滿足於人員數量,但忽視專業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等,使有些基層缺少全科醫生,公衛醫生、老年康復醫生和中醫中藥人才。

二、全面兼顧抓重點,重視人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人在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項度’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主體作用和決定性作用。在基層醫療發展中,也應重視人的發展。要善於運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基層醫療發展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重點問題、一般問題,牢牢抓住人這個關鍵要素。

(一)人是醫療資源的主體。在醫療衛生資源中,首先要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要認識到房屋和設備等硬件資源是物化的,而人是能動的,是醫療衛生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起著主體作用。在醫療衛生服務中,人是醫療技術的載體。人技術水平的高低和服務能力的強弱,決定硬件資源使用率的高低。如果是人的醫德正,技術高,能力強,就會吸引大量的患者前來就診,就會相應提高醫療設備、設施的利用率。反之,如果人的技術低,能力差,儘管設備齊全,樓房漂亮,就像蓋了寺廟而沒有會念經的和尚一樣,香火照樣不旺,仍舊是門診冷冷清清,病房空空蕩蕩。

(二)人是防治疾病的骨幹。基層醫務人員是我國醫療衛生隊伍的重要力量,工作繁重,責任重大。一是起著主力軍的作用。我國城市化率雖然很高,但在農村仍有近6億人口居住,仍需基層醫務人員服務;二是起著“排頭兵”的作用。大多患者首診在基層,通過基層醫務人員的診治,合理分流病人;三是起著“後衛隊”的作用。大病到醫院,好轉後又回基層進行康復醫療;四是起著健康“守門人”的作用。尤其是鄉和社區醫務人員以及鄉村醫生,承擔著家庭簽約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管理等職責,定期上門服務;五是起著扶貧助殘好助手的作用。有些貧困地區的基層醫務人員,還承擔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的職責,並關照殘疾人,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的健康。

(三)人是基層發展的關鍵。建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重視基層醫療衛生的發展,為基層培訓配置了大批醫務人員,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業務素質有了很大提升,使基層從“缺醫少藥”發展到“有醫有藥”,現在又發展到“好醫好藥”,讓患者有病治得上、治得好和治得起。實踐證明,只有重視人的培養,關注人的發展,才能帶動基層醫療的發展。

三、堅持正確導向,帶動人的發展

在基層醫療衛生髮展中,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運用新的發展和健康理念帶動人的發展,以人的發展推動基層醫療衛生的發展。

(一)抓好主題教育,激勵人的鬥志,使之有使命感。推動人的發展首先要講政治,明方向,要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並結合基層的實際,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要教育基層醫療人員牢記宗旨,進一步明確學醫為什麼,責任是什麼,應該怎麼做的問題,做到白衣穿在身,責任扛在肩,把患者放在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要鼓勵醫務人員紮根基層。在保全民健康全面實現小康中建功立業,在實現“農業興,農民富,農村美”的規劃中做出應有的貢獻。三是要重視醫務人員全面發展。自覺做到服務方向明,醫德醫風正,醫療技術精,醫療質量高,為民服務好。充分體現醫療勞務的醫療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培養技術人才,提高人的能力,使之有成就感。“強基層”的重點要放在人才培養上,只有素質強、醫療水平高,才能得到患者的認可,實現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自我價值,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人才培養上,應以縣為單位,統籌規劃。一是培養人才要多措並舉。可借上級醫生下基層對口教帶一批;可向上級醫院選送進修學習一批;可根據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缺編的實際需要定向培養一批;可面對願到基層工作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引進一批;還可對技術好已退休的醫生返聘一批,尤其是對中醫藥人才要放寬年齡限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到基層執業,補齊中醫藥人才匱乏短板。二是培養人才要注重調整人員結構。儘量做到專業結構,中醫西醫結構,臨床與輔助人員結構,專科醫生與全科醫生結構等協調合理。三是培養人才要與設備配置相適應。做到有什麼人才配什麼設備,兩者要相互協調,如果沒有人才,只顧上設備,而只能閒置不用造成浪費。如果有了人才而無設備,也會阻礙技術的進步。四是培養人才要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對有的基層醫療機構,由於當地經濟發展快,服務人口多,醫療技術能力強,可鼓勵縣級醫療機構整體或科室向三級醫院技術水平發展;可鼓勵有的鄉衛生院整體或科室向二級醫院技術水平發展。五是人才培養要緊密配合改革村辦醫療體制。基層醫療發展中,鄉村醫生的作用不可忽視,應把村辦衛生室改製為公辦,把鄉村醫生納入專業衛生隊伍之中。這樣可以從上層到底層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公辦醫療體制,在一個縣內形成縣、鄉、村體制一體化,管理一體化,目標一體化,防治一體化,更有利於實現上下聯,信息通的目標。

