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前,各國依舊將大型要塞作為防禦主幹。一邊是堡壘裝甲越造越厚,而另一邊為了摧毀這些堡壘,又投入大量資源研製重型大炮。其中,德國製造了一種人類有史以來口徑最大的可移動膛線炮——“古斯塔夫”列車炮。

1934年,剛成為德國獨裁者的阿道夫-希特勒開始著手推動自己構思已久的世界征服計劃。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衝破法國“馬奇諾防線”,攻陷法國。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馬奇諾防線”的名字來源於法國戰時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奇諾,1929年於德法邊境開始修築,1940年完工。防線主體長達數百公里,主要防備來自德國的攻擊。防線上設置有完備的炮臺、堡壘、塹壕、兵營等軍用設施,全部用鋼筋混凝土建成十分堅固。但後來德軍繞道法國北部使它失去了作用,“二戰”結束後法軍再次啟用該防線直至1969年完全過時後被廢棄。圖為“馬奇諾防線”的結構示意圖,可見法軍將山峰內幾乎掏空,裡面密佈軍事設施。

在研究了“馬奇諾防線”的工事細節後,德軍意識到自己沒有任何可以穿透其防禦的武器。而動用重型火炮猛轟,是當時攻陷堅固的大型要塞化防線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手段。“一戰”期間,德軍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受阻,調來“大貝莎”420毫米口徑重型攻城榴彈炮對要塞猛烈開火,直接摧毀了要塞。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早在“一戰”期間,德軍動用克虜伯造“大貝莎”重炮(下圖)轟擊比利時列日要塞。該炮威力不俗,僅用一發炮彈就將該要塞最堅固的堡壘摧毀。(上圖)“古斯塔夫”列車炮也是克虜伯的產品之一。

1934年,德國陸軍部向克虜伯公司下達通知書。要求為陸軍設計一種“無堅不摧”的重型火炮,而它的首個攻擊目標正是號稱“永遠不會被攻陷”的法國“馬奇諾防線”。陸軍要求該炮必須可以在敵軍火炮射程外,擊穿厚約7米的鋼筋混凝土或厚1米的鋼裝甲板。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克虜伯公司由克虜伯家族經營,是德國首屈一指的武器製造商。也是20世紀初期歐洲最大的公司,到“二戰”結束為止已有400餘年歷史,它的軍火商品包括戰列艦,U型潛艇,坦克,火炮,槍支以及數百種其它武器。1999年與蒂森股份公司合併成立了工業集團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圖為克虜伯標誌性的“三環”商標(上圖),以及克虜伯在埃森的工廠展出的部分軍火產品,從各種火炮到彈藥一應俱全。

克虜伯公司有著深厚的火炮技術積澱,明白如此巨型的火炮設計難度之大:據測算,要達到陸軍的要求,光一發炮彈就重達7噸,口徑800毫米左右,炮管長度不低於30米,整個系統的重量預計將超過1000噸!

對於這種“史無前例”的重型火炮,工程師們不敢怠慢。精心準備了700、800、850和1000毫米四種口徑火炮的相關設計數據。1936年3月,希特勒參觀克虜伯工廠時向負責人詢問這種重炮是否可以量產。克虜伯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設計方案讓希特勒過目,並得到了後者的首肯。希特勒對這種巨型火炮充滿信心,稱它為“我的鐵拳”。期望它可以砸爛法國人的防禦,摧毀他們的鬥志。

參觀結束後,克虜伯立即指派工程師埃裡希·穆勒主持該炮的研製工作。剛開始德國陸軍部將這種重炮命名為“Kanone E型”,但出於對企業家古斯塔夫·克虜伯的尊敬,很快改稱為“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重炮由炮管、支撐部分和運輸部分組成。車身全長47.30米,寬7.10米,高11.60米,全重1350噸。這個重量如果還想機動,毫無疑問只能藉助鐵路,採用拆成零件運輸,在射擊場附近組裝的模式:先從主幹鐵路上修出通往組裝場的支路,在組裝場鋪設五條平行鐵軌,分別用來承載炮車(兩條)、龍門吊(兩條特殊單軌軌道)以及配件(一條)。組裝完成後炮車通過兩條延長鐵路線前往射擊位置待命。期間需要2000到4500人耗時數週修建鐵軌,另外250人最快可以在54小時內完成火炮組裝。“古斯塔夫”外形巨大,極易受到空中攻擊,故配備了兩個高炮營提供防空支援。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古斯塔夫列車炮正在吊裝炮尾。可以看到三條普通鐵軌和兩條龍門吊用特殊鐵軌。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古斯塔夫”列車炮在鐵路運輸過程中一般會拆解為25個大型部件,到達射擊陣地附近的組裝場後再重新裝配起來。這使得它轉換陣地極為不便。

