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午休時間,小李坐在椅子上,滿臉愁苦,“好煩啊,一上午就寫了個開頭,如果下班前交不到主任那裡,我就死定了!”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小張走過去,拍拍他肩膀:“兄弟,我看你一會發微信,一會兒打印文件,我覺得你應該先寫報告,其他的寫完再說。不然別說是下班前,恐怕到明天你也交不上去。再說有啥煩的,先吃飯,吃完就不煩了。”

小李沒吭聲,過了一會兒,拿起手提電腦對我說:“王姐,我去會議室寫報告了,有什麼事去那找我。”

小李走了,小張一臉尷尬,問:“我說錯話了嗎?我這不是為他好嗎?”

我笑了笑,說:“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其實,職場上像小張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大多都是熱心腸,看到別人有困難,忍不住就想幫著解決。可是,因為溝通方式有誤,他們的一番好意未必會讓人領情,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呢?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因為溝通方式有誤,他們的一番好意未必會讓人領情

I型溝通是造成我們與他人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

《做自己人生的CEO》的作者崔璀認為: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我們總覺得,對方需要‘你’給出什麼有價值的回應,但往往,對方真正需要的,只是讓自己被看見。

這裡的“被看見”是指我們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在對方的語境中,傾聽對方的心聲。

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表面上認真聽對方講話,內心裡想的卻是如何回應對方提出的問題,於是說了一堆有用沒用的建議,但對方只想“被看見”,這些幫助對他沒用。

比如小李,他的抱怨只是想讓大家看到他的煩惱,至於怎麼在下班前交給主任報告是他的事情,他只是想“被看見”而已。

這種站在自己角度,以我為中心的溝通,稱為I型溝通。“I”代表“我”。它是造成我們與他人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小張和小李的對話中,小張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沒有看到小李的煩惱,所以造成兩人溝通的失敗,小張的溝通方式就是I型溝通。

但如果小張說:“是啊,寫不出報告是挺煩的,再讓主任批評上,心裡更不好受了。”雖然只是一句不解決任何問題的話語,卻會得到小李的認同,讓溝通繼續下去。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I型溝通從是造成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

那I型溝通為什麼會造成溝通失敗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I型溝通剝奪了對方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對方產生被否定的感覺

小時候,如果有人問我們問題,簡單的我們會回答,不會的很自然就會轉向爸媽,此時爸媽恨不得將平生所學都告訴我們。

看上去這樣的溝通幫我們解決了問題,事實上卻讓我們養成一個習慣,分不清是“誰的問題”。幼時的我們心智不健全,需要父母的幫助,這樣的溝通方式是適宜的。但長大成人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這樣做就會剝奪對方解決問題的機會。

拿小張和小李的例子來說,本來小李寫不完報告是他的問題,需要他自己解決。可小張因為溝通習慣自然而然的說出瞭解決辦法,讓人感覺小張才是問題的主角。

而且,除了“說出答案”,I型溝通還容易讓人產生被否定的感覺。

想想,當別人對我們說出“我覺得”“我建議”“我認為”這類的話語時,我們心裡是什麼感覺?我們會產生諸如“他覺得我笨”“他對我不滿意”“他以為我沒想過”等等這些負面的想法。

這種負面的想法讓我們覺得被“否定”了,內心充滿愧疚、氣憤、惱怒,這樣的溝通肯定效果不好。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I型溝通否認對方情緒,讓對方產生負面想法,內心覺得愧疚、氣憤、惱怒

其次,I型溝通者否認對方情緒,關閉了雙方繼續溝通的渠道

在上面的解釋中,我們知道I型溝通容易讓人產生負面想法,時間久了,對方就會關閉溝通渠道,自動防禦可能會受到的傷害,不願意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還拿小張和小李的例子來說,小李寫不完報告本身就很煩,有可能還要遭受主任的批評,內心的緊張焦慮可想而知。可小張卻無視小李的感覺,還勸他“有啥煩的,先吃飯,吃完就不煩了”,小李的感受被否定,自然也就不想與他溝通了。

如果小張每次看到小李遇到困難都這樣勸解,那小李還會聽嗎?久而久之,小李知道小張不懂他的心理,還要講一堆沒用的話,小李就會關閉跟小張的溝通渠道,有什麼事也不會向小張說了。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I型溝通者否認對方情緒,關閉了雙方繼續溝通的渠道

最後,I型溝通容易導致衝突和爭執,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I型溝通者喜歡從自身的角度考慮問題,說話時經常帶有“我覺得”“我認為”之類帶有評價的話語,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小劉:這個策劃案是我通過對上網用戶徵集建議後製定出來的,可以改變公司目前銷售下滑的狀態,請同事們提出寶貴建議。

小王:我認為這個策劃案有很多問題。

小劉:我搜集了很多用戶建議,又把同類產品做了數據分析,還看了人家的廣告模式······

小王:我覺得你這個很普通,別人做過的我們再做,對用戶沒有吸引力,根本起不到提升銷售額的效果。

小劉:怎麼就起不到作用?你沒試一下,就知道沒有效果?

