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摘要:到二十一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各个国家最为重视的便是教育、科技和人才。而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聊一聊就是人才;只要提到人才那肯定就是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亦或风调雨顺,繁荣昌盛时期的“盛产之物。今天咋们要唠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扎堆人才......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三国时期人才的比例即便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较高的,这和当时人口比例、政治结构、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三国初期时候人才的比例,那是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三国里随便拿一个优秀点的谋臣和武将放到其他时代,战绩都是很傲人的。三国时期,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是一个人才扎堆的时代?

一、战争基底:人口

质疑三国时期实际人口数量是到现在都无法有人能统计出一个准确且无反对声音的问题。关键在于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天灾人祸不断,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导致东汉的人口、户数大量减少。董卓对治理国家无甚才能,但在破坏上却有着惊人的能力。“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赤壁之战后,荆州经过大规模的战乱,人口迅速减少,经济遭到破坏,所以庞统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还有就是在那个时期还有很多的人没有被登记入册... ...等等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汉末时期的人口是骤降的。在三国时期,正史中有单独传记的大概在300人左右;而在演义中之前大家都认为是写了400余人,但是根据专门的清点之后发现,演义中实际上是写了1230个人物,虽然这些人不全是英雄人杰,但是其中英雄人杰的数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如果我们再以这个数据,去跟当时的人口总数进行对比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时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这段时期是古代历史中出现杰出人物、精英人物其密度最高,并且这些杰出人物、精英人物在后世中的知名度也最高的时代。现在就算是随便找个人,让他列举一下南北朝,又或者是其他时期中10位英雄的名字,或许就需要想个半天,又或许是想个半天也不一定能列举出来,但是如果说到三国时期的话,在小编看来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说出那么二三十个名字吧,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二、时局动荡:乱世出英雄

三国时期英雄人才辈出,我们熟知的就有周瑜、诸葛亮、贾诩、郭嘉、法正、魏延、黄忠、甘宁、孙坚、徐盛、黄盖、程普,,,,,,等等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那么三国时期为什么可以出现这么多的英雄呢?小编认为这应该也和当时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毕竟有那么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乱世出英雄”。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但是,在我国历史中也有着其他一些分裂、对抗的时期,甚至有些时期比三国时期还要热闹、斗争还要激烈。比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那么为什么这些时期中,英雄人物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呢?小编认为在其中还有着其他的原因,比如当时人们政治观的形成、对史书的重视、书写等等因素不一而足。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果只有两个阵营在对战的话,可能就会会比较单调;而如果参与进来的阵营太多的话,又会太乱,导致大家不容易记住。毕竟东晋十六国100年左右的时间,有17家在对抗;南北朝的南朝4家,北朝5家,也就是说100多年里有9家在对战;五代十国才70年左右的时间,也有着11家在对战。所以这些时期中的政权实在是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反而让大家更不容易记住了。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三、上级与下级:汉的政治制度框架结构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文史篇:三国的“人才市场”

汉朝军制: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四、人才培养:文化教育的重视变迁

在汉章帝时期,国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就开始大力发展教育,私塾盛行,再加上从建国起基本没有发生过大动乱,大致是一些高层互相碾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边境的对蛮族作战。没有大规模内乱,国家财力足以支持高质量的教育、再加上国家选拔制度相对合理,继承西汉举孝廉和秀才制,基层人才如陈藩、李固、杨震等都很能体现当时国家的教育水平。

三国初年的名臣名将们,都是东汉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我们发现到三国末期人才明显少了,绝大部分人才也非平民出身,大抵都是官二代,因为三国只有曹操拿钱发展教育和经济,蜀汉拿钱发展军队,东吴拿钱发展门阀,西晋的人才很多是曹魏培养出来的。西晋才有统一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部分内容出自互联网,在此非常感激原文作者的创作和分享。如有侵犯版权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