再搭配上用四輛鐵路平板車拼接而成特製底盤。底盤下面共安裝8個轉向架,每個轉向架有5個車軸,共80個車輪。列車炮的炮身只能調整仰俯,方向調整則通過車體在帶有弧度的鐵軌上運動來完成。

考慮到蒸汽機車運行中會產生大量煙霧,容易暴露位置。克虜伯公司特地開發了D311型柴油電力機車,一組機車配備有兩臺940馬力柴油發電機,發出的電供四個牽引電動機運轉外,還給火炮仰俯系統、彈藥吊車等供電。要拖動包括這門巨炮、附屬設備和備件在內的一整套火炮系統共需要28輛該型機車。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D331柴油電力機車,兩臺一組,中間用柔性連桿相連(上圖)。下圖可見遠處“古斯塔夫”列車炮的車體,還未安裝炮管所以應該還處在組裝過程中。為了躲避空襲,壕溝兩側設置了偽裝罩,機車也塗上了迷彩。戰爭結束後這種機車被重新命名為V188並用於運輸貨物。

長達32.48米的炮管分成兩段鑄造,組裝時拼接在一起。位於後面的一段裝在炮尾套筒裡,套筒上有四個大型反衝式液壓機用於吸收後坐力。整個炮管通過耳軸安放在運輸載車上,可以通過電動機帶動炮身在0-65度範圍內自由仰俯。一根炮管發射48發炮彈後膛線就會被磨平,必須更換新炮管。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在確定位置後,工程人員會於軌道內側安裝鋼製矩形支撐架防止列車炮位移。火炮在最大仰角發射的炮彈在重力加速度的加持下,可以擊穿厚約7米的鋼筋混凝土或厚1米的鋼裝甲板。

“古斯塔夫”列車炮採用分裝式彈藥,用小車將彈頭、發射藥包和金屬藥筒沿鐵軌送到炮車尾部,一側起重機吊起彈頭,另一側吊起藥包和藥筒。液壓推彈杆先將彈頭推入炮膛,接下來是發射藥包和藥筒。說起來簡單但裝一發炮彈就需要半小時之久,真可謂是“開火一秒鐘,裝彈半小時”。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古斯塔夫”列車炮炮尾。左側電動吊車吊裝彈頭,右側吊裝發射藥包和金屬藥筒。

該炮配備有高爆彈和混凝土穿甲彈兩種炮彈。前者重4.8噸,最大射程48千米,內填700千克炸藥,可以炸出直徑約9米、深約10米的彈坑。後者配備了鋁製被帽,專門對付重型堡壘,重7.1噸,最大射程38千米。德軍還計劃研製一種火箭增程彈,可以將射程提升到驚人的150千米,不過沒有量產。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古斯塔夫”炮口之大,德軍士兵可以輕鬆爬進爬出(上圖)。盟軍和“古斯塔夫”大炮的炮彈合影(中圖)。左側為混凝土穿甲彈彈頭,右側為金屬藥筒。保存在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的彈丸(下圖),可見其體積之大。

1937年夏天第一門炮開始組裝,但巨大的工程難度顯著拖慢了生產進度。德軍最終選擇了繞道比利時,從側後方包抄“馬奇諾防線”的戰術,也使得這門重炮失去了存在意義。不少人認為應該停止研發,但是對巨炮情有獨鍾的希特勒卻固執己見。認為“古斯塔夫”是體現第三帝國科技實力的恢弘武器,所以它又重新回到研發日程。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英吉利海峽地圖。注意右上角的從加萊到多佛爾的距離僅有34公里左右,處在“古斯塔夫”的普通彈射程之內,但德軍不會把將該炮部署在極易遭到英國空軍空襲的地方。後來還曾設想過一款口徑縮小到520毫米,但炮管加長到43米的“長古斯塔夫重炮”,該炮甚至可以將倫敦納入打擊範圍。但因盟軍頻繁空襲火炮工廠,這種火炮最終流產。

