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刪掉 200 個好友後,我的人生徹底輕鬆了”

你會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嗎?

很多人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朋友圈裡,卻是一團亂麻。

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刪掉 200 個好友後,我的人生徹底輕鬆了”

早上收到朋友發來的一張微信聊天界面的截圖,上面竟然標記了 1092 條未讀消息。

仔細一看,無非是各種各樣的社群、服務號推送,穿插著一些聊天信息:

“親愛的,幫我砍個價。”

“買面膜嗎?我把你拉到群裡。”

困惑之際,朋友又發來消息:“我剛才刪除了 200 多個微信好友,退了 20 幾個群,屏蔽了 50 個人的朋友圈,未讀消息都清空了,世界總算清靜了。”

看到這句話,我彷彿可以看到屏幕另一端,他神清氣爽的樣子。

有趣的是,心姐的這位朋友,其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社交達人”。

坐地鐵,遇到加微信好友的微商,他一般都會通過;

微信群裡,有不認識的人發來好友申請,他總是來者不拒;

他總說:“多個朋友多條路,萬一哪天用得上呢?”

但後來他發現,大多數朋友加了之後,除了點贊助力,不會再有任何聯絡。

之前,他的通訊錄裡雖然人數不多,卻都是老朋友和領域內的同行,翻一翻朋友圈,能看到各自的生活,也能看到行業裡最新的信息;

現在,微信好友數翻了一倍,每天卻被各種毫無關聯的“垃圾資訊”佔據,苦不堪言。

這位朋友,無疑是掉進了“無效社交”的陷阱裡。

不開心還要賠笑臉,費工夫又沒結果。

明明消耗了大量時間,卻反受其害,吃力不討好。

其實啊,活得越通透的人,越會精簡身邊的關係。

比如歌手李健在接受採訪時就說過:“現在的人,每時每刻都在被打擾,干擾的源頭就是手機。而手機裡的很多信息,其實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刪掉 200 個好友後,我的人生徹底輕鬆了”

說到底,維繫一段關係,需要時間的投入,哪怕刷到一條毫不相干的朋友圈只需要 5 秒鐘,參加一次不感興趣的飯局只需要幾個小時……

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不小的時間“開支”。

寫到這裡,想做個小調查:

您的通信錄裡一共有多少人?這其中經常聯繫的又有多少呢?

這個問題我隨機問了問周圍的朋友,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好友幾百到上千,常聯繫的不足十人。

可是您知道嗎,我們一生的時間有限,所能擁有的朋友關係也是有天花板的。

20 世紀 90 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鄧巴數字”,教授指出,人類可以擁有的穩定社交關係的人數是 148 人,四捨五入,就是 150 人。

這 150 人,就是我們人生中保持親密聯繫的上限值了。

我們微信裡的 1000 個好友,大多數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深入地聊一次天;

我們在一次聚會上交換過名片的人,可能再也不會有第二次見面的機會。

我想告訴大家:無效社交,其實並不會帶給我們安全感。

相反,還會把我們寶貴的精力和愛,稀釋給更多的人。

反而讓別人覺得,我們是無法對感情專注的人。

所以,如果您的通訊錄裡,好友數量很多,有聯繫的卻很少。

或許,你真的需要對“朋友圈”進行一下適度的斷舍離了。

古人說:“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

我覺得這句話在今天依舊適用。

就像朴樹和高曉松。

朴樹第一次見到高曉松的時候,一個尚是無業青年,一個已是圈內小有名氣的音樂人。

當時,已經輟學兩年的朴樹走投無路,遭到無數冷眼,遇到高曉松後,卻得到對方這樣評價:“朴樹的歌詞特別詩化,嗓音又特別脆弱,特別打動人。”

頓時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感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凡所際遇,絕非偶然。

在綜藝節目《奇葩大會》上,高曉松還曾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有段時間,高曉松過得很慘,沒有收入,和別人討工作又開不了口,只好去找好友朴樹借錢。

朴樹什麼也沒問,直接回復了兩個字:賬號。

又過了一陣,朴樹事業也遭遇了低谷。

於是有一天,高曉松收到朴樹的信息,依舊兩個字:還錢。

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刪掉 200 個好友後,我的人生徹底輕鬆了”

周國平說:“真正的友誼是不喧囂的。”

不需要說太多,不需要措辭、糾結、猶豫,我都懂,我都在。

這樣的友誼,經歷了乍見時的惺惺相惜,最終沉澱為茫茫人海中獨一無二的記掛,最為難得。

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刪掉 200 個好友後,我的人生徹底輕鬆了”


從小到大,我們或許聽到過太多這樣的告誡:

“朋友越多越好,多交點朋友,沒壞處。”

“別一個人待著,合群點兒。”

問題是:這樣毫無節制的社交,又能夠擁有什麼樣的朋友呢?

在我看來,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無數曇花一現的點贊之交,不如一個志同道合的良師諍友。

所以,與其把時間花在無效社交中,不如先過好自己的生活;與其苦心經營人脈,不如成為那個值得相交的人。

半面之識,烏合之眾不多;

莫逆之交,三五好友不少。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最舒服的社交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