(三)堅持正向激勵,關注人的利益,使之有獲得感。在主體利益多元化的現實中,每個人的職業選擇和辛勤工作都與自己的利益相關。因此,也應關注基層醫務人員的利益問題,使之有獲得感,從而增強責任感,更好的為患者服務。本文認為,關心醫務人員的利益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堅持正向激勵,符合方針政策。一是要明方向,顧大局,防止脫離實際。醫療機構不論實行什麼獎勵制度都要以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前提,以人均收入水平為參照,以醫療機構自身實力為基礎,做到合法合規,量力而行。要分清主次輕重,正確處理各方面關係。如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要以社會效益為重,以體現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在患者利益和醫務人員利益之間,要以患者利益為重,以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公眾利益和部門利益之間,要以公眾利益為重,以體現顧全大局的觀念。二是要講公平,求合理,防止偏向一端。一要做到同責同薪。在工作上,書記院長密不可分,相互聯繫,院長書記都應實行年薪制,使之有責同擔,有功同獎,有錯同罰。從制度上促進黨政領導同心協力抓好工作。二要做到同工同酬。應把經批准招聘的合同制人員同編制內職工同等待遇。按照政策和制度規定應得盡得,不能熱一頭冷一頭,傷害人的自尊心!三要做到同“創”同“得”。在創文明城、文明單位等年終獎勵上,要照顧基層的利益。大醫院自身有能力發放獎金,而基層很多醫療機構發不起,發不全,政府應建立對基層的補助制度,做到同“創”同獎。三是要走正路,守規矩,防止不正之風。基層醫療機構實行工資加獎勵制度,對醫務人員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從以往經驗教訓上看,在獎金分配製度上,應防止三種傾向:一要防止單純以收定獎。過去有的出現亂收費,亂開藥,亂檢查的現象就是在獎金分配上重收入輕質量,為了多收入多得獎,個別醫療機構甚至弄虛作假,騙取醫保資金。二要防止“分光吃淨”。現在政策允許醫院收入,在按規定扣除的各項基金外,結餘部分主要用於獎勵,但要明確“主要用於獎勵”不等於“全部用於獎勵”,必須留有一定的發展資金。三要防止“兩級分化”。有的基層醫療機構把基本工資同獎金捆綁一起,實行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分配辦法。這樣,使獎金差距高的高,低的低,有的新參加工作的院校畢業生,甚至連基本工資都掙不全。因此,獎金分配應上下有“度”,差距合理,能被廣大職工所接受。

(四)增加基層投入,保障人的“應得”,使之有尊嚴感。基層醫療機構與上層醫療機構不同。上層醫療機構技術高,能力強,治大病,收入多,完全有能力解決人的“應得”費用。而基層醫療機構技術低,能力差,治小病,收入少,自身能力不能解決人的“應得”。因而,應增加基層投入。

應該承認,這些年來,醫療投入不斷增加,對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應該看到,有些地方在醫療投入上還存在“三種傾向”;一是投入數量固化,不能隨勢而增。在取消藥品加成和耗材加成之後,醫療價格與醫療成本有不同程度的反差。這些年來,人員工資不斷上漲,但有的地方財政補助,仍停留在原有的數額,不能隨勢增加。二是投入項目粗化,不能細化到項。有的投入與規劃不協調,往往是重規劃,輕投入。有的是粗泛投入,投入預算不能細化到項,“一堆一塊”,不按規劃項目投入。三是偏重物的投入。有的重物輕人,不能兼顧,不能保障人的“應得”費用。

應完善投入方式,重視人的投入,關心人的合理利益。

本文建議,在對基層投入上應做到“四個保障”。一是保障人的“應得”。如工資、保健津貼、基層津貼、取暖費、物業費、文明獎等等。對這些費用的投入,要依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分別給予不同比例的補助,保障人的應得盡得。對貧困的基層醫療機構應加大補助比例。二是保障人員的培養費用。財政應加大培養人才專項投入,把錢花在刀刃上。三是保障預防費用。為了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財政應對預防工作的人力、物質費用給予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三是保障上下聯,信息通的費用,在醫聯體建設中,鄉鎮中心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應加強“互聯網+醫療”的建設,以實現遠程會診,遠程教育,更有利於基層人員的技術進步和方便大病患者就地診治。

作者單位:河北省衛生經濟學會

《健康中國觀察》

1、決策信息參考,2019第七期

2、李明.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邏輯[J].新華文摘,2019.10: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