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導語: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作為中國古代最為璀璨和耀眼的亂世時代,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三國鼎立爾虞我詐,讓後世之人為之心生嚮往,而最終卻是出人意料的由逐步蠶食曹魏的司馬懿家族奪得天下,古代中國再次迎來統一。

但是這樣的統一和平並未持續多久,司馬家族統治下的西晉王朝在短短三十六年間便走到盡頭的呢?終於迎來和平統一的王朝,最終又是因為哪些因素再度陷入混亂和紛爭之中的呢?三國亂世的遺留問題,西晉王朝朝廷的內部混亂,宗親王發動的"八王之亂",階級矛盾和內部錨段的爆發,統治者的無能都是讓一個巨大王朝在不足百年間再度陷入混亂和滅亡的原因。

三國亂世的遺留問題

作為三國亂世之後最終的勝利者,司馬家族的西晉王朝雖然奪得天下,統一全國,但是同樣也要面對著一個混亂時代的諸多遺留問題。

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西晉王朝版圖

首先便是依舊殘存的亂世硝煙。在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政權,三代而成建立晉朝後,司馬炎即位之時國家依舊面對著外部群雄和少數民族的勢力威脅。一是來自北部崛起的鮮卑族蠢蠢欲動,二是南方孫吳政權死而不僵的戰事不斷,司馬炎面對著南北方不斷的戰事拉扯顯得力不從心,難以兼顧。

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登基不久的新皇,司馬炎極度缺乏自我勢力的培養,他面對的是父輩留下的整個政治軍事系統,這其中並沒有司馬炎自己本身值得完全信任和自由調用的親近之人。可以說司馬炎在一邊應對這南北方的軍事行動的同時,一邊還要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維繫自己的皇權,牽制自己難以控制的朝中重臣。

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晉武帝司馬炎

除此之外,西晉王朝的建立終究還是司馬家族踩在曹魏家族的血淚之上,整個國家的地基還是存在著諸多曹魏政權的遺留勢力,甚至還存在著一批曹魏家族的後代和追隨者企圖著再度崛起,推翻西晉王朝的統治。司馬炎雖然在沒有勁敵之下,毫無壓力的順利登基,但是面對的三國遺留問題卻十分棘手,如鯁在喉。

一個亂世之後的百廢待興和重整旗鼓,以及內外勢力的蠢蠢欲動,都是新生王朝所需要面對的巨大問題,更不用說如同三國這樣中國古代史上最混亂的亂世紛爭了。

朝廷內部的混亂

司馬炎在位時期的朝廷為何留下諸多問題,造成整個西晉王朝的混亂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司馬炎在繼承者選擇上的私心和算計,這讓他失去了作為一位君主所應該具有的賢明和崇高。而這一切便導致了整個西晉王朝朝廷內部的分裂。

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司馬衷

司馬炎選擇自己的子嗣司馬衷作為自己的繼承者,並且冊立他為太子。但是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後來的晉惠帝司馬衷是一位"何不食肉糜"的皇帝,無論是作為帝王的領導能力,還是作為天子的心性和品質都有著極大的缺陷。而同一時間朝廷內部極度推崇聰慧賢德的司馬炎弟弟司馬攸。

為了防止自己的後代在登基後大權旁落,也為了限制朝中大臣勢力,司馬炎開始打擊宗親王勢力,重用外戚楊氏家族,這一行為引發了宗親王和地方臣子的巨大不滿。而最為關鍵的是在司馬衷即位後,那位後宮干政,手段殘暴的賈后。作為司馬衷的母親,自知自己的兒子能力不足,難以服眾,她便在動用自己的殘忍手段為自己的兒子掃清障礙。

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賈后)

作為西晉王朝開國元勳之女,賈后有著強力的背景和勢力,在自己的兒子成為皇帝后更是可以名正言順掃除政敵。曾經受到司馬炎重用的外戚楊氏被賈后聯合本就記恨其的宗親王除掉。嚐到甜頭的賈后便開始了她的後宮干政,對於反對自己的大臣親王全部除之,甚至還逼死了被寄予厚望的太子。

