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二种)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译文: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译文: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 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 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 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 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 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 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 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

译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 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 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 还具示问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

译文: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 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 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

译文: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 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 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 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 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 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 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 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 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 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译文: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 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 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 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 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 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 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 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

译文:者不欲因摹取当可 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 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 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

译文:具(一一)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 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 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译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

译文: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译文: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 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 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 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 不游目

译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 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 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 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远及

译文:敕 付直弘文馆 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历代临摹作品


自唐朝以后,人们学习草书王羲之《十七帖》当成范本来临摹。所以,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留下了临习之作。这些临习之作有些属于意临,也就是在临摹的同时带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有些临摹之作则比较忠实于原作的风格。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临作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宋·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

 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临习《十七帖》的作品是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见附图)。《讲堂帖》是《十七帖》中的—件作品。我们若把苏轼的临习作品与《十七帖》中的这—段进行对照,则会发现苏轼的临作并不是完全按照原帖的样子来临的,尤其是笔画的形态,有苏轼自己的行书特征。苏轼在这件临作的结尾说:“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他自己认为点画不相似,但感觉到抓住了原帖的精神气质。《临王羲之讲堂帖》行笔流畅,字形大小相兼,线条厚重而不乏飘逸之气,可以看出在书写时速度并不快,有优游不迫、闲散自适的境界,这一点正好与王羲之原作的精神相契合。另外,字形上也基本依照原帖,所以这仲临作应在似与不似之间。


元·康里子山《临十七帖》

元朝书法家康里子山的临作也非常经典。康里子山是元朝继赵孟頫、鲜于枢之后的一位成功书法家,草书是他最擅长的书体。他的临作与前面所介绍苏轼的临作在风格上有些不同。从形式来看,此临作更接近王羲之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当时人们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元朝书法家不像北宋时期苏轼等人那样强调自出新意,而是重视真心诚意地去学习古人,保持传统,甚至在自己创作时也是这样。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康里子山《临十七帖》中的一段,叫做《诸从帖》,从点画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笔画简洁有力,笔锋峻爽,使转自然,一些连绵的线条也都非常遒劲,看得出作者对原帖非常熟悉,所以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当然,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紧凑,不像原作那样宽松闲散。


明·胡正《十七帖》

明朝有许多书家都留下了《十七帖》的临作,较有特色的有胡正、项元汴、董其昌等。胡正是明朝初期的书法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明朝初期陶宗仪的《书史会要》评价他“草书用笔如篆”,这是针对他的创作来说的。他没有留下自己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对他的艺术成就作总体的评判。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他临写的《十七帖》—诵(见图)。从这件I临作来看,他曾对《十七帖》作过深入的研究。他的临作含蓄灵动,中规入矩,整体风格靠近赵孟頫。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明朝初期的书法家大都受到赵孟頫书风的影响。


明·项元汴《十七帖》

与胡正的临作风格相似的是项元汴。他是一位大收藏家,平生收藏的法书名画很多。他本人电擅长书画,不过在历史上更以鉴藏闻名。故宫博物院收有他临写的二王法帖一卷,其中有《十七帖》中的内容。他临写的思路和胡正基本一致,都是尽量与原帖靠近,用笔灵动,有秀润之气。我们开始学习《十七帖》,首先是要做到形似,从临摹人手,因而上述这两位书法家的临习之作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明·董其昌《逸民帖》

董其昌是明朝后期很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擅长行草书。对于艺术,他主张要得到古人之神。他的理想是一种书卷气的萧散淡远,落实到技巧上则是无须过分用力,只要很随意地书写。他的书法作品都有一个统一的风格——用笔很轻灵,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给人的感觉很飘逸。他临写的《逸民帖》(《十七帖》中的一种,与他的指导思想是合拍的。该件临作不太关注是否与原帖一致,很多字都有重新改造的痕迹,章法安排也是顺其自然,行与行之间很松。该临作虽然不追求与原作的相似,但作品的趣味还是非常传统。


董其昌临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鹤州一兄大人,此人是袁可立。十七贴内容与当时董其昌心境相同,足见董为袁可立送别内心感受。袁可立与董其昌关系非同一般,亲兄如同胞,袁可立早年与董同居一室。感情深厚【京口舟次】京口为南京,舟次。指董其昌画舟。此本为董其昌为送别袁可立所书,袁家与董家在当时地位权高位重。其子袁枢收藏了项墨林的藏品,成为一代大收藏家。乾隆初期家道中落,收藏后归安仪周所有。泰州宫氏祖上河南人与袁可立有交。安仪周乾隆时期著名盐商,在扬州经营盐业,当时泰州隶属扬州。泰州扬州归奉天【南京】归辖。宫焕文为当时奉天府丞,泰州宫氏为当地最大名门望族。泰州宫氏曾藏翁方纲张勋题跋碑拓,可见宫氏与翁方纲为同好,交往至深。引首书风与这一时期相合,翁方纲题跋就在这一时期。宫氏家道落败流出,后为罗湘所有,民国时期吴湖帆太爷爷吴大徵购藏。晚清政府及袁世凯倒台后吴大徵出卖旧藏度日,此本再次流出【此本历史脉络初探】这件作品的流传与一个字切切相关。那个字‘盐’。可以想象盐业当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此本历史递藏出入于书香豪门,达官首富之间。清晰的传承记录难能可贵。翁方纲对此卷曾有跋,大徵觉不妥,民国再次装裱时割去。历史上此卷曾有翁方纲尾跋。跋文内容如下‘;文敏【董其昌】临书落落取其大意,不求肖也,然临古人书,不特神欲肖,即形当有。但米老临右军,则无不肖矣。’ 详见翁方纲【复初斋文稿】【墨缘汇观】。民国时期吴大徵将一批旧藏卖于扬州,【从吴大徵信札中可找到大体内容】此本前主人为扬州大盐商马家。【马家先辈与板桥交好】太平天国攻城火烧扬州后,移家搬迁,马家历代好藏,此本为其后人所藏。


明清之交·王铎《诸从帖》

明清之交王铎临写的《诸从帖》(《十七帖》中的一种,也很有名。他是这个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家,平生花了很大精力去临摹魏晋时期名家的作品。据说,他一天临帖,一天写作品,这样坚持下来达几十年之久。他把王羲之草书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留下来大量的临习之作。有些是按照原帖的样子来临习,有些是自己发挥,水平都非常高。这仲临作属于前一种类型,即按照原作的格局临习,每行的字数少有差异。当然,像他这样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不可能一点一画照着原帖依样画葫芦。他的这件临作整体风范圆转舒和,显得得心应手。此外,该作还增加了一些牵连,笔画也没有原帖那样多的方折,可以说既遵从了原帖的精神,又有了自己的变通。




书法地位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的贡献,所以在他身后,历代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此,东晋时期的书家中,数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于真迹的摹本来看,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远宦帖》尚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运笔轻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则奔放驰骋,一曳如风。王羲之草书传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