直到1941年,“古斯塔夫”列車炮才開始在波蘭達爾沃沃測試場進行驗收試射,比預定時間晚了近一年。希特勒親臨現場觀看,並當場追加兩門訂單。

1942年1月8日,第672重炮營成立。此時德軍剛經歷莫斯科戰役的慘敗,隨後將矛頭指向高加索地區,意圖攻佔極具戰略意義的巴庫油田。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成為了進軍路上的一大障礙,動用“古斯塔夫”的時機終於到來。

歷經長達3個月,多達3800人共同準備。6月5日“古斯塔夫”列車炮和其它各種重炮開始轟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它在兩週內共發射48發炮彈,摧毀了包括著名的“高爾基炮臺”在內的多座岸防堡壘,還引爆了位於海平面以下30米並由厚達10米鋼筋混凝土牆保護的“庫拉貝”彈藥庫。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被摧毀的“1號高爾基炮臺”上的1座雙聯305毫米炮塔。

此時,克虜伯為了慶祝“古斯塔夫”的成功並表示自己對希特勒的絕對忠誠,決定將重炮作為私人禮物送給希特勒。不過到了第二門重炮“朵拉”就不白送了,向國防軍要了700萬帝國馬克,約合當時166萬美元,如果折算成當時的黃金,大概有1350公斤,還記得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吧,當時造了個重200噸的大鐵罐子,就花掉了快10噸黃金的價錢——還是美國人有錢啊!

接下來德軍計劃讓“古斯塔夫”北上,轟擊列寧格勒。在完成射擊準備後卻接到了停止攻擊的命令只能作罷。

1943年年初“古斯塔夫”初返回德國,在進行了若干次試射後被拆解存放在開姆尼茨附近的倉庫裡。1945年4月,德軍在撤退前炸燬了該炮以防落入蘇軍之手,殘骸最終被美軍繳獲。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1943年8月19日,“古斯塔夫”列車炮在返回德國後進行了若干次試射。希特勒(右二)在帝國軍備部長施佩爾(右一)的陪同下觀看了試射。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美軍士兵和“古斯塔夫”列車炮殘骸合影。他身後就是炮尾部分,相比之下士兵顯得渺小許多。

第二座同型列車炮名為“朵拉”,是克虜伯為紀念他的妻子起的。1942年8月被運到斯大林格勒郊外準備炮擊,但蘇軍推進迅速。“朵拉”一炮未發便匆匆運回德國西部。美軍在發現“古斯塔夫”後不久也找到了“朵拉”,可能出於防止被蘇軍繳獲的目的,美軍最終選擇炸燬了它。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被炸燬的“朵拉”殘剩炮管,一名美軍正在樹立參照物,可見下方密密麻麻的車輪。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總的來說“古斯塔夫”列車炮在戰場上的表現證明了它是一種強大的武器,但它需要大量的資源來建造和部署。巨大的體積和複雜性都嚴重製約了它的實戰應用,並且非常容易受到空襲。

關於這門800毫米大炮,德國人還考慮過一個更為瘋狂的計劃。1942年帝國軍備部設想了一種長42米,重達1500噸的“超級陸地巡洋艦P.1500”計劃,它配備800毫米主炮、150毫米榴彈炮和多門20毫米防空炮。可以視作是自行加強版“古斯塔夫”。當然,這明顯是不可能實現的,故在1943年被放棄。如果它真的被生產出來,那世界最重坦克“鼠式”也將只是個小玩具而已……

二戰德國巨炮重1350噸,打48發炮彈膛線就磨光了

只存在於想象中的“超級陸地巡洋艦P.1500”,這種東西是沒辦法在陸地上行動的

老實說,二戰德國在一些尖端武器的研發上,邁出了劃時代的步伐,比如導彈、噴氣式戰鬥機、突擊步槍,這些武器都深遠地影響了世界軍事的發展走向。但是在另外一些武器的研發上就“走火入魔”了,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希特勒的個人興趣,不顧客觀條件而盲目追求大威力、大口徑,最後造就了這些機械“怪物”。難怪二戰後期同盟國認為讓希特勒在臺上比干掉他對同盟國更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