賈后引發的朝政禍亂,不僅讓西晉王朝的朝廷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更是引發了後來影響巨大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傷根基

因賈后嫉妒之心和對權力的渴望,造成了影響西晉王朝長久發展的"八王之亂",賈后給予這些本就心生謀逆念頭的宗親王一個絕佳的反叛理由。

整整十六年,西晉王朝都處於朝廷和宗親王的混亂戰爭之中,這一場宗室之鬥不僅是皇室本身的內耗,更使得整個國家的國力大幅衰退。在破壞經濟、增加矛盾的同時,戰爭也消耗掉了整個中原地區包括中央軍的軍力,給北方部落進攻中原提供了機會。甚至有些宗親王為了增加戰力,主動聯合北方部落軍隊參與其中,給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勝利告終,司馬衷被毒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為晉懷帝。但是國家依舊處於嚴重的階級鬥爭之中,這也給予了北方匈奴劉淵謀權篡位的機會。劉淵在北方建國稱帝,揮師南下,企圖覆滅西晉的統治。終於在第三次的圍攻洛陽之中,西晉王朝再無應對之力,皇帝被俘虜,王室大族遷移江南,西晉王朝最終於被匈奴大軍覆滅。

"八王之亂"雖然並造成西晉王朝的直接滅亡,但是對國家實力的嚴重消耗,以及連續十幾年的戰爭讓百姓苦不堪言,民心也逐漸失衡。西晉王朝在專注於內部鬥爭的同時,也給予了外部勢力不斷壯大實力,圖謀不軌的機會。西晉王朝在短短三十六年的統治中,便交出了一份並不光彩的答卷,這是統治者以及統治集團的巨大失敗,也是一個國家內部自相殘殺的悲慘結局。

內戰不止 民心流失

一個結束多年亂世戰爭局面的全新王朝,本該生機勃勃,蓬勃發展的西晉王朝卻在不足百年的時間裡結束了自己尷尬的王朝統治。相較於古代中國曆朝歷代的諸多王朝,西晉迅速滅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未能保持國家的穩定和平,維繫民心。

在普通的平民百姓在度過了東漢末年的亂世之後,終於迎來西晉王朝的和平統一後,休養生息,遠離硝煙是他們唯一的想法,但是西晉王朝卻始終處於內外征戰不斷的局面,沒有給予老百姓想要的穩定和諧,反而讓他們再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南北方外部勢力的騷擾,"八王之亂"的十六年內戰,朝廷內部無休止的爭鬥,都是西晉王朝沒有做到和平穩定統治的表現。

結束三國格局的西晉王朝,為何短短三十六年便走到盡頭?

飽受戰火摧殘,渴望和平的百姓

而統治集團的無能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在司馬懿、司馬昭等司馬家族的人才相繼去世後,司馬炎即位後雖然仁德治國,勵精圖治,但是卻缺乏一個帝王所具備的才智和能力。司馬炎未能及時結束國家四處的戰爭,讓國家穩定下來;在選擇繼承者之時也被自己的私心所矇蔽雙眼,選擇了毫無帝王才幹的司馬衷;而在國家治理之上,錯誤的讓朝廷陷入權力的爭奪,導致了國家的階級鬥爭。而除了司馬炎外,整個西晉王朝的統治集團都處於爭權奪利的利慾薰心之中,忽視外敵的崛起和入侵,面對著外敵和內亂都是無力應對,毫無還手之力,這是整個統治集團的無能。

結束語:西晉王朝作為古代中國曆朝歷代中極容易被後世忽視的朝代,雖然有著它的獨特之處,但是短暫的統治和諸多內部問題,都讓西晉王朝三十六年的統治顯得蒼白而悲哀。作為一個統一天下的王朝,不應該在自己還未真正站穩根基之時,讓整個國家統治集團陷入權力的爭鬥之中,民心的重要早已在過去諸多王朝的興盛和覆滅之中被證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