小王:我覺得從網上徵集建議本身有問題,首先你的樣本數量有多少才能構成參考,另外同類產品的可參考點有很多,你選取的是否可衡量?人家的廣告模式是否會對我們的財務狀況構成壓力····

小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來。

小王 :你看,連這些問題都沒考慮到,就是不行。

一時間,你來我往,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

其實,小劉雖然讓大家提意見,但內心還是希望大家能認可他的工作。但小王一味地“我覺得”“我認為”,只是做出評價,否定小劉的提案,一個評價,一個辯解,根本不在一個溝通頻道,這樣的溝通是失敗的溝通。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I型溝通容易導致衝突和爭執,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既然I型溝通有這麼多弊端,那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才能避免呢?

這就需要用到U型溝通。

U型溝通與I型溝通相反,是以“你”為中心的溝通,注重體察對方的情緒,在此基礎上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具體做法是:

01.傾聽對方心聲,鼓勵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們都知道溝通重要的是“聽”不是“說”,認真地傾聽可以讓我們捕捉到對方的情緒變化,走進對方的內心。所以U型溝通首先要做到的是確認對方的情緒。採用的模式是“U+感受”。

比如小李寫不完報告很煩,我們可以這樣對他說:“你看上去很煩啊,時間緊,主任催得又急,你還得幹其他的工作,換成誰也會煩的。”

用確認對方的情緒來引起對方的共鳴,這就為繼續溝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畢竟我們只是對對方情緒的猜測,想要進一步溝通,最好得到對方的確認才好。我們可以用“你覺得很煩?”或者“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心裡很難過對嗎?”這樣的句子來進行驗證。

當對方確認了我們的猜測是對的,他就會覺的我們是真正的理解他,這時我們再用“說來聽聽”或者“我想聽聽具體情況”等這類的說詞,鼓勵對方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傾聽對方心聲,鼓勵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02.採用採用蘇格拉底提問法,幫助對方解決問題

前面我們說了I型溝通表面上是為對方好,其實是沒搞清到底是“誰的問題”,而且直接給出答案,還容易讓對方產生負面想法。

當我們採用U型溝通後,首先從感性上給了對方一定的支持和理解,但還不算完,能幫助對方解決困擾才算是一次完美的溝通。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本著“誰的問題,誰負責”的原則,我們可以採用蘇格拉底提問法,幫助對方找到解決辦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當學生向他提問的時候,他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不帶預設”的提問,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深層問題,找到答案。

這裡的“不帶預設”就是不含任何“我”的價值判斷,引導別人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例如:

小劉:這是我策劃的下個月的推廣活動方案,請同事們提出寶貴建議。

小王:活動這麼多,我們能安排過來嗎?

小劉:你是說我的方案行不通?

這裡小張的提問就是“帶預設”的提問。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不帶預設”就是不含任何“我”的價值判斷,引導別人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如果換成“不帶預設”的提問:

小劉:這是我策劃的下個月的推廣活動方案,請同事們提出寶貴建議。

小王:看得出你為這個策劃案付出了很多辛苦。你覺得這個策劃案具體實施時會遇到什麼問題嗎?

小劉:活動項目比較多,為了後續跟進,人手安排上是個問題。

小王:那你想怎麼解決?

小劉:我想跟人力資源部經理商量一下,看活動當天能否抽出一些人員臨時幫下忙,我再寫一個應急方案,防止當天出現什麼意外情況。

小王: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小劉:每次活動完都要有幾個人做項目跟進,人手越來越少,所以必須得協調別的部門幫忙。上次活動時,中間突然停電,活動不得已暫停半個多小時,所以以後的活動儘可能杜絕這種情況發生,做到有備無患。

在這個例子中,小王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小劉自己解決問題。如果是小王直接告訴的話,雖然結果一樣,但效果卻截然不同。

一個是被動接受的,一個是自己想到的,對於後者,我們會更樂於負責。

為他好還錯了?你沒錯,是你的溝通方式錯了

總結一下,上面我們講了造成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是I型溝通,它有三個弊端,一是剝奪對方解決問題的機會,二是否認對方情緒,三是容易引起爭執和衝突。之後我們又介紹了避免I型溝通的方法,那就是U型溝通。具體做法有兩點,一是傾聽對方心聲,鼓勵對方表達感受和想法;二是採用蘇格拉底提問法,引導對方找到解決辦法。

良好的溝通可以增添我們的個人魅力,打造優質的人際關係,為我們的職場發展助力。祝大家都能掌握溝通技巧,成為優秀的職場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